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我们,意在开创未来(1/1)
“我们旨在。”他略微提高声调,目光如炬:“为下一个可能持续 五十甚至一百年的生命科学时代,提前构建一座码头!”
“这里,不会有固定的学科边界,只有不断涌现的真问题。这里,评价成果的唯一标准将是其颠覆性和深刻性,而非论文的数量和期刊的影响因子。这里,将聚集全球最富冒险精神、最具跨界能力的头脑,他们不会被任何传统框架所束缚。”
“冷泉港是前行者,是高峰,令人敬仰。而‘繁缕’……”陆时羡微微停顿,仿佛在寻找一个最精准的词汇,最终,他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更希望成为一座‘码头’,一座面向未知海洋起航的‘深水码头’。”
“我们不追求成为后人朝圣的终点,我们期待的是,从这里出发的每一次探险,都能驶向一片全新的、无人抵达过的海域;从这里启航的每一艘思想之船,都能最终改变人类认知世界的版图。”
“如果非要做一个对标。”他的语气再次变得平和,却蕴含着更大的力量,“那么,‘繁缕’对标的不是任何过去的辉煌,而是——未来本身。是未来那些必将出现、但此刻尚未命名的全新科学范式和组织形态。”
“我们,意在开创未来。”
话音落下。
全场陷入了长达十几秒的绝对寂静。
没有掌声,没有议论,所有人都仿佛被这段话语中蕴含的庞大野心和恢弘愿景所震撼,消化着其中每一个字的重量。
开创未来!
这是何等的魄力与格局!
不是成为另一个冷泉港,而是要成为下一个新时代的“冷泉港”的奠基者!不是去攀登现有的高峰,而是要亲手培育一座新的、更雄伟的山脉!
那位提问的记者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问出来,只是缓缓地坐了下去,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
下一秒,如同海啸般的掌声猛然爆发出来,瞬间淹没了整个会场,经久不息。
就是这最后几句轻描淡写的话,让所有人有些头皮发麻。
这意思是,语气轻松得像是在菜市场列举今晚要买的几样蔬菜。这种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
微博评论区彻底沦陷。
“我靠!!!陆神?!又搞大动作!这特么是什么惊天巨瓜!”
“楼上注意用词,这哪是瓜,这是核弹!学术界的氢弹!”
“还碰瓷人家冷泉港……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吗?这牛皮是不是吹得有点大?”
“吹牛皮?楼上新来的吧?去看看陆神诺奖工作的颠覆性再说话。他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
“想屁吃呢?这种级别的研究院,门槛怕是比天还高,估计只招全球最顶尖的那一撮天才和怪物。”
“繁缕草……这是什么寓意?感觉好低调,但又莫名觉得霸气侧漏。”
某乎平台上,热度同样瞬间登顶。
提问:“如何评价陆时羡成立繁缕研究院及其公布的研究方向?” 下面迅速聚集了上千个回答。
高赞回答来自一位匿名用户,疑似是海外某顶尖实验室的研究员:
“人在波士顿,刚下实验,看到消息,电脑差点砸脚上。先说结论:如果陆神是认真的,并且资源真的能跟上,那么这不仅仅是国内学术界的重磅消息,而是全球基础科学研究格局的一次潜在地震。”
“总之,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甚至疯狂的尝试。成功了,他将开辟一个新的科研范式。失败了,可能会成为教科书式的悲情案例。但无论如何,他的确有这个资格去尝试。全球生物学界,此刻一定都在盯着这里。”
另一个来自国内九校联盟某青椒的回答则充满了感慨:
“作为曾经在某个小领域试图挑战传统的‘愣头青’,深知独立研究的艰难。经费、设备、人员、甚至同行的认可……每一步都是枷锁。陆神此举,无异于给所有埋头苦干却可能不被主流看好的研究者打了一剂强心针——看,这条路,有人走到极致,是可以这样玩的。‘繁缕’,星星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名字,或许就是他的态度。”
专业的科学论坛和贴吧里,讨论则更加硬核和细化。
“我早知道陆神不会一直蹲在植物病理和遗传育种领域,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突然有点期待繁缕研究院的发展了,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它超越冷泉港的那一天。”
“赌五毛,三年内,繁缕研究院的第一批招聘公告会成为全球科研人才的香饽饽!”
“招聘?我怕我们连人家的科研劳工岗位要求都看不懂……”
而在年轻人聚集的某站、某音等平台,话题则以另一种形式病毒式传播。
陆时羡发布会片段的剪辑视频配上了各种燃向的BGM,弹幕密密麻麻全是“恭迎陆神归位!”“这就是顶级学霸的格局吗?”“目标:拯救世界?”“小说照进现实!”。
有人快速制作了“繁缕草”的科普视频,讲解这种看似弱小却拥有惊人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植物,引申为陆时羡的科研精神象征,获得大量点赞。
甚至出现了“挑战读懂陆时羡研究方向”的直播,一众知识区UP主对着那几个术语抓耳挠腮,节目效果拉满。
各大高校的校内论坛和朋友圈,则成为了大型“柠檬种植园”和“幻想现场”。
“我怎么听说南江的学校有人收到了实习邀请???虽然我们学校现在只能算得上中流985,但也比南江那些高校强上一截啊。”
“你们没看发布会,初始资金是南江出的吗,你们学校要是出点钱也不是不可能。”
“我靠,我想说现在转生物还来得及吗?”
“陆神还缺端茶送水的吗?985本,生物工程PhD在读,会编程能养小白鼠!”
海外媒体上,相关相关话题也迅速升温。
《自然》、《科学》等顶级刊物的官方账号迅速转发了消息,配以谨慎但关注的评论:“诺贝尔奖得主陆时羡教授宣布创立生物研究所,致力于交叉学科前沿探索,此举或将引发人才聚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