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辽东经略(1/1)

明塞两国互坑是老传统了,陶氏益农这把属于无心之坑,但之前塞国给大明搞的百城计划,却是明明白白给大明留了个大坑。

刘学勤的想法是用一条棱堡链条将鞑靼和辽阳地区隔开,东北那么大那么好的一块地,先让明朝猥琐发育起来,等日后塞国接手,可以不用大规模搞移民工程了。

这个时候除了一些军屯,关外的汉人极少。

不过这批城池经过层层分包,基本上全都干成了豆腐渣工程。

几丈厚的城墙,用混凝土浇灌是不可能的。甲方不给结工程款,还没有监理(即便有也很容易打点),傻子才会按照塞国的工程质量要求干呢。

所以主体建筑还是以夯土为主,外面糊一层水泥腻子了不起了。

全部工程完工先后用了三年时间,塞国工程公司用预售的办法卖掉80多座城的使用权,可大明后来回过味来,叫停了皇家银行的按揭贷款。

剩下十几座城等于白干,明朝方面心里舒服了,好在塞国也做了坏账处理,损失掉的是利润部分,基本上还是略有盈余的。

但塞国人坏就坏在把其中二十多座城卖给了大明的富户,豪强。

从洪武朝开始,朱家皇帝就一直在搞迁民活动,比如前文提到过的“洪武赶散”。

朱棣迁都北京,也先后从山西等地迁了十几万人到北京,这些可都是有钱人。据《明史》记载:"成祖时,复造应天、浙江富户三千户,充北京第,大二县相校,附籍京师,仍应本籍徭役"。

富人来了,皇城才有经济实力,没有哪个皇帝成心找一帮苦哈哈做邻居的。

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方面的考量。

在南方的两浙及江西一带,富民的势力相当强大,不仅经济力量雄厚,而且有一部分富户有一定数量的武装力量。

特别是浙西一带,朱元璋虽然打败了张士诚,但对各地富民的"义军"没有赶尽杀绝。

后来洪武朝的几大案为啥动辄杀几万人,明朝也没那么多官员啊。这里头的猫腻就在于,有很多豪强武装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牵连进去做掉了。

稍微联想一下就明白了,元末的陈友谅、张士诚这些人手底下可都是有几十万人的,打仗死掉的总是少部分,大多数都被胜利者收编了。

就比如刘学勤的爷爷刘鸷,不过是义军里面一个小小的军头,洗白上岸后就成了临洮的豪强。

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人太多了。

本来在敌对阵营,让他们对老朱家彻底归心是不可能的。同样,老朱家对这些人也是防备加打压。

这些人到了关外做起城主,那可就撒了欢了。

朝廷倒是想从这些人手里收回棱堡,可人家软硬不吃。你要派兵硬抢,也根本打不下来。实在逼急了,这些人随时可以遁走鞑靼。

若是碰上个软弱些的皇帝,可能就眼不见为干净。反正关外之地,汉人丢了也大几百年了,唐朝之后就一直在异族手里。

可朱棣是个强人皇帝,他试着派兵(小规模)打过几次,结果发现棱堡是硬骨头,确实啃不动。

当然了,若是发大兵围城,迟早是能拿下的,可就为了屁大点儿城池,根本不划算啊。

结果就如鲠在喉,弄得朱棣不上不下,相当难受。

随着北京城建设的推进,朱棣开始有了经略东北的心思。如果能把辽东发展起来,北京城也有了战略纵深,安全性大大增加了。

从经济层面来说,此时的对于经营辽东动力是不足的,很可能就是赔钱的。

比如郑和下西洋,朝廷先后拨了700多万两银子,最后只剩100多万两。单就项目论,属于花钱的,可毕竟有搜寻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治动因,郑和在西洋消灭了海盗陈祖义,占领旧港,又布武西洋,引得万国(30多国)来朝。

还是有收获的,特别是塞国以债权换旧港,也付出了3000万塞币,算起来大明还是赚到了。

可辽东情况又不同,那里挨着朝鲜半岛,朝廷一旦强压,很容易导致人口外逃。比如朱棣靖难之役期间,就有数万人逃亡到了朝鲜半岛。

从洪武朝起,大明就开始将山西、陕西等地流民发往辽东屯田。这些人要么是“为罪犯徙”,要么为“不应事”,就是不服从官府征调的行为。

为啥总是从山西往外迁徙人口呢?说一组数据你就明白了。

洪武十三,河南省人口约190万,山东省人口约190万,山西则有400万人口。

北方各省属山西人口多,自然就成了人口输出的大省。后世常说起山西大槐树,其实就是因为洪武三年的山西人口迁移,各县移民都要到洪洞县大槐树站点办理手续。

按说朱元璋还是想巩固大明在关外的统治,从其设立的关外四藩就可以看出来。这四藩包括韩王、辽王、宁王和沈王。

可惜韩王和辽王远赴外海,宁王和沈王又下了南澳。老朱以藩屏明的方案无疑是落空了,即便在原来的历史时间线上,这几位藩王后来都被朱棣迁回内地。

纵观历史,不难看出,纯汉人建立的王朝,基本盘还是汉地十三省,向外扩张的动力一直就不足。

隋唐的统治基础是关陇集团,其实是汉化的鲜卑人,其实和辽朝、金朝没什么分别,只不过后二者没能实现大一统而已。

但整体而言,大明在关外的统治基础还是相当薄弱的。东北的三大平原,大部分还是在女真部落手里,给面子叫你一声大哥,不给面子随时能拿刀砍你。

明朝能控制的地区,主要是辽河平原的一部分,大约不到10万平方公里。加之东北的冬季长,气候寒冷,作物只能种单季,这点儿地方的人口承载能力相当有限。

直到明末,辽东人口也不过200多万,后来迁回关了一部分,一部分给女真人做了包衣奴才,大多数葬送在明末战乱和饥荒里了。

但在这个时空,塞国的技术外溢,使得大明掌握了对女真人具有压倒性的武力优势。有卡车这样先进的运载工具,有良种玉米栽培技术,使得大明在辽东的经略成为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