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关于家的回忆(1/1)

望月在网上刷到一段日常生活小视频,镜头中女人找到正在田地里忙活的男人,用乡土野话娇笑骂着:“砍脑壳的!到处找你都找不到,原来你在这里。老子想吃鸡了,快点跟我去弄!”

“一天到晚吃,吃,吃。还说要吃鸡子吃鬼子。你想得倒是美,要吃自己去弄!”男人板起个脸,凶狠狠地回道。

接着男人就丢下伙什,快速直起身,气鼓鼓地板着脸,走到车前,拉开车门直接开车出去了。

正在大家都以为男人是因为生气出去玩耍时,画面一转,男人正在菜市场挑选采买各类肉类,蔬菜、调料等,一边念念叨叨不服气的样子。

望月脑子里立马就闪现出小时侯做错事,母亲一边追她们一边骂着“砍脑壳的”、“杀千刀的”的画面。

以前望月很讨厌母亲这样说话,觉得特别难听、粗俗。

如今看到小视频下大家的用心评论:“说着最难听的听话,却做着最真情最深爱的事”!

望月豁然泪目,开始思念自己的父母亲......

“杀千刀的,这么晚了还不回家!”

“砍脑壳的,我这么辛苦,你们要不要听点话啊?”

“像个木头人站在那里看,也不晓得过来帮下忙。”

“读了那么多书,却什么都不会!”

母亲每天不停地训斥着,说着难听刺耳的话,而父亲每天也在责怪和抱怨。

“都怪你这个没文化的,听你的从来没有好结果!”

“懒得同你讲,跟你说不清,听你的话一辈子在得罪人!”

“我的一辈子都毁在了你的手上!”

一直以来,家里大小事务表面是商量定夺,但实际上都是母亲说了算,父亲拗不过,最后结果多不尽人意。

父亲曾直言,母亲缺乏远见,教养不足还性格强势;而母亲亦毫不留情地指责父亲无志气,沉湎于幻想且胆小怕事。在这场夫妻间的角力中,矛盾与挣扎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

望月早已习惯这种日常,也对这种争执与不满感到疲惫,内心深处,她渴望早日挣脱束缚,迈向渴望已久的自由之路。

望月出生于一座县城的小镇上,曾与她相伴的还有一个弟弟。然而,命运多舛,弟弟不幸遭遇意外。

在幼年的岁月里,望月的父母为了维系生计,不仅要辛勤工作,还要起早贪黑经营些小生意。在这样的生活重压之下,他们常常无奈地将年幼的孩子们托付给自己的父母照料。

望月和弟弟其实是特别喜欢呆在爷爷奶奶家的,比起自己家又小又破的“通条房”,爷爷奶奶住的干部楼不仅漂亮,宽敞明亮的大房间还特别舒适温馨。姑姑和姑父们带来的各种连名字都没听过的好吃的、好玩的,他们也都可以品尝和把玩。但因为爷爷不太待见父母的缘故,自己的内心又是纠结和抗拒的,以至于长大以后,除了周末团聚,平时也少过去。

而孝顺的父母总会教导他们说:“没事就多过去陪陪老人。”

“就算以前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也都过去了。”

“还是要多孝顺老人,我们也终会有老的一天。”

望月的父母只要有时间,是一定会抽空过去看看的,而爷爷奶奶也总会慈祥的问道:“望月他们怎么没有跟着一起过来玩啊?下次一定带过来啊!”

想到这里,望月的心就温暖起来,也更加怀念他们了......

听说爷爷和奶奶都出生在大家族,读过私塾,从小指腹为婚。

爷爷个子不高,长相俊朗,骄傲而刚强,听说无法忍受家族间的利益纷争,结婚以后就带着奶奶离开,再也没回去过。由于他博学多才,凭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才能,以及周到的待人接物之道,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了国家机关单位的干部。奶奶天生丽质,温婉优雅,虽读书不多,却言辞间藏有珠玑。她长期陪伴爷爷四处漂泊,却始终无怨无悔。

他们极为恩爱,从不争吵,养育的七个子女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个个出类拔萃,也都很孝顺。每到周末,大家都欢聚一堂,儿孙绕膝,欢声笑语,共享天伦之乐,是令人羡慕的“五好家庭”和“幸福家庭“。

望月的父亲是家中的长子,承袭了祖辈的容颜与才华,更继承了爷爷那不屈的性情。青年时期的他,英俊潇洒,性格开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二胡、小提琴、唢呐、手风琴等,在他手中皆能奏出欢快的旋律,赢得了无数女子的倾慕。

望月最早听到的歌是他用二胡拉奏的《二泉映月》和《赛马》;背会的诗词是他题在自创的一幅山水画上苏轼的《水调歌头》。

父亲当过老师且为人极好,小时侯望月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大抵也是因为学校老师多数曾是他的学生,对自己格外的关照的缘故吧?

望月的母亲没什么文化,长得也不好看,淡淡的眉毛、眯缝的小眼、微黄的龅牙,矮胖的身材,性格强势。她着急的时侯常常口不择言,大家都不太喜欢她。小时侯望月也曾跟着外人笑她长得丑,羡慕别人有漂亮妈妈。她没生气,只是眯缝着小眼笑着说:“记住啊,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嘞!”。

“我们是太不懂事了,母亲那时该有多么无助和伤心啊?”望月心想。

“也只有为人父母,历经种种磨难,才能感同身受,从内心真正体会到她们的辛酸和不易吧!”想到这里,望月的泪就滑落了下来。

母亲的一生是极苦的!她的岁月,满载着无尽的辛劳与坚韧!

听说外婆在生下她不久就去世了,外公后来做了上门女婿,她便跟着大二十多岁的姐姐生活。姨母生下二个儿子,由母亲帮着照看。后来姨父车祸,姨母便带着她和年幼的孩子们艰难度日,母亲每天除了做家务,还要照顾比自己大且不懂事的侄子们,忍受他们的欺负和姨母的训斥。多年后,因姨母无力独撑,无奈之下嫁给了一个外来人,还接连生了三个儿子。母亲的生活愈发艰难,她变得早熟而强势,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以至于在她离世多年后,表哥们谈起旧事,总是一边抹泪一边忏悔儿时的无知与顽劣——他们曾在她的怀抱中茁壮成长,却又常常欺负她。

母亲极少跟她们提起外公外婆,只在每年祭拜完外婆后,才带她们去见外公一面(貌似在某个学校的门房),外公会买些好吃好玩的,亲切又略显生疏。

父母的婚姻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悲剧。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成千上万的青年知识分子被送往农村,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却在不经意间踏上了充满艰辛和无奈的人生旅程。其中,不乏一些错位的婚姻,成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悲剧,父母只是他们中间的一份子。

年轻的时侯,听到母亲伤心地跟她哭诉,她会心烦意乱:“这样可怜地活着,为什么不干脆跟他离婚?”

听到父亲跟她抱怨,她也会直接怼道:“你这么厉害,为什么自己不坚持主见,成就事业或离婚找个更优秀的呢?”

人过中年,历经人生的种种磨难,她开始理解和心疼父母—这就是中国式的家庭和婚姻。他们都心爱子女,为了这份爱他们忍受着、煎熬着、坚持着,不敢也不愿意放弃。

很多时候,望月总会沉思:“若非下乡十年,抑或父亲未遵从奶奶的安排,迎娶因努力勤奋而广受赞誉的母亲,或许他的人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他或许会找一位美丽、有文化的心爱女子携手,过上安逸的生活;而母亲或许会寻觅一位勤劳、能干,懂得尊重与疼惜她的伴侣,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吧?”

望月的爷爷不喜欢母亲的强势,也不大待见父亲,爷爷觉得父亲叛逆冲动不听话,曾发话说再也不管父亲的死活,但后来看父母生活艰难还是一直帮助他们。

听说小时候姑姑和叔叔们对母亲的态度也是颇为不满,他们私下里常常抱怨母亲没文化,不讲道理,性格凶巴巴。有时候他们甚至将这种不满的情绪发泄在望月身上。在无人察觉的时候,他们会偷偷地拧她、打她,或者故意让她从摇篮里摔落下来。

望月记得小时侯,逃过课被打的小叔和小姑,还曾吓唬她说:“怕不怕被皮带抽?如果成绩不好、不听话或者逃学,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很抽得很疼哦!

但长大后所有的人对他们却越来越好,开始逐渐理解并尊重望月的父母,亲切的唤他们:“大哥!大姐!”也要望月多体谅父母的不容易。

特别是经历过一些特殊的事件后,她们谈起望月的母亲就会发出更深的感慨。

“大姐的一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她简单善良,坚韧豁达,始终将家庭和孩子的幸福放在首位。看到泽泽不听话,我心中的怒火几乎要爆发。每当我一发火,他们又会指责我缺乏修养和文化,现在我终于能理解大姐当年的心情了。”大姑姑略带伤感地说。

望月的大姑姑与大姑父也受下乡影响,也只读到高中毕业,却智慧非凡,在小县城里享有盛誉,各自身居要职,担任领导。他们膝下仅有一女,便倾注心血,精心培养,堂妹从小琴棋书画样样拿手。大姑父更是摒弃重男轻女的旧观念,将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听说小时侯堂妹的流出的鼻涕,都是姑父用口吸出来再吐掉,而不是象我们一样用指甲抠或衣服擦。堂妹天资聪颖,早早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并与大城市一位拥有同样学历且家境优渥的同学喜结连理。但大姑姑和大姑父仍不放心,毅然卖掉了县城的房子,帮堂妹在大城市付了套首付。然而,妹夫家里却对大姑姑和大姑父不屑一顾,认为他们文化有限,身份也不够体面,特别是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大姑姑与大姑父心底深处感到极度委屈与伤心。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吧?难怪大家都说婚姻最好要门当户对呢!”看到大姑姑和大姑父伤心的样子,望月也不知道该怎么劝。他们已经算是很努力很优秀的了,但在层次更高和条件更优越的人面前,也同样自形惭愧。

“那时侯我们小,幸亏大姐辛苦耕种,否则大家哪有书读?”最小的叔叔和姑姑,不禁回想起以前母亲和爷爷奶奶一起辛苦抚养她们的时光。

“除了言语差点,大姐实是不可多得的好女人,只是大哥不喜欢,也不哄着她。不过看看那些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大哥也算很好的!只是命苦都赶上了那个年代。你们都要好好孝顺他们!”三姑父对着大家说道。

“大哥经历过五九年,身体底子差。乡下生活环境艰苦,体力劳动强度又大,他坚持不下去,只能娶做事厉害的大姐帮衬,也实属无奈”。大叔插了一句。

大叔是家里最成功的人士。他只小父亲几岁,与父亲一同成长,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雨。因此,他更能深刻理解父亲的情感与思想,他的话也让大家更有认同感。

大叔性格独立,行事果断,更继承了奶奶的倾城之貌与睿智头脑。他也曾下乡,因而学历仅止于高中。然而,他紧紧把握住那难得的机遇,率先回到城市。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拼搏,在社会的大潮中稳稳立足,后来成为某国企的一把手。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他又勇敢地投身商海,几经沉浮,大起大落,最后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带动了整个家族的飞跃。

望月也是过了而立之年,方才从小伯母口中听到这段跌宕起伏的故事。

小伯母感慨道:“自那时起,我内心深处才真正认可这个大家庭,真正感受到了家庭的团结和可贵。”

“当时你大叔被骗得身无分文,怕你爷爷奶奶忧心,不敢回家也不敢说。还是你小姑姑在电话中察觉异样,不太放心,让我们过去看看,方才得知真相。”

“骗子背景深厚,大叔当时尚不服输,执意要去找人理论,被你大姑姑和大姑父打电话劝住了。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远在外地,我们无法相助,若是真遇到了亡命之徒,只会更糟糕。命比什么都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我们担心你大叔受打击想不开,只能日夜陪伴着,不停的开导他。”小伯母接着说道。

“后来,你姑姑和叔叔们瞒着你爷爷奶奶,四处筹集资金,齐心协力助他东山再起。他们说,这一次算是各人入股投资,如果真亏损了,全部不用偿还。”

“你大叔如今虽然功成名就,但谁又能想到,他曾经历过多少波折,面对过多少大难?流过多少眼泪?”小伯母激动地说。

回忆到这时,望月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与他们相比,望月觉得自己目前所面临的这些困难,都是些琐事,实在微不足道。

自从母亲离世,望月鲜少与人提及她,也从不刻意表达对她的思念。然而,每当生活遭遇困境,难以承受之时,她仿佛看母亲就站在床边,一边帮她把小腿塞进被子里,一边又轻叹:“怎么又瘦了?孩子越大怎么感觉离得越远,没小时侯那么亲了呢?”那声音,那身影,清晰如初。

若有来生,望月希望她降临到一个富贵温馨的家庭,拥有姣好的面容与满腹的才华,嫁一个打心底疼爱她、尊重她的真男儿。

望月不愿过多追忆往昔,但儿时的记忆却如同潮水般,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

每一个清晨,天还朦朦亮,母亲早已起身精心烹制早餐,父亲则风雨无阻地送她们去学校。那时,他们都还年幼,弟弟小她二岁坐在前面,瘦小的望月则坐后面。那辆自行车的车架很高,望月不得不一边奔跑一边跃起跳坐上去。有时候望月用力过猛,车就摇晃厉害,最后连人带车一同摔倒。大家爬起来后摸摸头或屁股,相互望着,傻笑着。

记忆中最难忘的时光,莫过于放学后与好友并肩奔跑,踏着夕阳的余晖归家。父亲欢快地拉着小提琴,望月和同学们放声高歌,而母亲则坐在一旁笑着侧耳倾听,脸上洋溢出对父亲的崇拜。

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是大雪纷飞的冬日,与父母一同拜年走亲戚。父亲推着那辆熟悉的大“永久”自行车逆风向前,母亲则牵着望月和弟弟的手,一边走一边摔,爬起来还不忘拍拍屁股,打个雪仗。

这么多年,每当望月遭遇困难,感觉无力支撑时,就会想起争吵不休却疼爱她们的父母,温柔可亲、善解人意的奶奶,看似严肃、喜爱读书的爷爷,一直疼爱帮助她们的姑姑和叔叔们,仿佛听到他们正你一言我一语的鼓励着她。望月的心就变得暖暖的,重新充满了激情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