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斗争开始(1/1)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仿若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盐政风波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世家的阴谋又在暗中掀起汹涌暗潮。

一时间,各地乱象丛生,不同程度的动乱如野火般蔓延开来。此次朝堂集会,世家各家族仅家主现身,其余人等皆不见踪影,这般异常之举,更添几分神秘与诡异。

世家在幕后悄然发力,使得全境陷入动荡纷扰的泥沼。山林草泽之间,各类土匪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他们横行无忌,肆意劫掠百姓与商贾,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百姓苦不堪言,商贾们也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各地钱庄如星火燎原般纷纷开张,这些钱庄背后,不乏世家的身影。他们凭借权谋,以各种不正当手段大肆收购百姓手中的铜钱,妄图操控经济命脉,将整个国家的经济玩弄于股掌之间。

朝廷面对这错综复杂的乱象,一时间竟显得手足无措。为剿灭匪患,朝廷多次调遣军队,一批又一批的将士怀着满腔热血奔赴前线。

然而,现实却残酷得令人心寒,剿匪战果寥寥,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皇帝见此情形,龙颜大怒,严令各级官员务必加大剿匪力度。

但地方呈递上来的奏折却如出一辙,皆称匪徒狡黠异常,擅长隐匿行踪,多以三四人结伙作案。一旦得手,便迅速遁入山林,犹如泥牛入海,踪迹难觅。稍有见识之人,便能一眼看穿,这背后定然有人暗中指使,精心操纵着局势的发展。

如此众多内容雷同的奏折,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何人所为。更为严峻的是,上京赶考的寒门学子也深受其害。

这些学子本是朝廷未来的栋梁之才,肩负着振兴国家、改变命运的期望。然而,在奔赴长安的途中,他们惨遭马匪劫掠,许多学子多年苦读的心血付诸东流,朝廷也因此在无形之中损失了众多优秀人才。

皇帝无奈之下,只得诏令当地官员,务必派遣人手护送学子至下一个乡镇,以确保他们的安全。

然而,学子们来自四面八方,奔赴长安赶考的行程分散而漫长。若要集中护送,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几乎难以实现。

部分家族家境殷实,家中尚有青壮年可护送子弟前往长安。但像于耀宸、廖羽鸿、周启文等家境贫寒的学子,家中穷困潦倒,根本无力提供护送之人,他们只能孤身一人,踏上这充满艰险的赶考之路。

若有周发这般习得武艺之人,尚可凭借自身高强的本领抵御劫匪,在艰难的路途上不惧凶险,一路前行。像于耀宸和廖羽鸿这一类手无缚鸡之力的纯书生,面对劫匪时却是毫无反抗之力,他们能否安然抵达长安,实在是令人忧心忡忡

商贾皆为逐利之辈,然在此时,却也不乏深明大义者。他们深知寒门学子之不易,一般都会无条件地伸出援手,略施小惠,不过是提供些许吃食,便能赢得学子的好感与感激。

譬如英雄观的商队,总会在队伍末尾预留一两辆空置马车,其一可预防旅途中的突发状况,其二则是为了帮助那些前往长安的考生。

学子们一路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不仅要忍受旅途劳顿,还时常遭遇水土不服、疾病缠身等困境,这些情况极为危险,若不能及时寻医问药,往往性命堪忧。

在唐朝那个时代,考生们为求安全,赶考时大多会选择官道,或者结伴而行,避免遇到匪或是老虎猛兽。

时逢节庆之日,长安城内的朱雀大街热闹非凡,人潮如织,摩肩接踵。街头的戏台上,戏曲之声悠扬婉转,袅袅传来,仿佛一条无形的丝带,将人们的注意力紧紧吸引。

只见那戏子身姿婀娜,宛如风中摇曳的花朵,轻盈而柔美。她轻捏花指,动作优雅,唱腔韵味十足,清脆的嗓音穿透人群,如同黄莺出谷,传遍整个音乐场。先是一曲女声轻柔悲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唱道

“啊~啊~离人盼。”

“寒窑孤影对月残,霜风透壁心怎安,忆君别时杨柳岸,黄沙漫处马蹄单,十八年, 岁月慢,盼断肝肠泪未干,春去秋来花零乱,不见良人把家还。”

其声如泣如诉,仿佛一位女子在寒窑中苦苦等待丈夫归来,那无尽的哀怨与思念,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令人动容。

紧接着,一位男子身披披风,犹如战神下凡,手持长枪,英姿飒爽地走上戏台。他的动作豪迈洒脱,恰似得胜归来的将军,威风凛凛。他引吭高歌,唱出相思之苦:

“边关烽火岁月艰,金戈铁马战鼓喧,梦里常回旧庭院,你的笑靥绕心间,盼凯旋 ,解甲鞍,归心似箭路途远,今日终得把乡返,未知娘子可平安。”

歌声雄浑有力,饱含着对妻子的思念与牵挂,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将那份深情厚谊传递给每一位听众。

女子听闻,不禁掩面而泣,悲从中来。她在戏台上对天对地虔诚叩拜,祈求上苍能让自己的丈夫早日归来。她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没钱吃饭,只能啃食树皮野菜草根,那份艰难与困苦,令人心酸。

“那日村头望眼穿,荒草丛生路漫漫,为君守节誓不转,苦度春秋心也甘,柴米艰, 衣衫褴,弱肩撑起一片天,盼君归来再相伴,好月圆来共团圆。”

其情真意切,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女子在困苦生活中的坚守与期盼,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展现在众人眼前。随后,男子情绪激昂,痛诉世家大族的种种恶行

“恶毒世家虐灾民,饿殍千里血泪流。易子而餐人道灭,荒村白骨卧荒丘。千里骨,观音土,强夺田产家难主,苦逼儿郎作马牛。赈款亦吞民命绝,天良丧尽恨难休 。”

字字句句,如同一把把利刃,直刺世家的丑恶行径,揭露了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不仅不思为国分忧,反而大发国难财,兼并田产,逼迫百姓沦为农奴,甚至克扣赈灾粮款,致使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人间惨象,令人发指。

唱至此处,台下观者无不为之动容,义愤填膺。接着,男女二人在戏台上模拟村口相见的场景,他们含情脉脉,双手紧紧相握,仿佛世间万物都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彼此。他们共同唱道

“如今归来非旧颜,历经沧桑心亦倦,见你憔悴泪潸然,悔恨当初去征战,执你手,诉万千,此后再不把你瞒,余生相伴守家园,岁月悠悠情绵延。”

一曲《离人盼》唱罢,台下众人或悲或喜,感慨万千。此曲道尽了穷苦百姓在世家迫害下的悲惨遭遇,如卖儿卖女、家破人亡等人间惨剧。

加之近来马匪肆虐之事,百姓心中对豪门世家的痛恨愈发浓烈,人群中讨伐与厌恶世家的流言蜚语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套路皆是一环扣一环,有了开端自然有搭戏的。这种新颖的唱曲和独特的曲风,一经出现,便如一阵旋风,迅速风靡了整个长安。《离人盼》之后,便是一首调情小歌《凤凰赋》。一句 “酒过三巡上心头,遥望明月心悠悠,哎哟小情郎你莫愁,卿不负你来,共白首,海枯石烂念长久。”

唱得台下的小伙子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仿佛心中的小鹿在乱撞;小姑娘们则羞红了脸,娇羞可人,宛如春日里绽放的花朵。

真是谁识曲中意,叹息爱卿强说愁,歌声婉转悠扬,情意绵绵,众人沉浸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如痴如醉,纷纷感叹

“谁识曲中意,叹息爱卿强说愁。”

台下掌声雷动,连绵不绝,人头攒动,如潮水般涌动,皆往前挤,欲更近距离感受这动人的歌声与精彩的表演。

情歌余韵未散,舞台风格一转,开始演绎侠义江湖梦。彼时,长安刚刚颁布武举考试的诏令,天下江湖义士纷纷汇聚于此。

应景之际,舞台上唱响了大义之歌,宣扬着除尽天下匪贼的豪情壮志,尽显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为此,李承乾掏出了李白的《侠客行》。

配合铿锵有力的歌声和乐师的配乐,这“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传唱了整个长安。

在这股侠义之风的影响下,各地匪贼的骚扰声逐渐平息,天下侠客纷纷挺身而出,行侠仗义,守护一方安宁。然而,事物皆有两面性,正如阴阳相生相克。

侠以武犯禁,这只是暂时对付世家的一种手段,但倘若不加约束与引导,任由其发展,终将会酿成大祸。

恰在此时,台上传来一首新曲,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一位曾经声名远扬的侠客,因一次误判,致使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家破人亡。多年后,那户人家的孩子苦练武艺,终于打败了这位侠客,并将他的孩子绑在他面前,愤怒地质问。

“年半百,善事千,忆昔当年游四方,乱离侠义剑闯关,误杀吾父谁难当,当年你,武艺强,吾为活命草里藏,亲眼见证父母亡,你说现在你该何当?”

字字句句,饱含着仇恨与悲愤。

当年的侠客听闻此言,悔恨交加,缓缓跪在地上,痛心疾首地说道:“罪吾当,放妻小,我把当年罪来偿,望你放过我孙儿,要杀要剐随便来,半辈子,尽补偿,救助万人心不安,如今报应加身上,夜不能寐把罪偿。”

其情其景,令人唏嘘不已,也引发了人们对侠义行为的深刻反思。

此时,台下的崔家和郑家子弟听闻此曲,脸色阴沉如墨,心中暗自恼怒。而崔仁术却似陶醉其中,一边拍手,一边跟着哼唱。

反观于耀宸,经过这几个月的安稳日子,原本因奔波而黝黑的面容如今已变得白皙红润,举止间尽显翩翩公子的儒雅气质,引得不少女子侧目,心生倾慕。

于耀宸对着世家弟子说出了崔仁术的心声。

“别破防,这是交锋,我们赢过,他们也赢过,这音乐淼淼,歌声囔囔,既然改变不了,我们就接受他们,别落了下乘。”

郑芯看向他,眼神透露着情愫,嘴角微勾。

“你心还真大。”

“心不大,敢在你府上喝醉吗?”

“什么话,说得好像我会把你怎么样似的。”

于耀宸轻轻一笑。

“谁知道呢?”

二人相视一笑,气氛融洽而微妙,仿佛这舞台上的风云变幻,世间的悲欢离合,都与他们此刻的惬意时光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