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第四十四回:贡院血案惊闱场(1/1)

北宋天圣七年春,汴京贡院张灯结彩,数千举子云集于此,参加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包拯奉旨担任监考官,带着展昭、王朝、马汉在考场内外巡查。

“今年考生中有不少寒门子弟,若能高中,倒是一桩美事。”公孙策整理着考生名册,忽然皱眉道,“不过这籍贯一栏有些奇怪,有个叫李焕的考生,来自应天府,却写着‘西夏归义’。”

包拯正欲答话,忽闻贡院后堂传来惊呼。众人围拢过去,只见一具尸体悬挂在房梁上,颈间勒痕深可见骨,脚边散落着半卷《论语》。

更诡异的是,死者左手握着一支朱砂笔,在青砖上歪歪扭扭写着“科场有鬼”。

“速去请仵作!”包拯命人封锁现场,自己蹲下身查看尸体。

死者约三十岁,身着青衫,腰间挂着刻有“李”字的玉佩。

展昭注意到死者指甲缝里有暗黄色粉末,凑近一闻,竟是考场专用的防潮药。

“大人,这尸体悬挂的位置蹊跷。”马汉指着房梁道,“房梁距地面足有一丈二,死者身高不足七尺,如何能将绳索套上?”王朝也附和:“且绳索末端有火烧痕迹,像是被人用某种工具拽上去的。”

包拯点头,命人彻查死者身份。原来李焕正是公孙策提到的“西夏归义”考生,其父曾是西夏文书,三年前率全家归顺大宋。“他考前曾在城南书肆借阅《孙子兵法》,掌柜说他走时脸色极差。”张龙回禀道。

此时,仵作呈上验尸格目:“死者生前遭重物击打后脑,颈间勒痕为死后伪造。真正死因是……”仵作迟疑片刻,“是心口插着的这支银簪。”众人这才发现死者胸口有细小伤口,银簪已被鲜血浸透。

“这银簪样式奇特,”公孙策接过物证,“顶端雕刻着猫头鹰图案,与开封府去年查获的盗墓贼所用工具极为相似。”

包拯猛然想起,上个月确实有一座北宋大臣墓被盗,墓中陪葬的《太平广记》抄本不翼而飞。

“立刻传讯所有监考官员!”包拯命人将主考官王大人带到偏殿。

王大人颤抖着跪倒:“包大人明鉴,下官从未收受贿赂,这李焕……”他突然瞳孔放大,指着窗外,“那、那是李焕的玉佩!”

众人望去,只见窗外一棵老槐树上,赫然挂着与李焕同款的玉佩。

展昭飞身跃上枝头,却发现玉佩系在一张字条上:“欲知真相,子时到慈云寺钟楼。”字条落款是“科场冤魂”。

夜幕降临,包拯带着展昭、公孙策来到慈云寺。钟楼内烛火摇曳,供桌上摆着七盏青铜灯,每盏灯芯都缠着考生的头发。

公孙策查阅《礼记》后惊呼:“这是先秦时期的‘七灯引魂阵’,专为含冤而死之人招魂!”

突然,供桌轰然倒塌,露出地道入口。展昭持剑在前,众人顺着地道来到一间密室。墙壁上密密麻麻刻着人名,每个名字后面都标注着“钱三百贯”“良田十亩”等字样。

最醒目的位置写着主考官王大人的名字,后面跟着“夜明珠三颗”。

“好个科场舞弊的铁证!”包拯怒拍石壁,“这些举子用钱买通考官,篡改答卷。李焕发现真相后惨遭灭口,凶手还伪造自杀现场妄图蒙混过关!”

话音未落,密室突然剧烈晃动。展昭眼疾手快,将包拯和公孙策推出地道。

回头时,只见钟楼轰然倒塌,扬起的尘土中,一个黑影一闪而过,腰间银镖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正是盗墓贼常用的“鬼面镖”。

回到开封府,包拯连夜升堂。王大人见物证确凿,终于招供:“三年前西夏使团来访,他们用夜明珠贿赂我,让我在考生籍贯上做手脚……”他突然口吐白沫,倒地身亡。

“又一个服毒自尽的!”展昭懊恼不已。公孙策查验尸体后道:“此毒与李焕指甲中的防潮药同源,看来整个科场都被西夏人渗透了。”

包拯凝视着密室中拓印的名单,发现榜上有名的考生竟有半数来自西北边境。“他们借科举之名,安插西夏细作!”包拯重重拍案,“此案若不彻查,大宋危矣!”

窗外传来更夫打更声,已是寅时三刻。展昭忽然想起慈云寺密道中的青铜灯,惊觉灯芯数量与考生死亡人数相同。“大人,今日已是会试第三日,剩下的四盏灯……”

包拯猛然站起:“不好!贼人要用剩下的四盏灯继续行凶!”他披上官服,带着众人冲向贡院。

此时,考场内灯火通明,考生们正伏案疾书,丝毫不知危险正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