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东方版的冷泉港?(1/1)

杜文锋滑动着屏幕,看着那些被震惊、狂喜、怀疑、焦虑刷屏的文字,看着来自南江大学、南江理工大学、南江林业大学、南江农业大学……几乎全省高校的生科乃至农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在疯狂讨论着同一件事。

他缓缓地往前走,图书馆的喧嚣似乎离他远去。

窗外,毕业生们的笑声隐隐传来。

他低头,再次看向手机屏幕上那简短的录用通知,又抬头望向窗外那片熟悉的、原本以为已经确定的未来。

手中的保研offer,忽然变得轻飘飘的。

原来,真正的天地,才刚刚在他眼前,撕开了一角。

......

与此同时。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的第二十七分钟,互联网终于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爆发。

最初是科技圈几个嗅觉敏锐的KOL几乎同步转发了陆时羡宣布成立“繁缕研究院”的新闻片段,配文清一色的“?!”和“!!!”组合,极致的简洁反而精准传递了第一波目睹者的震惊与失语。

紧接着,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整个社交媒体生态圈彻底炸裂。

“诺奖得主陆时羡又一大动作,南江省倾力打造科研重器”的标题瞬间席卷各大头条。

#陆时羡 繁缕研究院#

这个没有任何修饰词的话题,以近乎恐怖的速度,在十分钟内空降围脖热搜榜首,后面紧跟着一个深红色的“爆”字,其热度指数断层式领先,将某顶流明星的恋情绯闻和某国际会议的召开消息远远甩开几个身位,仿佛它们只是无关紧要的背景噪音。

点进话题,置顶的是一段被疯狂转发的发布会采访视频切片。画面中,陆时羡站在简单的演讲台后,身后大屏幕只有简单的会标字样。

他身着正装,眼神平静,语气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平淡,仿佛在陈述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事实。

然而,他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

这个名字本身,就足以让这个空间保持肃静。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新晋米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一系列颠覆性研究的开创者……任何一个头衔都重若千钧。

“是的,将由我担任繁缕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

“繁缕研究院将完全独立运行,不隶属于任何现有高校或研究机构。”

“初始组建资金将由南江提供,后续也将陆续提供资金直至成果转化以及专利转让等收入完全能够维持运转,到最后甚至获取的收入对整个南江进行反哺。”

“研究方向?它会很‘杂’。生物基础理论的突破与应用技术的落地,我们都有兴趣,甚至于可能会刻意避开遗传育种与植物病理学领域,以免与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造成重叠。”

发布会已近尾声,常规的问答环节气氛虽然热烈,但始终在一种可控的学术探讨范围内。直到台下一位来自米国知名科技媒体的记者,接过了工作人员递来的话筒。

“陆时羡主任,感谢您带来如此激动人心的分享。”记者措辞谨慎,但问题却锋芒毕露,“您所描绘的‘繁缕研究院’的愿景令人惊叹,完全独立的运行模式、跨领域的颠覆性研究方向,都极具开创性。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全球范围内,成功的、具有持续影响力的顶级研究所其实并不多见。”

他微微停顿,观察了一下陆时羡的表情,而后者只是安静地听着,目光沉静如水。

记者继续道:“人们很自然地会寻找一个参照系。例如,米国的冷泉港实验室(CSHL),以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成果、独特的会议文化和对诺贝尔奖的‘孵化’能力闻名于世,堪称全球生物学圣地之一。那么,您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将‘繁缕研究院’视为东方版的‘冷泉港’?或者说,您希望‘繁缕’未来在全球科研版图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问题抛出的瞬间,台下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

无数道目光变得紧张起来,相机快门声密集了几分。

冷泉港!这个名字太重了,它代表的不仅是顶尖的科研产出,更是一种历经百年沉淀的传统、声望和学术统治力。

将一个新生的、尚未有任何实体成果的研究院与这样的巨擘相提并论,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甚至暗藏陷阱,无论回答是或不是,都可能被解读为狂妄或缺乏自信。

全场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等待着陆时羡的回答。

陆时羡微微调整了一下面前的话筒,动作不疾不徐。

他的脸上看不到丝毫被冒犯或者为难的神色,反而掠过一丝极淡的、近乎宽容的笑意。

“感谢你的问题,冷泉港实验室。”他清晰地吐出这个名字,语气里带着充分的尊重:“无疑是世界生命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卓越的成果、开放的学术氛围以及培育人才的机制,都值得全世界,包括我本人,深入学习与研究。”

他先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这让台下一些绷紧的神经稍稍放松。

但紧接着,陆时羡话锋一转,声音平稳却陡然提升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力度,仿佛平静海面下潜藏的暗流开始涌动。

“但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打在所有人的耳膜上:“‘繁缕’的目标,从来不是成为第二个冷泉港,或者任何一个现有成功模式的复制品。”

“冷泉港的伟大,在于它完美地契合并引领了上一个世纪,基于分子生物学、基因测序等范式所展开的生命科学黄金时代。它是那个时代的集大成者和前辈。”

“然而,科学的前沿永不停歇。”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冷静的预见性:“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拐点。生物学,或者说生命科学,其内涵与外延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嬗变。它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正在与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工程学、数学甚至于医学深度纠缠、碰撞。

“因此。”陆时羡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开创者独有的决绝与自信:“‘繁缕’设立的初衷,并非为了追赶或模仿某一座现有的‘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