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永乐税改(1/1)
推广种植玉米,特别是在大明北地推广玉米良种,是符合当下大明国情的。
要知道从永乐十一年开始,大明正在经历一场为期8年的迁都活动。
这八年间,皇上朱棣在哪里呢?
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他在南京的时间还不到半年。
得益于得益于塞国贷款扶持的两京公路开通,这些年大明也从塞国陆续进口了各种规格的汽车。
就比如兵部搞来的那批二手军用卡车,如今仍在两京公路上跑物流。
往返两地比之从前便利了许多。
可北方的土地贫瘠,粮食产量短缺。且大量北方农民被朝廷征召服徭役,这使得北方老百姓的负担很重,后来山东的唐赛尔起义就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存状况。
而在明成祖朱棣迁都之后,北京的粮食供应长期依赖运河运输。如果能在北直隶乃至辽东广泛种植玉米,这对于大明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在皇上朱棣的重视下,内阁、户部及司礼监同时派出人手与陶氏益农的代表们接洽。
最后陶氏益农把“金玉”种子的价格定为8分钱\/斤,其中2分钱返给大明有关方面。至于他们往下怎么分,陶氏益农就管不了了。
这本来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实行起来,竟搞的一地鸡毛,比后来嘉靖年间的“改稻为桑”强点儿有限。
此事说来话长,还要从永乐十二年开始的金融税收改革说起。
朱棣二次北伐之后,北方就算暂时安定了。
皇上罢了刀兵,大明的国家机器又隆隆开启,火花四溅。
永乐十四年的大明经济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
据大明户部统计,大明永乐十四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5亿元,财政收入也到了6000万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这套统计办法自然是抄塞国的作业,而同期塞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高达30亿元!
不过请注意,大明的数据是有水分的,而且水分相当大。
最大的问题是塞国的数据是按塞音钞算的,而大明的统计货币单位是永乐宝钞。
前文咱们多次提到大明宝钞滥发导致通货膨胀,已经变相掠夺百姓的问题。
早在永乐二年八月,都察院左都御使陈瑛就上奏,指出“比岁钞法不通”,认为是朝廷过度发行宝钞、收敛不力,导致了“物重钞轻”的局面。他建议朝廷主动回收宝钞,以恢复其价值。
此后包括户部尚书夏原吉在内的许多有识之士也提出过这个问题。
通货膨胀不但关乎民间,对大明官员来说同样是一种侵害。因为他们的薪俸也是拿的宝钞居多,那么水的票子,谁愿意要啊?
后来先后有塞音版的大明钞和永乐银元两种新币上市,但大明宝钞并没有废止,而是在同时使用。
很明显,这样做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即大家把“好钱”藏起来,只在外面花劣钱(宝钞)。好比你不小心收了张假钞,你最想花掉的肯定是那张假的,而不是钱包里的真钞。
朱棣为了拿回货币发行权,又部分采纳了大臣的建议,终于推出了永乐宝钞。同时,要求民间兑换手里的大明(洪武)宝钞。
兑换比是一贯永乐宝钞等于一两永乐银元,一贯洪武宝钞等于5文钱。
是的,你没看错,到了永乐八年以后,洪武宝钞的市价其实最多值几文钱了。
同时回购的还有塞音版的大明钞,但这批钞票非常特殊,当时塞音银行是做了1:1的白银准备(按照大明的要求,这批银子运不回塞国),因此塞音版的大明钞相当硬挺,随时可以在大明的塞国银行分号兑换出现银,也就没有挤兑的现象。
好比后世你也不可能把有钱人手里的美金、黄金全收上来一个道理。
这一波币值改革是良性的,为大明的商品经济繁荣猛输了一股血。
老朱就是个破落户出身,当初的国家金融设计就大有问题。
一方面不许白银流通,一方面铜钱投放严重不足。不足到什么程度呢?每年大明铸造的铜钱约1.9亿文,按6000万人口计,平均一个人只有3文钱。
咱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好比一桌十个人玩扎金花,打底一毛钱,一块钱封顶。可是每个人手里只有一块钱的本钱,你会不会觉得很不得劲?
这么点儿钱玩个毛线啊!
通过扎金花你就会发现,适度货币宽松,有利于经济繁荣。同理,你也不能放水太多,好比同样一毛钱的底,你每人带来一个亿,那么多出来的那些个钱是没有效率的。
既然货币改革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税收改革。
大明的税收一直是收粮食、丝麻这些实物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徭役的名目也逐渐繁多,例如前文提到的皂隶银等。
到了永乐十六年,朝廷颁发诏令: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以银钱代税,其实就是后来张居正改革中“一条鞭法”的核心要义。
要说永乐朝的民生比之明朝中后期还是强许多的,底层百姓当然很辛苦,但没苦到后来那般田地。
变数自然在于塞国,那边的农民原先也是大明的百姓,现在人家那边过得什么日子?你再怎么封锁消息,老百姓还是知道一些的,毕竟那么多年的劳务派遣还是有大明人看到那边的实际情况的。
一比较下来,大明百姓的痛苦指数蹭蹭往上涨。官府就只能把塞国的老百姓说的水深火热,要不你让这边的人怎么活?
但陶氏益农推行良种玉米,百姓是算不清这笔账的。
陶氏益农的玉米种子卖给各地官府是8分钱一斤,一亩地5斤种子,需要4毛钱。可天知道明朝官府卖给老百姓是多少钱啊,关键你这玩意儿还不让留种。
增产当然是好事,可交税是拿钱算的,到时候你官府怎么收税?
玉米算是副粮、杂粮,跟大米小麦的价格自然是不同的。
官府可不管你那个,有些地方官府甚至派兵丁纵马践踏老百姓的庄稼,非逼着人家改种玉米。
这都算好的,还有些官府把陶氏益农免费配送的【玉米营养粉】扣下,然后向农民收二茬钱。
老百姓哪里懂营养粉有啥用,你不给我大不了不用呗。结果说好的良种,到了抽穗的时候软趴趴到了一地,颗粒无收的比比皆是。
本来想着算计大明老农的陶氏代表都看不下去了,回去把大明百姓的惨状一说,直接给管理层干出负罪感了。
老话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同情也没用,你就算想捐钱捐粮,也到不了那边老百姓头上。
这一年陶氏益农的玉米在大明推广了500万亩,销售额高达200万元!
别看这个数量大的吓人,其实主要是陶氏的种子卖完了,要不还能卖更多。对比清朝的玉米种植面积将近1亿亩(0.97亿亩),只能说大明的农业市场潜力还有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