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姐弟情深 干妈的心思(1/1)
1980年的一月,江风裹着碎雨抽打珠江,西堤码头的铁皮棚被吹得直打颤。凌晨裹紧身上那件银灰色太空褛,拉链拉到顶,领口的绒毛蹭着下巴,指尖划过衣襟内侧绣着的“千色”小标——这是自家服装公司刚出的新款,车间里的老师傅们琢磨了半个月,把膨松棉的填充度调得刚好,轻便又抵得住江面上的刺骨寒。
从南方大厦下公交车时,他下意识扫了眼路人的目光。这太空褛上周刚摆进北京路的专柜,此刻穿在身上,倒像带着自家厂子的热气。1980年的广州街头,这样的款式还鲜见,有个挑着担子的货郎忍不住问:“后生仔,你这衫仔靓哦,哪里买的?”
凌晨笑了笑,拽了拽袖口:“自家厂里做的,千色服装,过阵子铺货就多了。”说这话时,袖口露出的手表沾了点雨珠,是上次去香港看面料时买的,此刻指针正指向四点半,轮渡该靠岸了。
“穗轮三号”的甲板上,风更野了。凌晨靠在栏杆边,太空褛的防风面料把江风挡在外面,只留闷闷的声响。冬季的珠江像条冻僵的黄带子,水面泛着冷光,岸边的吊机、仓库、光秃秃的水杉,都蒙在铅灰色的雾里。他摸了摸衣料的纹路,想起车间主任老李说的“这料子抗皱,耐穿”,心里忽然踏实——就像祖屋的青砖,看着旧,却经得住岁月磨。
几个穿军大衣的乘客围着烤火炉,见他穿得单薄却不缩脖子,有人伸手碰了碰他的太空褛:“这布厚实哦,比棉袄轻省。”
“里头填的是膨松棉,”凌晨解释着,眼里带点自豪,“我们试过,零下几度都扛得住。”
船行至江心,雨丝密起来,打在太空褛的肩头,凝成一层细珠,顺着面料的纹路滑下去,不留一点痕迹。他望着对岸滨江路的方向,工作室那栋小楼的窗亮着灯,晓薇定是在整理新到的面料样卡,案台上说不定温着薛玉瑾送来的姜茶。
轮渡靠岸时,铃声刺破雨幕。凌晨跳下趸船,太空褛的下摆扫过湿漉漉的木板,带起一阵轻响。滨江路的凤凰树枝桠在风里乱晃,他把拉链又紧了紧,加快脚步往工作室走。口袋里的祖屋钥匙硌着大腿,另一个口袋里,揣着千色服装的新款设计草图,纸边被雨打湿了一角。
1980年的第一个月,珠江的水还在慢慢流,而一件印着“千色”标的太空褛,正裹着一个年轻人的心事——关于祖屋的牵挂,关于厂子的期盼,都藏在这暖烘烘的新衣裳里,走进渐浓的暮色里。
推开滨江路工作室的门,甜暖的香气先撞了满怀。薛玉瑾正把搪瓷缸往案台上放,见凌晨进来,笑着往他手里塞:“快喝,刚熬好的莲子红枣姜茶,加了红糖,驱驱江风的寒。”
姜茶烫得指尖发麻,甜辣的热气顺着喉咙往下淌,把太空褛裹不住的凉意冲得七零八落。凌晨捧着缸子往画室走,画架前,晓薇正小心翼翼地翻动着一叠画纸,指尖划过的,正是他白天刚画完的《还珠格格》动漫分镜。
最上面那张,穿杏色旗装的小燕子踩着板凳摘石榴,眉眼灵动,嘴角那点狡黠的笑,分明是照着晓薇平日里的模样勾勒的——连她被风吹乱时总爱撅嘴抿头发的小动作,都被细细收进了笔触里。旁边几张草图里,有“小燕子”扮成小太监时鬼祟缩肩的样子,有叉腰拌嘴时额角青筋微跳的细节,甚至耳垂上那颗若隐若现的小痣,都用淡墨点得恰到好处。
“这张的眼神抓得真像。”晓薇捧着画纸转头,眼里闪着光,“尤其是摘石榴时,那股子又淘又怕被抓的劲儿,跟我上回偷摘石坎老李家的橘子一模一样。”
凌晨笑了笑,接过画纸,指尖在“小燕子”的衣摆处轻轻点了点:“昨天画到这儿,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想起你那次被李伯追着跑,辫子上还挂着个橘子皮,就加了片石榴叶在辫梢。”
画中“小燕子”的辫梢果然坠着片卷曲的石榴叶,被晓薇用指尖轻轻抚过,像碰着了真的叶片。薛玉瑾端着姜茶走进来,瞅了眼画纸便乐了:“凌晨这笔头子厉害,把我们晓薇的精气神全画活了。往后这动漫印出来,人家准说‘小燕子’是照着晓薇长的。”
晓薇的脸红起来,却还是忍不住翻到下一页——画中“小燕子”正蹲在地上喂兔子,怀里揣着本被啃了角的书,书页上隐约能看见“石坎小学”的字样。“连这个都记得。”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点潮意。那是去年回石坎时,她在小学旧址捡到本旧课本,蹲在墙根喂兔子的样子,被凌晨用速写本悄悄记下了。
凌晨喝着姜茶,看着晓薇指尖下那些跃然纸上的身影,忽然觉得这冬夜的画室格外暖。江风在窗外呜呜作响,案台上的画纸却藏着春夏的热闹——石榴树的绿、旗装的艳、少女的笑,都从他的笔尖淌出来,混着莲子的甜、姜的辣,熬成了能焐热时光的暖。
晓薇忽然指着画中“小燕子”怀里的布老虎:“这个得改改,凌霄的布老虎尾巴是红绒球,你画成绿的了。”凌晨凑过去看,果然见那布老虎尾巴缀着片绿绒,忍不住笑出声——许是下午去祖屋时,看了太多青苔,连笔尖都沾了点绿。
窗外的珠江水静静流,画室里的铅笔沙沙响。1980年的这个冬夜,一个把心事画进纸里,一个把笑意藏进眼里,姜茶的热气漫过画稿,把两个年轻的影子,印在了同一片暖融融的光里。
薛玉瑾端着空搪瓷缸往厨房走,步子放得轻,眼角的余光却没离开画室。凌晨正低头给晓薇讲分镜里的构图,指尖在画纸上划出弧线,晓薇就着他的手势凑近看,辫梢不经意扫过他的袖口——这对干姐弟凑在一块儿的模样,总让她想起石坎的夏天,凌晨蹲在晒谷场画速写,晓薇就搬个小板凳守在旁边,递水递橡皮,像只黏人的小尾巴。
她靠在厨房门框上笑,心里那点私心愈发清晰。当年在石坎,她认了凌晨做干儿子,又看着自己女儿晓薇从襁褓里长到亭亭玉立,俩孩子自然就是姐弟。可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对“姐弟”的心思,早越过了寻常的手足情分。凌晨的速写本里,晓薇的身影比谁都多;晓薇攒的糖纸,总偷偷留着最艳的那张给凌晨——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暖,薛玉瑾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这次趁寒假带晓薇来广州,说是让干姐弟俩多亲近,其实是揣着盼头的。她知道凌晨心里的重负,祖屋的牵挂、身世的纠葛,都需要个能焐热他的人;而晓薇那点藏不住的欢喜,也该让她在对的人面前,慢慢舒展开来。
“妈,茶缸空啦。”晓薇回头喊她,手里还捏着凌晨刚削好的铅笔,笔杆上留着他的指温。
薛玉瑾应声进去,见凌晨正把画稿往晓薇面前推:“你觉得这里改改怎么样?像不像你上次在石坎爬树掏鸟窝的样子?”
晓薇脸一红,伸手拍他胳膊:“就知道取笑我!”那力道轻得像羽毛,眼里的笑却漫出来,“不过……是比刚才生动些。”
薛玉瑾往缸里续着姜茶,故意提高了声音:“姐弟俩别总拌嘴,让你弟往后给‘小燕子’做衣裳也能有谱。”她说着“姐弟”,眼神却在两人脸上打了个转,见凌晨耳根微红,晓薇低头抿嘴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江风在窗外呜呜刮,厨房的煤炉燃得正旺,映得搪瓷缸的边缘发亮。薛玉瑾端着热好的姜茶往回走,想着等过两天,旁敲侧击问问了。有些名分是老天定的,有些缘分却得人推着走——就像她这个干妈,总得为这对放在心尖上的孩子,多铺几步路。
画室里的铅笔声又响起来,混着低低的笑。薛玉瑾站在门口,看着凌晨把一块红糖放进晓薇的姜茶里,看着晓薇偷偷把自己碗里的莲子拨给他,忽然觉得,1980年的这个冬天,好像比哪年都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