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 第九章(1/1)

前面穿着效果前片穿着效果臀围线以下的侧缝线部分,一般成倾斜状态,只有在剑形三开身时呈垂直状态,前片分割线的绘制根据款式的需要。

侧面穿着效果由于背中缝没有包含劈背,所以在臀围线以下的背中缝部分呈倾斜状态,侧片分割线的绘制根据款式的需要。

背面穿着效果背面穿着效果,整体感强。

2.常见无背中缝外套原型的来源第三章讲的胸臀米式原型是有背中缝的原型,在箱式原型转化成胸腰原型的过程中,已经详细讲解了劈背量在背中缝和不在背中缝其中的转化过

程、原理和步骤。现在我们把劈背量在背中缝的有背中缝的普通外套米式原型按照同样的道理转化成劈背量不在背中缝的无背中缝的外套原型。

通过旋转,我们发现后片在很多部位发生了变化。

把后片整体上移0.5cm,使后片的点 Af和前片的点 Bi重合。然后把前片的胸围线、腰围线和臀围线延长到后片上。

3.常见无背中缝外套原型的完成图

作无背省的原型按照8:2.5。把背下省和后腋下省的位置重新调整一下。

侧缝省恢复到1.5cm,那么相当于把0.7cm转移到了后腋下省中。侧缝省在臀围线上的重叠量恢复到1.5cm,那么相当于把背下省臀围线处重叠量的1cm转移到了此部位,转移1cm的量还不够,还要继续转移0.5cm的量。所以造成了背下省臀围线处有0.5cm的缺口量。

二、含劈背无背中缝外套米式原型1.对含劈背无背中缝外套原型的认识虽然从外观看来,背部是无背中缝的,但背部的劈背量并没有转移掉而是包含在里面,劈背量还

在其中发挥劈背的作用。这一板型在套装和大衣中用得比较多。穿着效果,尤其侧面,给人挺拔、现代的感觉,中国国内这种板型用得比较少,在欧美国家的高级成衣制作中应用得比较广泛。

前面穿着效果前片穿着效果臀围线以下的侧缝线部分,一般成倾斜状态,只有在剑形三开身时呈垂直状态,前片分割线的绘制根据款式的需要。

侧面穿着效果由于背中缝包含了劈背,所以在臀围线以下的背中缝部分呈垂直状态,侧片分割线的绘制根据款式的需要。

背面穿着效果背面穿着效果,整体感强。

2.含劈背无背中缝外套原型的来源

把点 Ah和 Am连接起来可作无背省的原型。

3.含劈背无背中缝外套原型的绘制

把点 Ah和 Am连接起来可作无背省的原型。

第五章米式原型袖

第一节米式原型袖结构线和轮廓线名称

第二节衣袖的分类衣袖包括衣身上的袖窿和袖子两部分。一方面单独以袖隆为单位可以构成衣袖结构,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无袖结构,例如:基本袖窿,削肩袖窿,方袖窿等等;另一方面袖隆和袖子两者组合构成衣袖结构,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圆装袖或连体袖结构,例如:西服袖、茄克袖、衬衫袖、插肩袖等。一、衣袖的款式形式分类衣袖的款式虽然繁多,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有以下几种分类形式:

(1)根据制作面料的不同可分为针织袖和梭织袖。

(2)根据袖筒分割线的数量可分为一片袖、二片袖、三片袖和多片袖。

(3)根据袖子的长短分为无袖(袖长为零)、冒肩袖、短袖、三分袖、五分袖、七分袖、九分袖、长袖。

(4)根据袖子是否添加抽褶、波浪、旋转等装饰造型手法又可分为基本结构袖和花式袖。

二、衣袖的结构形式分类根据袖子的结构形式可分为圆装袖、连体袖。

第三节圆装合体袖

一、对标准原型合体袖眼的认识

袖眼,顾名思义,就是指袖子的眼睛。眼睛在人体器官中是很重要的,对于服装制板来说,袖眼在整个服装制板中也是很重要的部位。袖子装在袖窿上之后是否美观、是否有弊病,关键在此。把袖子的分割线缝合好之后,上面的窟窿即是袖眼,它给人的感觉也像人的眼睛,所以叫袖眼。

二、合体袖眼的绘制

1.制图条件

袖长,54,袖口3/4袖宽+0.52.

2.合体套装袖眼的绘制

所谓的合体,是指装在合体衣服上的袖眼,例如套装、大衣等合体或紧身的衣服,它的应用极为普遍,也是袖子学习的重点部分。所谓的通用,是

指在合体圆装袖和合体连体袖(如插肩袖)中都能用的袖眼,具有通用性。

绘制步骤:

第一步袖根抬高0.5cm画线①,抬高的目的在于袖子穿着之后胳膊抬高幅度更大一些,更便于胳膊的自由活动。

第二步袖山高线②。

第三步袖山弧线。先绘制袖山顶弧线,再绘制袖山谷弧线。

3.合体套装袖袖吃量的调节

(1)后袖眼的调节

此点往外时,袖吃量和袖肥同时加大,反之亦然

后眼角

此点随后眼角移动的方向随之移动,移动量是后眼角移动量的1/2左右。

HDs此点随对肩点移动的方向随之移动,移动量是对肩点移动量的1/2左右,也就是说是后眼角移动量的1/4左右。

通过对后袖眼的横向调节,可控制袖吃量和袖肥的大小而不改变袖山高。

(2)对肩点的调节

此点往外时,袖吃量和袖山高同时加大,反之亦然。

对肩点

通过对对肩点的纵向调节,可控制袖吃量和袖山高而不改变袖肥。

(3)后袖眼和对肩点的同时调节

此点往外时,袖吃量和袖肥同时加大,反之亦然

后眼角

此点往外时,袖吃量和袖山高同时加大,反之亦然

此点可动可不动

Dt

通过对后袖眼的横向调节和对对肩点的纵向调节,可控制袖吃量,袖肥的大小和袖山高。

总结:不论袖山顶弧线怎么改变,但点 Dy和点 D之间的袖山谷弧线都不会改变。因为这个部位是与袖窿完全吻合的。只有在袖窿底部改变的情况下,此部位才会随之改变。

4.合体通用袖眼的来源合体通用袖眼是指它不仅适用于套装,而且也适用于时装等的圆装袖和连体袖的制板,但它们都是同一种袖眼的不同形态,理解它们之间的演变及熟练地掌握它们的应用方法是关键。

把弧线 DvFi以对称轴 DvFn影像对称出弧线DvFi2,弧线EzFi1亦然。这时我们发现袖山弧线成为了一条完整的弧线。

影像对称,是指把一物体(左边的头像)按照一对称轴( AB)把它对称到另外一边(右边的头像)。如果把左边头像鼻尖上的点 E和右边鼻尖上的点E1连成一条线段E1E,那么线段E1E一定垂直于对称轴( AB ),并且点 E和点E1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合体通用袖眼对肩点!

如图3所示是直接绘制一条完整的袖山弧线的方法。从对肩点作一条垂线作为袖中线,然后分别把前后袖肥二等份找出前后袖对折线,最后把袖山谷弧线影像对称组合成完整的袖山谷弧线。这时,一个新的袖眼形态出现了。这就是合体通用袖眼。我们发现,袖眼在形态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在结构上完全和合体套装袖眼一样。

5.合体通用袖眼的绘制第一步:袖根抬高0.5cm画线①,抬高的目的在于袖子穿着之后胳膊抬高幅度更大一些,更便于胳膊的自由活动。

第二步:前后袖隆高中点下1cm画线②和③。.

第三步:袖山高④。

第四步:袖山弧线。先绘制袖山谷弧线,再绘制袖山顶弧线。

三、合体袖筒的绘制袖眼下面的部分是袖身,缝合好之后的袖子的袖身部分像筒子,所以叫袖筒。

1.偏瘦型合体袖筒的绘制袖长56,袖口12.5。

绘制步骤:

第一步:依次确定后袖中线①,前袖中线②,袖肘线③,袖中线④,袖口辅助线⑤,偏袖中线⑥,袖口线⑦,前偏袖线⑧。

第二步:依次确定前袖里线⑨和⑩,后袖里线①①和①②,后袖里分割线①③和①④,前袖里线①⑤和①⑥。

图1是中间型合体袖的制图方法。图2是偏肥合体袖的制图方法。袖筒的这种细微之处的差别,对于板型风格的掌握是很重要的。确定了袖筒板型风格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袖板的绘制。近几年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偏肥合体袖制板方法用得相对较少,很多职业装公司一般用中间合体袖取代偏肥合体袖,但在北方被用得普遍,主要是因为北方服装穿着较厚,为活动的方便,故采用袖肥较大的偏肥合体袖。

四、二片偏瘦型合体袖的来源与绘制1.二片偏瘦型合体袖的来源既然袖子的“筒“已经制成,那么我们只要把这“筒“进行平面展开即可。要平面展开,就要先在“筒“身上画出破开线,若只有一条破开线,那么展开后是一个平面,如果在“筒“身上画两条破开线,那么展开后是两个平面。在服装专业术语中破开线叫袖里分割线。只有一条袖里分割线的袖筒在展开后的平面状态为一片袖;有两条分割线的为两片袖。在两条袖里分割线之间的区域我们称之为小袖,其余的部分称之为大袖。

为了操作的简便,可以把这一区域以对称轴( DvEk)对折,用滚轮把它拷贝到对面即可。

影像对称后在此处会出现空缺,这个空缺的量在服装制作中需要归进去。

拔出量影像对称后在此处会出现重叠,这个重叠的量在服装制作中需要归拔出来。影像对称

图1是袖筒影像对称的方法,图2是影像对称的结果。在实际制板中,我们不能这么烦琐地操作,可以直接绘制出来。在此处主要讲解它的道理。

在了解了其来源之后,我们可以直接绘制二片偏瘦合体袖。依次确定袖长①,袖口辅助线②,后袖中线③,前袖中线④,袖肘线⑤,袖中偏线⑥,袖前偏线⑦,袖口大⑧,后袖折线⑨和⑩,前袖折线11,和12,前袖里线13,14和17,18,后袖里线15,16和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