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繁缕研究院(1/1)
现场一时陷入沉默,只有微风拂过的声音。
梅兴国目光投向不远处掠过的农田景象,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膝盖。
良久,他转过头,眼中闪烁着锐利而充满魄力的光芒:“好!好一个‘繁缕研究院’,好一个‘学术特区’!小陆啊,你这个想法,不是大,是宏大!更是切中了我们南江乃至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的要害!”
他声音提高了几分:“我们现在不缺一般的科研人员,不缺重复性的论文产出,缺的就是你这种具有国际视野、敢于打破常规、能够引领方向的战略科学家和突破性的科研平台!南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转型升级靠什么?归根到底靠科技,靠创新,靠人才!你这个研究院,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
“土地!”梅兴国大手一挥,“南江区最好、最核心的地块,你看中哪里,省里出面协调,以最优惠的政策划拨给你们!要毗邻南大,方便学术交流,更要环境优美,让科学家们能静心搞研究。”
“资金!”他继续道,“前期启动资金,省财政、科技厅可以牵头,联合市里,成立专项基金,先期投入支持。但这只是‘引子’,更重要的是机制!你提到的理事会制度很好,可以吸纳社会资本、甚至国外顶尖大学或基金会参与,形成多元投入、可持续的运营模式。省里会全力支持你们探索这条新路,政策上,只要不违反原则,一切绿灯!需要省里协调国家部委的事情,我亲自去跑!”
梅兴国的语气变得语重心长:“小陆啊,我知道,你在其实在别的地方会有更好的待遇、更成熟的科研环境。但你选择了南江,这份赤子之心,我们绝不会辜负!省里会给你最大的信任和支撑。不要怕困难,不要怕非议,大胆地去干!南江就是要靠你这样的标杆,树立起一面旗帜,告诉全世界的人才,这里一样能诞生世界级的成果,一样能有顶级的科研沃土!”
他顿了顿,微笑道:“至于研究院长的重担,非你莫属。你是它的灵魂。我们希望,‘繁缕’能像它的名字一样,在南江的土地上扎根、繁衍、生长,最终枝繁叶茂,成为一棵引领华国生物科学研究的参天大树!”
陆时羡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他深知,在国内建设这样一个理想中的研究院,将会面临多少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和难以预料的困难。
但梅兴国如此旗帜鲜明、魄力十足的支持,无疑给他注入了一剂最强的强心针。这不仅仅是资金和土地的支持,更是一种宝贵的信任和战略远见。
“梅书记,谢谢您!有您和全南江的支持,我有信心!”陆时羡做出了自己所能做出的最大承诺。
“我一定竭尽全力,将‘繁缕’建设成世界顶级的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不负厚望!”
......
接下的时间,南江省的反应极为迅速且果断。
由主管科技、教育的领导亲自牵头,组织了一个繁缕研究院筹建专项工作小组,连夜召开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如何服务好陆时羡和他的团队,并最大限度地将他的智慧、资源和影响力留在南江,转化为推动本省乃至全国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强大动力。
经过数轮高效且诚意满满的磋商,一个宏大而具体的构想逐渐清晰:共同在南江市最核心的南区,未来科技城的心脏地带,建立一所高起点、高标准、国际化的前沿生物交叉学科研究院-繁缕研究院。
“繁缕”,一种看似平凡却拥有极强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植物。
陆时羡最开始选择这个名字作为抗病毒水稻种质的名字,其实没怎么多想。
但现在它已经有了新的寓意,那就是这所研究院无论在何种科研土壤中,都能坚韧不拔,蓬勃生长,结出累累硕果,也暗合了他自己从微末中不懈奋斗的历程。
省里的决心之大,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
很多住在南江区的人们开始发现原本许久没有进行开发建设的市中心开始大兴土木,但没有公布之前,不是内部人士根本不知道这是要建什么的。
划拨的土地位于南江区未来科技城的核心腹地,寸土寸金,原本是众多顶级开发商争破头的黄金地块,但省里一声令下,毫不犹豫地将其调整为科研教育用地。
而与此同时的是,南江大学的夏季。
空气里已经浮动着燥热的气息,混杂着毕业季特有的、喧嚣又带点伤感的荷尔蒙。
图书馆三楼靠窗的位置,杜文锋刚结束一场持续三小时的沉浸式学习,颈椎发出轻微的抗议。
他伸了个懒腰,骨节噼啪作响,目光落在窗外。
楼下,穿着学位服的毕业生们正三五成群地拍照,抛起的黑色学士帽划出短暂的弧线,引来一阵阵欢笑。杜文锋嘴角也不自觉地带上一丝弧度,保研的最终名单上周就已尘埃落定,本校的研究生院官网录取公示名单里,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春风得意?他确实有资格这么觉得。他的室友在寝室打游戏谈恋爱的时候,他在抓紧一切可用的时间来努力提升自己。
三年多来的挑灯夜战、刷爆的习题集、实验室里熬过的通宵,终于兑换成了这张让自己满意的入场券。
未来像一幅笔触清晰、色彩明亮的画卷,正在他眼前徐徐展开。
他收回目光,习惯性地拿起手机解锁,屏幕上堆积着几条未读邮件提醒。大多是社团的琐事、教务系统的通知,还有一封来自南大研究院群发的欢迎信,他已经读过两遍。
手指随意地滑动,一封标题极其简洁的邮件混在其中——
“繁缕研究院 - 实习生项目邀请函”
发件人是一串看似乱码的字符,后缀却清晰地显示着“@fanlv-laboratory.org”。
繁缕研究院?没听说过。
但繁缕1号,他是熟悉的。
是哪个刚成立、借着诺奖得主成果名头拉投资的草台班子吗?
杜文锋带着一丝审视和好奇,点开了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