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我们碗中有粮,心中有你!(1/1)

【这是独属于华夏人的浪漫,我们碗中有粮,心中有你!】

……

前面的视频中还在强调,如果想延长一个古代王朝的寿命,就必须要做两点改革。

第一是改进武器装备,第二是控制人口,增加粮食亩产量。

那么!

接下来的这一位,他做到了。

……

【十里长街送袁老,倾一城之花送别一人。】

【三年前,长鲨街头下着漫天大雨,无数市民淋着大雨排起长队,只为送行袁爷爷。】

【那一天,整座长鲨城的鲜花全被大家抢购一空。】

【市民纷纷买来献给袁老,手写的悼念词上,早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但每句话都是感激他的恩情,在袁老母校,学生们自发献花鞠躬。】

【给予袁老雕像最高的敬意,而那一大片花海紧紧簇拥,是学生们对他的不舍和敬意。】

【更让人为之动容的是,有一位老乡在医院门前。

送来了三束带着泥土的水稻。】

【这是他给人民的馈赠,也是人民为他践行的礼物。

当灵车缓缓驶出医院后,全部车辆鸣笛速行。】

【道路两边更是站满了替袁老送行的人民。】

【这场面感动的无数人潸然泪下。】

【所以说我们能有今天,全靠袁老一个人。】

【我们碗中有粮,心中有你。】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华夏儿女依然心怀憧憬!】

【前来送别的有本地人,也有驱车而来的外地人。】

【他们每个人都想着,能亲自送袁老最后一程。】

【如今能让14亿人吃饱饭,也算完成了她当初的承诺。】

【袁爷爷为我国杂交水稻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他说他骨子里就是个农民,如今三年转瞬即逝。

袁爷爷的杂交水稻,依然养育着我们中华儿女。】

【袁爷爷自始至终,无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

看到这里。

古代位面的老百姓,大体已经看懂了。

在上上个视频当中,天幕就说南方的水稻可以进行改良。

改良之后亩产大增,可以养活更多人。

古时候的人口,在清朝末年最盛的时候也才四亿。

如今后世有14亿人,多了差不多四倍,可见杂交水稻的威力。

所以。

这一点,古代帝王们看到之后一定要学习。

哪怕最后没有培植成功。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

老朱看着天幕,捶胸顿足啊!

“这天幕光说水稻亩产增加了,可是没说办法呀?”

“什么杂交?”

“怎么嫁接?如何培育?那是一个字儿都没说呀。”

“这让人如何是好?”

他急得团团转,但是又无可奈何。

只能让人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对种粮食有经验的人。

专门在京城给他划一片田,让他在这里搞实验。

只要来年的粮食增产,哪怕多收一粒米,都将封侯拜相。

如果失败了也没关系,继续寻找方法,干就完了。

后人能做到的事情,他也能做到。

……

站在天幕下,无数的老百姓,看到后世人对袁爷爷的爱,也泪目了。

这里相当于是神农尝百草一样的功绩了。

神农已经被人封神。

那么。

袁爷爷也一定被后世人封神了吧?

……

【时间过得好快啊!转眼间袁爷爷已经离开我们三年了。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悲伤,很痛,很痛……】

华夏人是能够共情的。

也是会感恩的。

要是没有他,我们现在还饿着肚子呢。

小时候物产没有那么丰富,全国上下都有一句口号。

那就是不能浪费一粒粮食。

而且我们学的课本上,一直都在强调这件事情。

就这样告诉我们。

我们国家现在粮食产量并不高,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直到现在。

哪怕掉在地上的米粒儿,经过饥荒的那一代人,

都得把它捡起来放进嘴里。

这就是刻在骨子里的教养。

……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故牺牲而不惜,其人其事,与日月以争光。】

这句话虽然有些拗口,

但总体而言,就是对袁爷爷这种人最好的标榜。

他们活着的时候,让我们饱腹。

虽然人已经离开了,

但好像又没有完全离开。

生活中!

到处都有他的影子。

还有些网友说,就感觉只过了几天而已。

完全没有疏离感。

……

【那天晚上我们的食堂只有米饭,餐盘里是最干净的一次,大家也没有往日的嬉笑,只是埋着头扒拉米饭。

从那天开始我突然意识到,现在能吃饱不是因为我多厉害。

而是因为他,也是从那天开始严肃的教育我的孩子不可以浪费粮食。】

对呀!

未曾谋面,深受其恩!

他是无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先辈。

天佑中华,这几个字也不是仅仅是说说而已。

每当华夏民族面临危难之际,

总有英雄横空出世,拯救华夏于危难。

其实在袁老走的那一天,大家的心情都很低落。

我敢说。

没有一个华夏人心里没有他。

没有一个华夏人提到他的离开,会嘻嘻哈哈。

只会默默的抹眼泪。

……

【我还记得那天下午,我们正在上课呢。

老师的手机放在一边。

听到一声消息提醒,老师只是瞅了一眼。

然后再说话的时候就哽咽了。

我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接下来,老师声泪俱下的把这个消息讲给我们听。】

【然后。】

【整个教室沉默了好久,记得那一堂课,我们后来就没有再上下去了。】

嗯!

袁老曾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追的星。

即便是过去百年,千年,哪怕是万年。

袁爷爷的名字,依然会被人们提起。

他的事迹,依然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虽然以后的人不至于为他而哭泣,但他们肚子里下去的粮食,一定是袁爷爷给他们吃的。

……

一生一件事,满桌满口香,食神陈鹤归,天喜人悲伤。

神农归位,山河同泣!

袁公千古,稻香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