第124章 宋向阳的经济规划(1/1)
刘开盛说出那个价格的时候,一旁的刘有礼都不禁微微瞪大了眼睛,脸上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吃惊神色。
刘开盛似乎对自己提出的价格颇为得意,紧接着又补充道:“要租就得三年一期,租金一次性得给全,分毫不得赊欠。”
说话间,他不动声色地斜眼看向宋向阳,试图从宋向阳的表情中捕捉到哪怕一丝犹豫或退缩。
宋向阳佯装有些犹豫,微微皱起眉头,问道:“一百块一个月还是一年?”
“一年,少于这个数村里都不得同意!”刘开盛挺直了腰板,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是有点多哦......”宋向阳脸上露出颇有些为难的神情,微微抿着嘴唇,像是在心里反复权衡着。
“你也不看看大礼堂那是什么地方,也不是谁想租就能租的。”
刘开盛见宋向阳这般模样,心里暗自得意,认定自己开出的高价奏了效,嘴角微微上扬,心想:“看把你小子得意的!这下知道厉害了吧。”
然而,宋向阳接下来的话,却如同一记突如其来的重锤,让他彻底乱了阵脚。
“行,一百块就一百块吧,我咬咬牙还是能勉强接受的。”宋向阳像是下了极大的决心,语气中带着一丝豁出去的果敢。
“你说啥?”刘开盛怀疑自己听错了,瞪大了眼睛,满脸疑惑地问道。
“就按照满满的意思,一百块一年,我租了!”宋向阳提高了音量,声音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清晰而有力。
刘开盛难以置信地看着宋向阳,眼神中充满了惊愕与不解。
他怎么也没想到,之前租水库几百块钱还得分期给的宋向阳,如今面对三年租金一次性付清的要求,竟也能如此干脆地应下,仿佛这对他来说并非难事。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对宋向阳的经济实力和魄力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此刻,宋向阳的内心正暗自欣喜。
他没想到刘开盛竟然同意一次性租给他三年,虽然这租金确实比他预期的要高一些,但他早已在心中仔细估算过种植蘑菇的经济账。
在理想的种植条件下,每平方米平菇产量能够达到 10 - 15斤左右。
而且平菇通常可以采收 3 - 4次,总产量相当可观。
大礼堂面积有四百多个平米,保守估计,一季下来至少也能收获五六千斤。
在铜锣县的农贸市场,平菇的价格卖到了一块五,甚至比肉价还要贵上一点。
即便在农村,价格可能稍低,但依然有着可观的利润空间。
种植 100平方米平菇,所需的主要材料多是棉籽壳、麸皮、米糠、石膏粉等。
这些材料在农村极为常见,价格也十分低廉,大多只有几分钱一斤。
以 100平方米计算,大约需要 1000 - 1500斤的培养料,培养料成本大概也就在三四百元左右。
至于菌种,在铜锣县的农贸市场就有出售,一瓶 750毫升的菌种售价七毛钱。
通常每平方米需要菌种 2 - 3瓶,按此计算,100平方米大约需要 200 - 300瓶菌种。
如果菌种活力较强,且培养料质地疏松、营养丰富,用种量或许还能再少一些。
所以,以四百平米的种植面积计算,菌种的成本大概在七八百块左右。
不算人力成本,菌种和培养料的成本加起来大概在一千多一点。
至于租金,与这些成本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制作层架,大概需要几百块钱。
购买一些消毒用品和防治病虫害的药剂,可能也需要一两百块。
少量出售时,平菇能卖上高价,但如果有五六千斤平菇,就只能以批发价出售了。
宋向阳心里盘算着,即便自己打个对折,以七八毛左右的批发价出售,那也能有三四千块钱的收入。
这么一算下来,一季平菇就能赚上一两千块。
别看这生意利润丰厚,在当时,能一下子拿出一两千块钱投入到生意中的人可没几个。
若不是有瓦厂的预售金作为资金支持,宋向阳也不敢如此大胆地投入这么多钱。
如今,瓦厂的生意蒸蒸日上,红火得不得了,连许多外乡的人都慕名前来购瓦,订单源源不断,资金进账也越来越多,账面上的资金十分充裕。
宋向阳觉得,与其让这些钱闲置在账上,不如用来开拓其他生意。
而上次在铜锣县收到老板赠送的香菇,正好给了他开展平菇种植生意的灵感。
当然,宋向阳在计算利润时,并没有按照最乐观的翻倍挣钱的想法去估算。
他心里清楚,再完美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细节问题。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变故,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结果与预期产生偏差。
不过,前世的他,在面对诸多机会时总是犹豫不决,错过了许多挣钱的好时机。
这一次,既然看准了平菇种植这个商机,他便下定决心,要立刻行动起来。
虽然这是他第一次尝试种植蘑菇,但前世他曾去过一个朋友家,对种蘑菇的流程和要点了解得还算透彻。
在这个偏远的农村,想要挣大钱谈何容易。
所以,他必须多点开花,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如今还年轻,与前世年老时相比,他更有干劲和冲劲,也拥有重头再来的勇气。
他坚信,只要自己下定决心做这蘑菇生意,就一定能把它做得顺顺利利。
就算万一在过程中出现什么变故,他也有足够的底气去承受。
一场大火曾让他白手起家,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如今已经成为村里的“千元户”。
如果蘑菇生意能够顺利开展起来,他将很快成为乡里、县里甚至是市里第一个“万元户”。
这可是上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他深知,自己的事业版图远不止于此。
水库里的鱼还未售卖,肉鸭和鸭蛋也尚未出售,砖厂计划、煤球和煤炉子生意也在筹备之中。
此外,还有他好不容易和叔伯换来的成片良田,等到今年收获一波稻谷后,他还准备大干一场。
他打算种上大棚。
村里秋收后有那么多闲置的田土,如果他能通过种植大棚引领一波发展潮流,整个清水村的村民都将看到新的希望和方向。
他暗暗发誓,这一世,他不仅要挣钱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更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把整个清水村都带动起来,让大家都过上富足的生活。
而刘开盛显然对宋向阳的想法一无所知,他甚至越来越看不懂年前的这个年轻人了。
这还是他认识的那个无所事事又游手好闲的宋向阳吗?
似乎,从分粮的那一刻,他的判断就出现了失误。
眼下,他的话已经出口,又有刘有礼在旁,自己没有反悔的余地,只得将大礼堂租给了宋向阳。
与前几次租借其他地块相比,这一次,他倒是十分好奇宋向阳准备用礼堂做什么。
因为他自己就算想破脑壳,都想不出如果是自己,能拿来做什么。
不过,宋向阳在租到大礼堂后,却没有立即开始种植。
这一次,他显得极为慎重。
他把母亲几个都叫在一起,准备开一个家庭会议,商量种蘑菇的事情。
毕竟,这可是一两千块的大投资。
令母亲几个意外的是,林香竟然也被宋向阳叫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