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殿试(1/1)
宫门大开,礼部尚书明敬从中走上前来,“殿试入场,考生查验户籍信息,无关者退场。”
“我先去了。”赵瑾瑜温柔的看了看徐宥兰,徐宥兰含笑点头示意。
待赵瑾瑜和常志安入宫门后,徐邵安看向众人道,“走吧,我们回去等。”
殿试考生于辰时开考,直至交卷候场,等待成绩。由皇帝亲命阅卷官十人进行阅卷,登第者皆为进士,十份最佳答卷交由皇帝亲审,最终由皇帝钦点出前三甲,即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二甲第一名“传胪”。
万圣殿。
考生陆陆续续由太监引到固定的位置上站等,直至皇帝和监视官出现在众考生面前。
“皇上驾到!”随着太监一声高喊,考生皆行礼跪拜在地上。
皇帝肃然危坐于殿中,抬手示意。
太监这才高声道,“起!考生落座。”
紧接着明敬宣读皇帝所出题目,“欲使官清如水,民绝奸邪,户盈仓满,德馨风和,学府并兴,工商共勉。智者求于无争,帅才重于筹策。未兴战火,已净社稷之氛;减免劳役,永绝边疆之患。富民强国,期盼高策。详述治本,朕将细阅。”
“辰时至!”
殿试时间到,太监传达开始考试的号令,随即有太监陆陆续续发放殿试卷。考生们则或轻握墨碇,细心研磨;或轻启笔帽,准备书写。整个大殿内,只有笔尖触碰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传来的研磨声交织在一起。
时至午时,已有部分考生们交卷,皇帝则前往后殿用膳,考生则由太监端上茶水和饼。
赵瑾瑜迅速的吃完饼,将一碗茶灌入肚中,继而又奋笔疾书起来。
万圣殿后殿。
皇帝用餐,柔婕妤徐宥杏在一旁伺候,“皇上再尝尝这道荠菜羹。”
“嗯,不错。”说完,抬头看了看在一旁布菜的徐宥杏,“近些日子,朕见你和宜妃倒甚是交好。”
“是,臣妾幼时曾因着家中亲戚的缘故,与宜妃有过几面之缘,如今宜妃有孕,宫中又无姐妹与她交好,臣妾就想着多去陪陪她。”
“你心肠好,凡事处处忍让,与宫中许多争风吃醋的女子倒是不同,不过,朕听说有几个资历高的妃嫔为难你了?”
“皇上在前朝日理万机,已然疲累,臣妾想让皇上宽忧解乏,不愿与姐姐们争执,让皇上徒增烦忧。”
“你这样懂事,朕自然不会烦忧,今夜,朕去陪你。”
“谢皇上。”徐宥杏含笑行礼。
“坐下来一起吃吧,不必伺候了。”待徐宥杏坐下,皇帝定定的看了看她的面容。
“皇上怎的瞧着臣妾。”徐宥杏摸摸脸。
“你方才说,你是因着家中亲戚才与宜妃结识,可是因徐宥兰的缘故?”
“是,兰儿妹妹与宜妃自幼交好,以前父亲和二叔还未分府之时,常看见兰儿妹妹和宜妃相邀游玩。”
“你们堂姐妹之间关系如何?”
“兰儿妹妹幼时常陪同二叔行商,不怎么住在宅中,后来二叔分府出去,父亲也于地方就职,臣妾与她便不多来往了。”
“那你可听说徐宥兰定下亲事之事?”皇帝目光灼灼,仿佛能窥探人心。
徐宥杏反应过来皇帝想套自己的话,柔声道,“臣妾深谙宫规,不敢与亲眷来往过密,倒是不知兰儿妹妹定亲之事。不过,兰儿妹妹和叔母性格相近,不求荣华富贵、高门贵婿,想来未来的夫婿也定如二叔一般,是个端方君子。”
皇帝一声冷哼。
“臣妾可是说错了什么。”徐宥杏无辜而清纯的看着皇帝。
皇帝看了看徐宥杏那与徐宥兰几分相似的面容,“没事,你早点回去准备吧。”
徐宥杏放下手中的筷子,行礼道,“臣妾告退。”
徐宥杏刚退下,工部下派督察赈灾的官员便求见皇帝。
“臣赵方恪,参见皇上。”
申时,考生已全部交卷,殿试结束。
众人皆在外候场,等待成绩的宣判。
明敬呈上了十位阅卷官挑选出来的十份最佳的答卷。
皇帝一份一份快速阅览过来,直到一份,“这篇策论竟是写商情。”
“我朝重农事,向来鲜少有人提及商情。但此篇见地独到,微臣倒也认可。”明敬附和道。
听此,皇帝细细阅览起来。
“若欲致官清似水,民绝奸邪踪,而臻至户盈仓满、德馨风和之盛世,强化商业,实为治国安邦之治本良策。盖闻商业隆盛,则财源广聚,国家富强可期;商业凋敝,则百业萎靡,民生维艰。今陈己策五则,愿吾君察之。
一曰立法护商。商法者,商业之规矩方圆也。宜立法治之基,明商贾之权义,俾商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此,则商贾得以安心经营,无惧欺压与不公,商业繁荣有望矣。
二曰减税促流。税赋之繁重,乃商业发展之绊脚石也。宜减轻商贾之税赋,俾商品流通无阻,市场繁荣可期。如此,则商贾安乐于经营,百姓泰然以购置,国家之财富亦随之丰盈。
三曰建市聚人。宜建设完善之市场,供以便捷之场地,以引商贾市之,百姓贸之。如此,则得商业之繁盛,市场之活跃,国家经济得以提振矣。
四曰官商互助。夫政府者,宜明察秋毫,洞悉商贾之所需,因势利导,制其政策。商贾者,亦当顺应时势,依政策而调其经营之略,使政策与市场相谐,如磁石引针,自然而成。如此,则官商之间,犹车之两轮,相辅相成,共进共荣。
五曰工商共荣。工商者,国家之两翼也。宜使工业与商业之协同,促其互往之格局。如此,则工可得以子料,商可得以市场,国家经济得以全面繁荣矣。
智者不争于小利,帅才筹策于大局。仍宜广开门路,简拔智才兼备、善通经营之士,委以重任。如此,则商业之发展得以有序进行,国家之富强亦得以稳步实现矣。
若君细阅此策,付诸于实,定使我朝商业繁荣昌盛,国家富强安康。”
“文章详实通透,确实有些见地。能察以市井,深查商情,想来是出身不高。”皇帝甚是满意的放下这篇策论,直到看到最后一篇,脸色愈发沉了下来。
见皇帝表情不对,明敬心下了然,顺着开口道,“此篇为纳谏之策,此生文风跌宕,言辞犀利,深谙内忧外患,一心纳谏,想来是个有胆有识之人,倒是颇有昔年公孙大人之风。”
皇帝晦暗不明的眼神淡淡的瞥过明敬,明敬立时惶恐跪下。
“你倒是与那老匹夫熟络,是何文风,只一眼便了然于心啊。”
明敬俯首慌张道,“微臣不敢。”
皇帝嗤笑一声,“皇贵妃可是同你交代了什么?”
明敬忙道,“姐姐向来谨记后宫不得干政之规,岂敢在科考一事上弄权。”
皇帝嗯了一声,没有多说什么,继而细细看了起来。
明敬则暗地里松了口气。
朝中文官武将向来不对付,且文官多倒向陈王一党,武将则多为祺王一党,公孙庆虽已卸甲归田,但朝中影响深远,与戍守北境的那批武将交好,又素来中立,难免为各方惦记。
皇帝最忌惮底下的人结党营私,即便自己是宠妃的亲眷,又是祺王的亲舅舅,且位极人臣。
考前三日,衍庆殿(明皇贵妃寝宫)。
明敬刚下朝就明皇贵妃派人叫住,“姐姐寻我作何?”
“敬儿,我有一事要交由你做。前段时间春闱的贡士中,有个叫赵瑾瑜的你可知道?”明皇贵妃身着一身明黄色宫服,雍容万分。
“赵瑾瑜?知道啊,为春闱之会元。”
“会元……倒是个人物。我且问你,以往殿试可有会元落第的情况?”
明敬点头,“自然,可能发挥失常,可能直言犯上,落第者比比皆是。”
明皇贵妃松了口气,“那就好,你想想办法,让赵瑾瑜落第。”
明敬瞪大眼睛,十分不解,凑近了些小声说,“姐姐,你这是做什么?那赵瑾瑜不过寒门出身,碍不着咱们什么事,何必大费周章去应付这么个人。”
明皇贵妃摇摇头,“赵瑾瑜的底细你不知道,那徐宥兰呢?”
“李遵和姜穆的外孙女啊,汜儿前些日子不是有意迎她入府做妾吗?”
“她有李遵那一脉的关系,给汜儿做个妾室倒也罢了,可偏偏皇上看上她了。”
“皇上看上那姑娘了?何以见得?”
“你以为柔婕妤是怎么突然之间就得宠的,是徐宥兰那日入宫探望宜妃,被皇上瞧见,之后才有了后面这些事。李遵那些北境武将皆是老臣,手握重拳又是皇上的心腹,若是汜儿得不到这一支势力,倒不如以咱们的人情,送到皇上手里。”
“姐姐,我还是没有听懂,那这和赵瑾瑜有什么关系?”
“徐家有意和赵瑾瑜结亲,徐宥兰又是皇上想要的人,想顺理成章把赵瑾瑜弄走,这其中总还缺个正当的理由。”
“所以姐姐的意思是,让我在殿试上暗示皇上,皇上自然会顺着让那赵瑾瑜落第?”
明皇贵妃含笑抿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