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抛不开的私利(1/1)

陆鸣都无语了,孔臧是不是年纪太大,记忆力衰退的厉害。

“你忘了纸张是谁发明的么?”

孔臧说话都结巴了,“老夫知道是你发明的,可是纸…纸张价格怎么会下降如此之多。

陛下面前,富民侯可不能…不能胡言乱语。”

陆鸣指着自己,“你是不是忘了我最初的职位是什么?

不能因为本侯参与过几次对外作战,参与打败河西匈奴,打败南越和东越人,招降乌桓人,攻破王险城,

打出过两千破两万,一千兵马招降四万人的战绩,又亲手活捉的匈奴大单于。

不能因为这些,你就忘了我是科学院的副院长啊。”

无语,真的就是无语。

朝堂上,大臣们心中万马奔腾。如果他们会国粹的话,一定会说出含妈量极高的话语。

炫耀,这是赤裸裸的炫耀。

你这么炫耀自己的功绩,也不管别人受不受得了。

最让人无奈的,他们还真的反驳不了,有实力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李广感觉自己的手有些不受控制,怎么就这么想打他一顿呢?

你是很厉害,从来没打过败仗,还次次都能以少胜多。

给你一千骑兵,你能招降将近四万人的乌桓人。

不仅作战勇猛无敌,还能软硬兼施,轻松攻下王险城。

你还……

不行,李广不能再想下去了。

越想越心痛,同殿为臣,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陆鸣没想到自己无意中伤了好多人的自尊心,如果能预见到这种情况,他一定会更仔细的列出自己的战绩。

凭本事打出来的战绩,炫耀一下怎么了,不服你也去打一个。

“由于本官心系百姓疾苦,并能够为此付诸行动。

因此带领科学院诸多研究员,不辞辛苦进行攻关,终于在造纸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原料选用到水利机械的广泛使用,再到各工种分工负责,都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价格降低到两文钱只是开始,生产规模扩大后,乃至以后造纸工坊普及到民间,纸张价格还能进一步降低。”

十文钱一张的纸贵不贵,那要看和什么东西比。

对普通百姓来说,不能吃不能喝的东西,一张就抵得上两天的口粮,当然是贵得很。

但是对于官府来说,属实是非常便宜。

基层官府存储的很多档案都用不起竹简,而是使用木牍。

也就是木片,价格会便宜一些,但为什么会便宜,当然是木牍没有竹简好用。

而有些东西又只能用竹简记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孔太常只说了纸张相比粮食有多昂贵,却没有算算纸张为大汉省下多少开支。

仅仅是一县之地,每年考核官员时,要上报赋税、人口等各种信息。

记载这些信息的竹简都多达五万枚,有的大县甚至需要八九万枚竹简。

人力无法搬运,需要靠牛车来运送。

孔太常算过这笔钱么,纸张节省下来的钱财够多少人进行科举考试?”

竹简规格不同价格也不一样,一般一枚竹简需要十文钱。

十文钱的竹简上,一般可以写二十到二十五个字,有钱人家不会写的太密,阅读的时候会很累。

一部《论语》一万六千字,需要六百四十枚到八百枚的竹简。

也就是六千四百文到八千文才能买到所需要的竹简,还不算其他费用。

一般百姓读不起书是真的读不起,连最基本的竹简都买不起。

大汉如今印刷的书籍,每页一般两百个字,单面印刷需要八十张纸,也就是八百文的纸张钱。

八千文的竹简,和八百文的纸张,差距之大,无需多言。

大殿之中,上至刘彻,下至百官,全都能算的明白。

哪怕陆鸣没有其他任何功劳,单凭造纸的功劳,只要他不作死,也能一辈子荣华富贵。

孔臧脸色发白。

当陆鸣把这项数据拿出来的时候,科举制增加朝廷开销,增加百姓负担的言论已经站不住脚。

造纸术出现之后,大汉已经节省了太多开销,拿出一部分让更多人参与选官考试非常轻松。

一个县的考核信息按照五万枚竹简算,一枚竹简上写二十五个字,竹简成本五十万文。

改用纸张的话,只需要六千二百五十张纸,纸张成本六万两千五百文,八分之一的成本。

竹简有个纸张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刮去原本的字迹反复使用,会降低部分成本。

但记载考核信息的竹简要留存,以备后续查验,不得刮除上面的信息。

而朝廷中使用的竹简,大部分都是不能刮除信息的。

“孔太常算明白了吧,纸张替换竹简后,一个县的一次考核就能省下数十万文。

这是实打实的数十万,而不是你臆想出来的数十万能参与科举的人。

朝廷买竹简的钱是哪里来的,还不是百姓身上而来。

一个县省下数十万,大汉上下超过九十个郡,超过四百个县,能省下一亿多的竹简钱。

这才是为百姓减轻负担,一心为民不是说说就行的。

这还是按照之前的纸张价格计算,现在纸张价格可以下降到两文钱,孔太常要不要再算算能省下多少钱。”

原本一个县的考核数据,需要六万多文的纸张钱,现在只需要一万多。

一本《论语》八百文的纸张钱,现在只需要一百六十文。

孔臧算了又算,忽然眼前一亮。

纸张这么便宜后,天下会出现多少本书籍,我儒家要大兴啊。

纸张钱八百文,印刷一本《论语》算上其他费用高达上千文,大多数人还是买不起。

一本书,卖一千多文和六千多文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讲是一样的,都买不起。

都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东西。

纸张钱降到一百六十文,印刷一本《论语》也就两百多文钱。

买得起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会有很多人下定决心去攒钱购买。

想到这点,他看向陆鸣的眼神矛盾又复杂。

抛开个人私利,富民侯真是个大好人,是儒家大兴的最强力推手。

可他抛不开。

“富民侯,成本下降后,新的纸张什么时候能够大规模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