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要做就要做到全球顶尖(1/1)
他站起身,再次向陆时羡伸出手:“小陆啊,欢迎回来!南江省,必将倾尽全力,助你尽快将研究院搭建起来!这不仅是你个人的事业,也是南江转型升级的机遇,更是国家迈向农业科技强国的坚实一步!”
陆时羡也站起身,握住梅兴国的手。
从市中心那里出来,回到盘龙区的途中。
陆时羡还在感慨于梅兴国的魄力。
虽然他目前已经是功成名就,可以说算在圈子里是很有些影响力了。
但影响力不能完全等同于信服力,现在的决策者都是理智而又谨慎的。
所以南江能够倾全域之力押注到他一个人身上,他还是很感动的。
然后这份感动就很快转化为沉甸甸的压力。
五十亿说起来的时候轻飘飘,但都是全南江人民辛苦努力的果实,他也不能辜负这一份信任。
回到实验室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了。
这个点,实验室的很多地方依旧还是灯火通明。
陆时羡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思考了一下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计划。
他手里的事情是越来越多,需要好好梳理一下工作思路了。
首先重中之重肯定是繁缕前沿计划的第一期项目,也就是超敏生物传感器与智能沉默弹头系统的构建与协同应用项目。
繁缕计划刚刚开始,第一个项目必须要获得开门彩,大获成功,提振信心。
但这个项目的研究计划书已经算是非常完善了。
项目的主体完成人还是自己人。
现在的实验室拥有一位诺奖得主、八位院士、十五位长江学者,尽管他一个人就占了三个名额,但实力已经算得上非常强盛了。
再加上多了燕京大学和华农大学的支援,以及在上一个项目打下的基础下,他相信完成这个项目应该问题不大,只要及时把握大的方向即可,没必要太过担心。
另外答应秦远明建立的新作物病害防控学院,这个就更不用说了。
几乎只是挂个名字,帮忙打个招牌,提供一下建议思路而已,有时间就去亮亮相。
这个学院建立的主体是农大,并不需要他来操心。
那么下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就是繁缕研究院的事情了。
他对研究院的期望自然不仅仅局限于植物病理领域,这也就是说它可以完全突破于植物病理与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限制。
一些他很看好但限于制度问题无法申请立项的研究都可以着手进行了。
虽然实验室已经逐渐走上正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他也没必要完全复制实验室的运行模式。
研究院不一定要和实验室一样,全部都是已经非常熟练的研究人员,也可以招收一些实习生。
不仅可以选拔综合性学术人才,也可以针对性地培养,作为实验室的后备人才库来使用。
只是试试水的话,就算是失败也没有什么,毕竟现在还有实验室来兜底,底气就是足。
......
而梅兴国也没有食言,就在三天后,高调宣布将到植物病理与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座谈调研。
南江的老大亲自过来,实验室自然也得表现出应有的热情,在陆时羡的带领下,几位院士暂时都放下手里的研究工作,参与了这次的座谈会。
先是听取实验室建设运行、研究进展、人才引育以及产业合作等情况介绍,随后察看了实验室代表性成果也就是繁缕系列种质的展示,并逐个和座谈代表交流。
临别之前,梅兴国问到了陆时羡关于繁缕研究院筹备的一些细节和要求。
陆时羡组织了一下语言,谈了谈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梅书记,不瞒您说,新筹办繁缕研究院虽然耗费不小,但也是一个契机。”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基础研究的突破更快、更有效地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保障人民健康的力量。国际上的顶尖研究所往往拥有从理论到应用的无缝衔接体系,而国内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目光灼灼,继续说道:“我想“繁缕”二字,‘繁’应该寓指的是生命科学的繁复与奥秘,‘缕’则意味着抽丝剥茧、探寻真理的决心。它将不同于现有的任何大学学院或国企研究所,我希望它是一个‘学术特区’。”
“哦?学术特区?具体说说。”梅兴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身体微微前倾。
“首先,它将是独立法人,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享有充分的人事、财务和科研自主权。全球招聘顶尖人才,不论资历,只论潜力与实力,实行PI(首席研究员)制度,给予顶尖科学家们最大的学术自由探索空间。”
“其次,研究方向聚焦前沿生物领域,特别是我的老本行植物病理与遗传育种的交叉领域,但也鼓励跨学科、高风险的创新探索。”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甚至设立专门的成果转化基金和孵化器,吸引风投,让论文不仅能写在大地上,更能走进生产线,造福于民。”
“然后,招收实习生参与各项实验中,并在研究院里设立项目孵化基金会,允许在实验中表现优秀并有自己独特研究思维的实习生大胆申请立项。"
"因为我觉得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强化产教融合机制、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很重要的。”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国内的大部分高校其实在实践培养环节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不足。”
“一些课程内容理论和技术严重落后,与生产产生实际脱节,研究和应用存在“两张皮”现象。”
“产出的大部分成果除了能够帮助毕业以外,实际上毫无意义,反而浪费了许多研究资源。我想这对于深度推进实践育人,让学生进入真情境、解决真问题、创造真成果,是一条正在探索的新途径。”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陆时羡语气坚定:“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全球顶尖。”
“我想它应当是一个完全开放、国际化的平台。与全球顶尖机构能够建立合作关系,吸引世界级的科学家来此短期或长期工作,举办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我们要做的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吸引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为南江、为华国的科学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