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为何历史上只有朱棣一个藩王造反成功了呢?(1/1)

【为何历史上只有朱棣一个藩王造反成功了呢?】

……

【历史上那些造反失败的藩王,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他们都没有理解权力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新标题。

内容说的竟然是藩王造反,而且他还说藩王不理解权利的真谛。

哈哈哈……

如果连藩王都不理解,那谁理解?

是那些农民起义军吗?

他们这些人整天跟黄土地打交道,每天都在土里刨食吃的人,能理解权利是什么吗?

很显然!

后世的这位历史博主被古代位面的古人们嘲笑了。

没错。

在古代。

权力向来都是贵族阶级的专有品。

普通人一辈子都没有享受过权力带来的好处。

而那些贵族阶级,从出生就有,如果连他们都不理解权力的真谛。

那就真的没人理解权利的真谛了。

……

【权利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征服这么简单。

他是一个复杂的人性博弈。】

【藩王造反跟农民起义,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

陈胜吴广为什么能一声号令,大家就跟着揭竿而起呢?】

【因为有底层的共鸣,大家都是地里刨食的呀。

陈胜吴广是非常清楚,这些底层百姓他们心里到底想要什么?

自身呢也是因为活不了了,才走上了造反这条路。】

【身份上的共鸣,是这些养尊处优的藩王们不能够相提并论。】

【你们这些王爷不愁吃,不愁穿,我们为什么跟着你去造反呢?】

【在情感上没有任何共鸣可言,也没有任何道义可说。

你能给这些追随者的就只有利益,可是你手中的利益筹码能有朝廷多吗?】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藩王造反,很难成功的原因。】

……

等这位博主讲完原因的时候。

古代位面下的古人们,突然觉得说的好有道理啊!

跟着藩王造反,如果成功了还好说,如果失败了,藩王有可能还死不了,他们这些跟随者是必死无疑的。

根本就没有共性可言。

农民起那就不能同日而语了,因为,大家都是老百姓。

为的无非就是想填饱肚子而已。

成功了大家分天下,失败了也大不了一起死。

根本不存在谁拿谁当枪使的情况。

底层农民都是患寡而患不均的,假如果说是大家失败了,我死了,你没死,心理上就有点儿接受不了。

……

【那么明朝的朱棣,为什么能造反成功呢?】

【不是他比别人聪明,而是他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工具。

也就是他的侄子建文帝朱永文。】

【上学的时候最难的是你100道题全答错,

别以为考0分这件事很简单。】

【就是找个智障来,只要是人家会写abc,都不可能全蒙错。】

【可是朱允文,在每个历史的节点上,他总能精准的避开正确答案。】

【选择最错的那条路,这个能力绝对是堪称历史第一的。】

【朱允炆刚继位呢,朱棣就送上了豪华大礼包。】

【也就是他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熙和朱高燧。

作为人质进京祭拜。】

【按照常理来说,朱允文应该听取当时建文三宝之一齐泰的建议,

把这三个潜在的危险全部扣下。】

【做一个防范性的保障,这三个儿子呢,都是朱棣的直系血亲。】

【权利继承的直接关联,可谁知朱允炆非但没有采纳这个明智的提议。

反而选择了另外一位大宝黄子橙的建议,把人全部放回去了。】

【黄子橙还信誓旦旦的说:疑而备之,不如遣还。

这种天真无邪的道理,他还真信。】

【朱棣明明已经把最大的筹码都送上门了。

你偏偏还要拒收退货。】

【当然,朱允炆身边也不全是糊涂蛋。】

【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写信给朱允文,说自己这三个外甥里,就朱高煦这个混小子,最不是东西了。】

【他不但不忠于朝廷,连对他爹也不是100%忠心的。】

【问题是这个人他不光流氓,武术还挺厉害,建义朱允炆至少把朱高煦一个兔崽子给扣下来。】

【但是朱允文没听,这三个儿子就这么神奇的逃出生天了。】

……

大明位面。

朱元璋还是第一次在天幕中听到这么完整的朱棣造反之前的事情。

此时!

他已经没有刚开始那般暴跳如雷了。

如果历史必须这么发展的话,他也阻挡不住。

他要在天幕的蛛丝马迹当中,得出孙子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

从而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做出弥补。

不要让这种悲剧发生。

……

而在其他位面当中的古人们在看到朱允炆1系列的骚操作之后。

感叹他就是自己作死。

或者说对自己有些过于自信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认为他的叔叔绝对不可能争抢他的皇位。

可是他傻呀!

你都要杀人家了,人家还不拼命一搏,等着你把刀架在人家脖子上吗?

……

【朱棣看到儿子们都平安回来了。】

【感觉是太不可思议了,在明朝纪事本末中就记载了这件事。】

【等到靖难之役开始之后,朱高煦这个会武术的流氓,

多次担任燕军的主力。

打的朝廷是非常的头疼。】

【这个时候朱允炆终于想起了徐辉祖说的那番肺腑之言了。】

【后悔不已!】

【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这种傻缺事,还是朱允炆骚操作当中的冰山一角。】

【其实朱元璋晚年的时候,也给孙子朱永文埋了不少雷。】

朱元璋闻言,立马眼珠子瞪了起来。

准备好好听一番,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的后世之人的高论?

他如果觉得有道理,如果是他犯下的错,他必定立马就改。

总好过同室操戈。

【洪武年间,朱元璋大肆屠戮功勋武将,以及他们的后人。】

【这就造成了建文朝军事人才的严重断档。

能打的几乎死的差不多了。】

【新一代的将领,还没有成长起来,剩下的那几个能干仗的,建文帝又不敢用。】

【就比如说徐辉组朱永文就不敢用,毕竟他跟朱棣是沾亲带故的。】

【万一在战场上,演绎出大名版本的姐弟情深。

朝廷不就麻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