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5章 尸易无限(60)(1/1)

沈阳文物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上,小杨站在《四库全书》抄本的展柜前,指尖轻轻划过玻璃。展柜里的抄本用特制的恒温恒湿装置保护着,泛黄的纸页上,清代文人的墨迹清晰可见。台下传来一阵掌声,他抬头望去,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有当年和吴贤一起战斗过的抗联老战士,有渤海国遗址附近的百姓,还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文物保护者。

“今天,我们不仅迎回了《四库全书》抄本,更传承了吴贤先生的精神。”小杨拿起话筒,声音有些哽咽,“吴先生这辈子都在守护文物,他常说,文物是民族的根,只要根在,民族就不会倒下。现在,我们要接过他的接力棒,让更多流失的文物回家,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历史。”

仪式结束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战士拉着小杨的手,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小杨同志,这是当年吴先生送给我的洛阳铲,他说这是保护文物的工具。现在我老了,用不上了,交给你,希望你能像吴先生一样,好好保护咱们的宝贝。”

小杨接过洛阳铲,金属的铲头已经有些磨损,但握在手里依旧沉甸甸的。他知道,这把洛阳铲不仅是一件工具,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他郑重地说:“大爷,您放心,我一定会像吴先生一样,用生命守护文物。”

接下来的几年里,小杨带领东北文物保护队,开展了一系列文物追索和保护工作。他们与国外的博物馆和文物机构积极沟通,通过外交谈判、民间捐赠等多种方式,陆续迎回了二十多件流失海外的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唐代的唐三彩骆驼俑——这件文物当年被日军从西安抢走,辗转流落至美国,最终在一位华侨的帮助下,无偿捐赠给了中国。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小杨还在东北各地开展了“文物进校园”“文物进社区”活动。他带着修复好的文物残片,走进学校,给孩子们讲文物背后的故事;走进社区,教老百姓识别文物、保护文物。有一次,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一个小男孩拿着一块捡来的陶片问小杨:“叔叔,这是不是文物呀?能不能保护它?”小杨看着男孩认真的眼神,心里一阵温暖——吴先生当年的期望,正在一点点实现。

这年秋天,东北文物保护队接到一个重要任务——对丸都山城的高句丽古墓群进行全面普查和修复。丸都山城是高句丽的重要都城遗址,里面保存着大量的壁画和墓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战争的破坏,很多古墓已经出现了坍塌、渗水等问题,急需修复。

小杨带领队员们进驻丸都山城,开始了艰苦的普查工作。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设备穿梭在山林里,仔细勘察每一座古墓的情况。遇到陡峭的山坡,他们就手脚并用地爬上去;遇到狭窄的墓道,他们就弯腰钻进去,用手电筒照亮墓壁上的壁画。

普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冲刷着山体,不少古墓的墓道出现了积水。小杨担心雨水会损坏壁画,带领队员们冒雨加固墓道。他们用防水布覆盖墓口,用沙袋堵住渗水的缝隙,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却没有一个人叫苦。

“吴先生当年在雪地里保护遗址,咱们这点苦算什么?”小杨擦了擦脸上的雨水,对队员们说,“这些壁画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咱们就算拼了命,也要保护好它们。”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普查工作终于完成。队员们共勘察了三十多座古墓,发现了十多处新的壁画遗迹,还出土了一批高句丽时期的陶俑、青铜器等文物。接下来的修复工作更加艰巨,小杨邀请了全国着名的文物修复专家,一起制定修复方案。他们采用传统的修复工艺,结合现代科技,一点点清理壁画上的污垢,修复壁画的裂痕,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壁画重新焕发出光彩。

修复工作完成那天,小杨特意带着队员们来到吴贤的骨灰撒放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下。他拿出一瓶酒,缓缓倒在地上:“吴先生,我们完成了您的心愿,丸都山城的古墓和壁画都保护好了。您放心,我们会一直守护下去,让更多人看到咱们中国的历史文化。”

就在小杨和队员们为文物保护工作忙碌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附近,发现了一处大型的渤海国时期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这个发现让整个考古界都为之震动,因为它不仅填补了渤海国手工业发展的历史空白,还为研究渤海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小杨立刻带领队员们进驻遗址,开展发掘工作。发掘过程中,队员们出土了大量的陶窑、骨器作坊、金属冶炼遗址,还有不少制作精美的陶器、骨器、金属器。其中,一件渤海国时期的鎏金铜带銙尤为珍贵,带銙上雕刻着精美的花鸟图案,工艺精湛,代表了当时渤海国金属制造的最高水平。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个手工业作坊遗址,小杨决定在遗址上建立一个遗址博物馆。他四处奔走,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还邀请了着名的建筑设计师,设计出既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又能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遗址风貌的博物馆方案。

经过两年的建设,渤海国手工业作坊遗址博物馆终于建成开放。博物馆里,不仅展示了出土的文物,还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原了当年手工业作坊的生产场景。游客们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回了渤海国时期,能亲眼看到工匠们制作陶器、冶炼金属的过程。

开馆那天,小杨站在博物馆的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想起了吴贤当年的话:“保护文物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保护,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这一切,都是吴贤当年所期望的。

然而,文物保护的道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这年冬天,东北遭遇了罕见的暴雪,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出现了严重的倾斜。小杨得知消息后,立刻带领队员们冒着暴雪赶到遗址。

雪下得很大,能见度不足五米。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行走,每个人的脸上都结了厚厚的冰霜。他们用铁锹清理石灯塔周围的积雪,用绳索固定灯塔的塔身,还找来专业的地质专家,制定加固方案。

“一定要保住石灯塔!”小杨大喊着,带头爬上灯塔旁边的脚手架。雪花落在他的脸上,融化成水,又冻成冰,但他丝毫没有在意。他知道,石灯塔不仅是渤海国遗址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吴贤精神的象征,绝不能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倒下。

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石灯塔终于被成功加固。当第一缕阳光透过雪雾照在灯塔上时,小杨和队员们都露出了疲惫的笑容。他们站在雪地里,看着完好无损的石灯塔,心里充满了自豪——他们又一次守护住了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杨也渐渐老了。他的头发开始变白,眼角也出现了皱纹,但他依旧每天都要去遗址或博物馆看看。有时候,他会坐在石灯塔下,给年轻的队员们讲吴贤的故事,讲他们当年保护文物的经历;有时候,他会在博物馆里,给游客们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他的心里就会充满温暖。

有一天,小杨在博物馆里遇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当年送给他洛阳铲的那位抗联老战士。老战士已经九十多岁了,由孙子推着轮椅来参观。看到小杨,老战士激动地说:“小杨同志,没想到还能见到你。这些年,辛苦你了,把咱们的文物保护得这么好。”

小杨握住老战士的手,眼眶湿润了:“大爷,这是我应该做的。要不是吴先生,要不是你们当年的牺牲,我们也保护不了这些文物。”

老战士看着展柜里的文物,感慨地说:“真好啊,这些宝贝都还在。咱们这代人经历了太多战争,能看到这些文物好好的,能看到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就算死也瞑目了。”

小杨知道,文物保护的事业没有终点。虽然他已经老了,但还有更多年轻的文物保护者在接过他的接力棒。他们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让那些珍贵的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天傍晚,小杨坐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下,看着夕阳渐渐落下。余晖洒在灯塔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他想起了吴贤,想起了那些为文物保护牺牲的战友,想起了这些年一起奋斗的队员们。他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和吴贤一样,都献给了文物保护事业。他不后悔,因为他守护的,是民族的根,是历史的魂。

远处,年轻的队员们正在遗址上进行日常巡查,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坚定。小杨看着他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只要还有人在守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会永远传承下去,那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闪耀着光芒,而他和吴贤的故事,也会在这片土地上永远流传下去。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晨光里,年轻队员小林正用无人机勘测手工业作坊遗址的新发掘区。无人机的镜头掠过刚清理出的陶窑残基,屏幕上清晰显示出窑壁上的烟熏痕迹——这是渤海国晚期制陶工艺的重要证据。她操纵着遥控器,突然看到地面上有个熟悉的身影,赶紧操控无人机降落,朝着石灯塔的方向跑去。

小杨坐在石灯塔下的木凳上,手里摩挲着那把老洛阳铲。铲头的锈迹被岁月磨得发亮,握柄处的木纹里还嵌着当年渤海国遗址的泥土。听到脚步声,他抬头看到小林,笑着招手:“来得正好,刚收到北平的消息,英国那边又有三件流失文物要归还,其中有件辽代的玛瑙杯,据说和咱们之前在丸都山城发现的玛瑙饰件是一套。”

小林凑过来,看着小杨手机里的文物照片。照片上的玛瑙杯通体莹白,杯身上雕刻着缠枝莲纹,和她去年参与修复的玛瑙饰件纹路几乎一致。“太好了!咱们是不是要派人去英国接收?”她眼睛亮了起来,语气里满是期待。这些年,她跟着小杨参与过好几次文物追索工作,从最初整理资料到后来负责文物运输的恒温监测,早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骨干。

小杨点点头,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近年来流失文物的追索进展:“北平文物局想让咱们派人去,我已经推荐你了。这次去不仅要接收文物,还要和英国博物馆的专家交流修复技术,尤其是玛瑙器物的保养方法,咱们之前修复的饰件有点起棉,正好请教下他们的经验。”

小林接过笔记本,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一阵激动。她想起第一次跟着小杨去西安碑林学习时,小杨跟她说的话:“文物保护不仅要懂修复,还要懂交流,咱们的宝贝要回家,也得让世界看到咱们的技术和诚意。”

出发去英国前,小林特意去了沈阳文物博物馆。在《四库全书》抄本的展柜前,她遇到了当年给小杨送洛阳铲的抗联老战士的孙子——如今是博物馆的志愿者小周。“小林姐,你要去英国接文物啊?”小周手里拿着讲解器,笑着说,“我爷爷要是知道了,肯定特别高兴,他总说,当年吴先生他们拼了命保护文物,就是盼着有一天所有宝贝都能回家。”

小林点点头,目光落在展柜里的抄本上:“等我把玛瑙杯接回来,就来跟你爷爷报喜。对了,上次你说想学习文物摄影,这次我带回来的资料里有专业教程,到时候咱们一起学。”

小周眼睛一亮:“真的吗?太好了!我想把咱们东北的文物都拍下来,做成线上展览,让更多人看到。”

小林心里一暖。这些年,像小周这样主动加入文物保护队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学考古的大学生,有做新媒体的博主,还有退休后自愿来遗址帮忙的老人。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延续着吴贤和小杨那代人的坚守。

飞往英国的航班上,小林翻看着玛瑙杯的资料。资料里提到,这件玛瑙杯是1903年被英国探险家从辽代贵族墓中盗走的,百年来一直藏在英国私人收藏家手中,直到收藏家去世前,才嘱托家人将文物归还中国。“百年了,终于要回家了。”小林轻声说,指尖轻轻拂过照片上的玛瑙杯,仿佛能感受到文物跨越时空的期盼。

到了英国博物馆,负责交接的馆长马克亲自接待了小林。当马克小心翼翼地从恒温箱里取出玛瑙杯时,小林的心跳不由得加快。她仔细检查着杯身,确认没有损伤后,才将玛瑙杯放入自己带来的特制保护箱中。“你们的保护技术很专业。”马克看着小林熟练的操作,由衷地赞叹,“我看过你们修复渤海国陶俑的视频,那种对文物的敬畏心,很让人感动。”

小林笑了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些文物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每一件都承载着太多故事,我们必须好好守护。”接下来的几天,小林和英国博物馆的专家们一起交流文物修复技术。在谈到玛瑙器物起棉的问题时,专家们提出用低温慢烘的方法处理,还现场演示了操作流程。小林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步骤,心里暗暗想着,回去后一定要尽快把这个方法用到丸都山城玛瑙饰件的修复上。

返程那天,小林抱着装有玛瑙杯的保护箱,心里格外踏实。飞机穿过云层,她看着窗外的蓝天,突然想起小杨跟她说过的吴贤的故事——当年吴贤为了保护文物,在雪地里徒步几十里,腿冻得差点截肢,却始终不肯放弃手里的陶片。“吴先生,您看,又一件宝贝回家了。”小林轻声说,眼眶有些发热。

回到东北后,小林第一时间带着玛瑙杯去了丸都山城遗址。小杨早已带着队员们在那里等候,还有不少附近的百姓也赶来看热闹。当小林打开保护箱,将玛瑙杯和之前修复的玛瑙饰件放在一起时,人群中响起了欢呼声。“真的是一套!”百姓们纷纷凑过来,小心翼翼地看着这两件文物,脸上满是自豪。

小周的爷爷也来了,老人坐在轮椅上,由小周推着,仔细看着玛瑙杯:“好啊,好啊,咱们的宝贝终于凑齐了。当年我跟着吴先生在山里打游击,就见过类似的宝贝,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它们完好地摆在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林按照从英国学到的技术,开始修复丸都山城的玛瑙饰件。她在工作室里搭起低温烘房,每天小心翼翼地调整温度和湿度,记录着饰件起棉情况的变化。小杨经常来看她,还带来了吴贤当年的修复笔记:“你看,吴先生当年修复陶俑时,也用过类似的慢工细活,他总说,文物修复不能急,得有耐心,要让文物自己‘缓过来’。”

小林翻开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吴贤的字迹工整有力,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一件文物的修复过程,甚至包括颜料的调配比例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吴先生真是太细致了。”小林感慨地说,“这些笔记,比任何教科书都珍贵。”

就在玛瑙饰件修复工作接近尾声时,小杨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附近的村民迁坟时,发现了一座唐代的古墓。这座古墓保存完好,里面不仅有大量的陶器和青铜器,还有一块刻有铭文的石碑,上面记载着墓主人的身份——唐代渤海国的官员。

小杨立刻带领队员们赶赴现场,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进行得很顺利,队员们在墓中发现了一件罕见的唐代三彩双鱼瓶,瓶身上的双鱼造型栩栩如生,釉色鲜艳,是目前发现的渤海国时期最精美的三彩器物之一。“这件文物太重要了!”小杨激动地说,“它不仅填补了渤海国与唐代文化交流的实物空白,还为研究唐代三彩工艺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证据。”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古墓和出土的文物,小杨决定在古墓原址建立一个小型遗址公园,既能保护文物,又能让百姓们近距离了解渤海国的历史文化。消息传开后,附近的百姓们纷纷主动帮忙——有的出土地,有的捐材料,还有的自愿来工地帮忙干活。“咱们的文物,咱们得自己保护。”村民们笑着说,脸上满是骄傲。

遗址公园建设期间,小林负责文物的修复和陈列工作。她将出土的文物按照年代和用途分类,在公园里搭建了露天展柜,还制作了详细的解说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每件文物的历史背景。小周则带着博物馆的志愿者们,在这里开展“文物小课堂”活动,给孩子们讲渤海国的历史故事,教他们识别简单的文物纹饰。

遗址公园建成开放那天,阳光明媚,公园里挤满了人。百姓们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地参观着古墓和出土的文物,听着志愿者们的讲解。小杨站在公园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了吴贤当年的愿望——让文物走进百姓,让历史照亮未来。如今,这个愿望正在一点点实现。

然而,文物保护的道路上,总是会遇到新的挑战。这年夏天,东北遭遇了特大暴雨,渤海国手工业作坊遗址的部分区域出现了积水,不少出土的陶片面临被浸泡的危险。小杨和队员们连夜赶到遗址,冒着大雨搭建防水棚,搬运文物。

雨水顺着雨衣流进衣领,冰冷刺骨,队员们却丝毫没有退缩。小林负责用塑料布包裹陶片,手指被雨水泡得发白,却依旧小心翼翼地处理着每一片陶片。“加油!咱们一定能保住这些文物!”小杨大声喊道,声音在雨幕中回荡。

经过一夜的奋战,遗址的积水终于被排出,文物也全部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当太阳升起,雨水渐渐停了,队员们看着完好无损的文物,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百姓们也赶来帮忙,有的送来了热粥,有的帮忙清理遗址里的淤泥,整个遗址里一片温暖的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杨的身体越来越差,就像当年的吴贤一样,他的腿因为早年在雪地里保护文物落下了病根,每到阴雨天就疼得厉害。但他依旧每天都要去遗址或博物馆看看,有时候还会坐在石灯塔下,给年轻的队员们讲吴贤的故事,讲他们当年保护文物的经历。

小林知道小杨的心思,她和队员们一起,把吴贤和小杨的故事整理成了文字,还拍摄了纪录片,在博物馆里播放。“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文物背后,有这么多人为之付出和牺牲。”小林说,“他们的精神,和文物一样,都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这天,小杨又坐在石灯塔下,手里拿着吴贤当年的照片。照片上,吴贤站在渤海国遗址的石灯塔前,脸上带着微笑,眼神坚定。小杨轻轻抚摸着照片,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吴贤,看到了那些为文物保护事业奋斗的日日夜夜。

小林走过来,递给小杨一杯热茶:“杨老师,北平文物局刚才打来电话,说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咱们的文物保护经验,还想邀请您去做讲座呢。”

小杨接过热茶,笑着说:“好啊,咱们的经验,能帮到更多人,再好不过了。不过,讲座还是你去讲吧,你比我年轻,懂的也多,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文物保护,咱们的事业才能传承下去。”

小林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感动。她知道,小杨是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就像当年吴贤把机会留给小杨一样。这种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石灯塔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小杨和小林坐在石灯塔下,看着远处年轻队员们忙碌的身影,看着百姓们在遗址公园里悠闲地散步,心里满是平静和满足。他们知道,文物保护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流失的文物等着回家,还有很多残破的遗址等着修复。但他们更知道,只要有人愿意坚守,有人愿意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会永远闪耀,那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民族的根与魂。

深秋的沈阳文物博物馆里,小林站在新布置的“辽代玛瑙器特展”展厅里,正对着展柜里的玛瑙杯和玛瑙饰件做最后的检查。柔和的灯光透过防紫外线玻璃,洒在莹白的玛瑙上,杯身的缠枝莲纹与饰件的云纹遥相呼应,在展柜里构成一幅完整的辽代工艺图景。展厅门口,小周正带着一群小学生排队,手里举着自制的“文物守护小使者”徽章:“大家跟紧我,等会儿小林姐姐会给咱们讲玛瑙杯回家的故事哦!”

小林听到声音,回头朝小周笑了笑。这半年来,她和小周一起策划了好几场“文物进校园”活动,从最初的PPT讲解,到后来的实物观摩,再到现在的互动体验,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对家乡的文物感兴趣。有个五年级的小男孩,上次听完讲座后,还特意画了一幅“保护文物”的漫画,贴在了博物馆的留言墙上,上面写着:“我长大也要当文物守护者,像吴爷爷和杨爷爷一样。”

正想着,展厅入口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小林抬头一看,是小杨和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老人穿着整洁的中山装,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里还拿着一个旧布包。“小林,这位是李老,当年和吴先生一起在沈阳故宫保护过《四库全书》的老战士。”小杨介绍道,“李老听说咱们办了玛瑙器特展,特意从长春过来看看。”

小林赶紧迎上去,握住李老的手:“李老,您能来,我们太高兴了。这两件玛瑙器能凑齐,也有您当年保护文物的功劳。”

李老笑着摇摇头,打开手里的布包,里面是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当年吴先生交给我的文物登记册,上面记着沈阳故宫里每一件文物的位置和状态。这么多年,我一直好好收着,现在交给你们,也算是物归原主了。”

小林接过笔记本,指尖轻轻拂过封面上的字迹——“沈阳故宫文物登记册,1938年”。翻开内页,吴贤的字迹清晰可见,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一件文物的名称、尺寸、保存状况,甚至还有一些临时保护的备注,比如“《四库全书》第三册边角受潮,已用宣纸吸干,待天晴晾晒”。“太珍贵了。”小林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们会把这本登记册好好保存,放在博物馆的史料馆里,让更多人看到吴先生当年的付出。”

李老点点头,目光落在展柜里的玛瑙杯上:“当年我和吴先生在故宫里,每天都要检查文物的安全,生怕被鬼子破坏。那时候条件苦,没有像样的保护工具,就用棉被裹着文物,藏在地下密室里。现在好了,你们有这么好的保护条件,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做文物保护,吴先生要是泉下有知,肯定会很欣慰。”

小杨拍了拍李老的肩膀:“是啊,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了。咱们东北的文物保护队伍,早就不是当年几个人的小队伍了,现在有专业的考古队、修复师,还有很多志愿者,大家一起努力,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守护好。”

接下来的几天,李老在小林和小杨的陪同下,参观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丸都山城遗址,还有新建的渤海国手工业作坊遗址博物馆。在手工业作坊遗址里,李老看着复原的陶窑和出土的陶器,忍不住感叹:“没想到当年的作坊是这样的,这些陶器上的花纹,和我小时候在老家见过的老物件很像。那时候不知道是文物,现在才明白,这些都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林趁机给李老介绍起遗址的保护工作:“李老,您看,我们在遗址周围建了防护栏,还安装了监控设备,24小时监测遗址的情况。出土的文物都放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修复的时候也是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尽量保持文物的原貌。”

李老连连点头:“做得好,做得好。保护文物就是要这样,既要细心,又要科学。你们年轻人有文化、有技术,比我们当年强多了。”

离开遗址那天,李老特意去了石灯塔下——吴贤的骨灰就撒在那里。他蹲下身,轻轻抚摸着灯塔的基座,轻声说:“吴老弟,我来看你了。咱们当年保护的文物都好好的,还有很多年轻人在接着干,你放心吧。”

小林和小杨站在一旁,看着李老的背影,心里满是感动。他们知道,像李老这样的老战士,是文物保护事业的活化石,他们的记忆和经历,是最珍贵的财富。

回到沈阳后,小林决定把李老的故事和吴贤的登记册整理成展览,放在博物馆的“文物守护者”展区里。她和小周一起,采访了多位当年参与过文物保护的老战士和百姓,收集了他们的回忆和珍藏的老物件——有抗联战士用过的水壶,有百姓用来搬运文物的木箱,还有当年保护沈阳故宫时用过的棉被碎片。

展览开展那天,展厅里挤满了人。老人们看着熟悉的物件,回忆起当年的岁月;年轻人则认真地听着讲解,了解文物背后的守护故事。有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指着吴贤的登记册说:“宝宝你看,这位爷爷当年为了保护文物,记了这么多笔记,以后你也要像爷爷一样,做个爱护文物的好孩子。”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轻轻放在展柜的玻璃上,眼神里满是好奇和敬畏。

就在展览开展的同时,小林收到了一个好消息——经过与日本方面的多次沟通,他们终于同意归还当年从丸都山城盗走的高句丽壁画残片。这些残片是1940年被日军盗走的,一直藏在日本某大学的博物馆里,经过多年的交涉,对方终于答应无偿归还。

小林立刻组织队员们准备接收工作。他们按照之前接收玛瑙杯的经验,定制了专门的恒温保护箱,还邀请了壁画修复专家,一起制定残片的修复方案。小杨虽然身体不好,但也坚持参与筹备会议,反复叮嘱:“壁画残片很脆弱,运输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温度和湿度,不能有一点磕碰。修复的时候也要小心,要尽量保留残片上的原始痕迹,不能瞎修。”

接收壁画残片那天,沈阳文物博物馆的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当日本代表将装有壁画残片的保护箱交给小林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林打开保护箱,看着里面的壁画残片——上面的高句丽人物图案虽然有些残缺,但色彩依旧鲜艳,能清晰地看出当年的绘画工艺。“欢迎回家。”小林轻声说,眼眶里满是泪水。

接下来的几个月,小林和壁画修复专家一起,开始了艰难的修复工作。他们先用特殊的试剂清理残片上的污垢,再用显微镜观察残片的断裂处,一点点拼接复原。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拼接角度,他们要反复尝试几十次;有时候,为了修复一小块剥落的颜料,他们要调配十几种颜色,才能找到最接近原貌的那一种。

小杨经常来工作室看望他们,每次都要仔细查看修复进展:“别着急,慢慢来,文物修复是细活,不能图快。咱们要对文物负责,也要对后人负责。”

小林点点头,她知道,每一次修复,都是在与历史对话,都是在延续文物的生命。她想起吴贤当年修复陶俑时的专注,想起小杨教她识别文物时的耐心,心里就充满了力量。

经过半年的努力,壁画残片终于修复完成。当完整的高句丽壁画展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惊叹不已。壁画上的人物、车马、建筑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现了高句丽时期的社会生活。“太神奇了!”小周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我要把这些照片做成线上展览,让全世界的人都看看咱们高句丽的壁画!”

小林笑着说:“好啊,咱们还要把修复过程拍成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壁画修复的不容易,也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文物能重见天日,是多少人努力的结果。”

这天,小林和小杨一起站在修复好的壁画前,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心里满是欣慰。小杨轻声说:“小林,你看,咱们当年的愿望,都一点点实现了。吴先生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很高兴。”

小林点点头,目光落在壁画上:“是啊,吴先生和您这代人用生命守护文物,我们这代人就要用技术和责任,让文物焕发生机,让历史传承下去。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接过咱们的接力棒,把这份事业一直做下去。”

夕阳透过博物馆的窗户,洒在壁画上,给古老的图案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小林知道,文物保护的路没有尽头,还有很多流失的文物等着回家,还有很多残破的遗址等着修复。但她更知道,只要有人愿意坚守,有人愿意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会永远闪耀,那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民族的根与魂。而她,会像吴贤和小杨一样,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这份热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