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一十七章 移民的决断(1/1)
傍晚,王腊五站在一棵槐树下,手中破开的蒲扇赶着蚊虫。
远处妇人槌打衣裳的声音不断传来,王氏抱着一盆衣裳归家,看着并没躺下休息的王腊五问道:“往日里早就躺下歇着了,今是怎么,你的腰可不好,经不起长期站。”
王腊五叹了口气,帮着王氏晾晒衣裳:“没什么,就是觉得,咱们移民过来是对的,咱家现在仓库里可是有五百斤麦子,这搁以前都不敢想,还有这一分院,让人看得舒服,住得舒坦,冬日里冷风都打不进来。”
王氏将皱巴的衣裳扯平:“是啊,皇帝与镇国公对我们好,才有今日。”
王腊五掀开湿漉漉的衣裳,伸过头:“所以二娘啊,咱们应该报恩。房山本地百姓怎么想是他们的事,咱们这些山西来的百姓,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镇国公为难。”
王氏将衣裳拧去水:“就知道你动了这心思,可咱家几十亩麦子,少一个劳力,就可能折不少收成,夏收本就忙不过来,你是知道的,要去,那也得等收了庄稼去。”
王腊五着急起来:“你这婆娘,朝廷给咱们一分院的时候,让咱们等了吗?朝廷分给咱们地的时候,让咱们等了吗?还有,朝廷为了给咱们打井吃水,说十天,九天就干成了,让咱们多等一日了吗?”
王氏委屈:“那不一样,麦子……”
王腊五跺脚:“有什么不一样,镇国公需要我们,北伐需要我们,我们怎么能让镇国公等着?”
王氏性子弱,见王腊五态度强硬,只好说:“那也要看看其他人,咱们这打山西来的有二百户呢,他们都不去的话,你也不能去。要不然——会被人笑话。”
没钱拿,没粮拿,不强制,还主动送上门去,这与将自己卖了还给人数钱有啥区别。
不就成二傻子了?
王腊五将最后一件衣裳晾起,看向落日方向:“达还在的时候,一直教导我,做人得厚道,对得起良心。咱做事,不看别人脸色,要看就看对不对得住良心,你去喊老大、老二来,儿媳妇也一并喊来。”
王氏应声去了。
没多久,王大壮、王二壮便带着妻小来了,一家人坐在小院的凳子上,不等王腊五开口,王大壮便说道:“达,二弟,我打算去服徭役了,家里的那点田,你们帮忙收一收,别折在地里。”
王二壮站起身:“凭什么你去?达,大哥,你们留下,我去服徭役。说起来,也不知道能不能见到镇国公,上次火德真君庙,硬是没挤进去啊……”
想当初,若不是镇国公费尽心思移民,哪有当下轻松的日子?
再也不需要一家人耕种四五亩田,紧巴巴地过日子。
现在多好,大哥和自己都已成婚,分家了,地多,打来的粮食也多。
最主要的是,不需要交税赋,收下来多少粮食全都是自家的,还有一分院……
日子比山西时好太多。
镇国公出事的消息传来后,大家难免伤感。
现如今镇国公回来了,还打了大胜仗,他需要人给北伐大军送物资,咱们怎么能推辞不去?
没钱怎么了?
没粮怎么了?
朝廷与镇国公给大家的,还不够多吗?
王腊五看着两个儿子很是高兴:“咱们虽然是穷苦百姓,但那也是有良心的百姓,是大明的百姓,朝廷有需要,咱们就应该顶上去,别总觉得这里吃亏了那里没占便宜,做人啊,就应该这般,对得起这胸膛里塞着的热腾腾的良心!”
王大壮咧嘴:“要不,达留下,我和二弟一起去,镇国公在告示里说了,服徭役的人越多,打下来的和平越久。”
王腊五摇了摇头:“不,咱们三都去!”
“不行!”
三个妇人齐声拒绝。
你们三个爷们出去了,我们还怎么活,这么多麦子,要收到什么时候,想累死我们?
郭四六走在巷子里,听到了王腊五院子里的争执,咬牙吐了口唾沫在王腊五家的篱笆上,这个家伙就是个骗子,说什么不去亏得慌,结果呢,转过头就说要去了?
这是想让我当个被人戳脊梁骨的,让人家指指点点,说郭四六不知道感念朝廷与镇国公的好,没良心?
郭四六转身离开。
翌日。
房山县城北面外,一处空地上,陆续来了八百余人,知县曹俊安排耆老、老人靠前坐下。
张耆老拉着曹俊的手,问道:“这次征徭役,当真是自愿,不强制?”
曹俊犹豫了下,最终还是点头回道:“按镇国公所言,确实是不强制征发徭役,谁愿意去,谁就去,只不过,朝廷很需要人,北伐很需要人。”
张耆老没听的必要了。
都不强制了,谁愿意去就去,与自家无关。
王老人询问:“那今日让我们来这里,是为何事?”
曹俊左右看了看,回道:“镇国公安排了格物学院的弟子前来,给大家说几句话。那,他们来了。”
众人看去,只见朱棡、周高冠等人走了过来,还有一个大长腿的女人,挺白的,这也是格物学院的弟子?
周高冠给曹俊行了礼,见所有人都到了,便第一个登上高台,对一干里长、甲长、老人、耆老作揖一圈,然后气沉丹田,喊道:“诸位,在下周高冠,格物学院弟子,奉镇国公之命前来宣讲。”
“在正式宣讲之前,我需要说清楚,镇国公体恤百姓,知百姓夏收在即,不忍强制府州县衙强制征发百姓服徭役,只凭自愿……”
“你们是不是也在想,自愿,谁还去啊,又没钱,没粮,这不是当人是冤大头吗?有人笑了,看吧,果然有人这么想,可是诸位,你们不清楚眼下镇国公要做的是什么,也不清楚这次服徭役,要做的是什么事……”
“让我来告诉你们,元廷主力虽然被我军所俘虏、歼灭,可草原之上,依旧盘踞着大量元军,不收拾掉他们,十八年后,草原又会成为大明的威胁!”
“所以,朝廷该怎么做?”
“为了子孙后代,为了打出一个长期的和平,朝廷必须乘势追击,深入草原,将元军彻底地消灭,将草原彻底地掌控在大明手中!而这里的子孙后代,便是你们的子孙后代,这里的和平,便是你们世世代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