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1章 水平一般(1/1)
“看来我讲笑话的水平很一般……”陈树生耸耸肩,声音里带着自嘲的裂纹,仿佛一块没擦干净的玻璃,折射出些许尴尬。
他说这话时,眼神不自觉地瞟向地面,仿佛那地面能给他某种支撑似的。
他的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打着,节奏有些凌乱,像是心里在打着鼓。他感觉到自己的脸颊微微发烫,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烫了一下,那种灼热感从脸颊一直蔓延到耳根。
冷场像块突然掉落的冰坨子。
“咚”地砸在地上,震得空气都嗡嗡作响。
那一刻,房间里仿佛连呼吸声都变得清晰可闻,仿佛每个人的心跳都被放大了十倍。
陈树生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压住了,呼吸变得有些困难。
他的脑子里飞快地转动着,想着该怎么打破这尴尬的局面。
他感觉自己的手心开始冒汗,指尖有些发凉,仿佛有一股冷风从背后吹来,让他不由得打了个寒战。
眼见着气氛陷入尴尬,陈树生干脆利落地把话头掐灭,动作干脆得如同关掉一支漏油的灯管,连火星子都没溅出来。
他的动作很快,几乎是下意识地,仿佛再不快点转移话题,这尴尬的气氛就会像一团火一样,把他整个人都烧得无地自容。
他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一划,像是要把那尴尬的气氛划开一道口子,然后顺势将话题转移走,轻描淡写地盖过了这场小尴尬。
他的声音变得轻松了些,仿佛刚才的尴尬从未发生过。他刻意让自己的语调听起来自然,像是在谈论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但他的心里其实并不平静,那种尴尬的感觉还在他心里挥之不去,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轻轻地挠着他的心,让他无法完全放松。
他的眼神时不时地扫过周围的人,观察他们的反应,生怕他们还在意刚才的冷场。
他的手指依旧在桌面上轻轻敲打着,只是这次节奏变得平稳了许多,像是在给自己某种安慰。
他心里暗暗叹了口气,想着自己果然不适合讲笑话,下次还是少说为妙。
但他也知道,这种尴尬的经历或许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这就是为啥我不去前线喊喇叭的原因,口才不好的人实在是干不了这个活。”陈树生咧嘴,那笑纹如同旧弹片划过的铁皮,带着锈迹,却锋利得仿佛能割破空气。
他轻飘飘地甩出这句话,语气轻得就像吹掉枪口那缕残留的硝烟,可他心里那面镜子,却亮得晃眼,把一切都照得清清楚楚——他太清楚自己嗓子里藏着什么怪物了。
其实,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这把嗓子,要是真敞开了说,那威力简直超乎想象。
只要他愿意,嗓子一拧,就能喷出熊熊烈火。
俄语卷舌的颤音,就像伏尔加河底那汹涌的暗流,带着一种深沉而神秘的力量;法语鼻音的缠绵,能把生锈的钢梁说得如同天鹅绒一般柔软顺滑;阿拉伯语舌尖的弹击,足以让死火山都重新张开大口,喷发出炽热的岩浆。
更别说那些散落在地图各个角落里的方言了,他简直就是个语言魔法师。
一句再普通不过的“吃了吗”,他能巧妙地塞进闽南的甜、川渝的辣、东北的冲,各种口音交织在一起,让本地人听了当场愣神,心里直犯嘀咕:这哥们怕不是从自家炕头爬出来的吧?
就论口才而言,陈树生完全有资格当一个脱稿的演说家。
他就像一台行走的翻译机,一台被语言灌醉的留声机。
俄语、法语、阿拉伯语,英语乃至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小语种,他都能在三种腔调里自如切换,活像跳格子的小孩般灵活。
他能用三种腔调讲同一个笑话,让莫斯科的工人听了咧嘴大笑,让马赛的水手听了感动落泪,让迪拜的商人听了热烈鼓掌。
以他对各个地区的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在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他都能成为相当不错的演说家。
他不需要稿子,完全能依靠着精彩的演讲,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用户群体。
他能把一场枯燥的战况汇报说得像史诗一般壮丽,把一次简单的补给请求说得如同末日救赎一般震撼人心。
听众会像被磁铁吸住的铁屑,一排排站好,眼睛放光,喉咙里发出同一个频率的共振,完全沉浸在他的演讲之中。
甚至稍微极端一些,他完全可以建立起那种非常极端的个人崇拜。
麦克风就是神坛,扩音器就是圣坛,他只要低声说一句“跟我走”,人群就会像潮水一样涌动,把他托在浪尖,变成一尊会喘气的偶像。
那种狂热,他见过——在非洲的集市上,人们举着双手,眼神里满是虔诚;在南美的贫民窟里,人们欢呼雀跃,嘴里喊着他的名字;在战火后的废墟上,人们举着断手残肢的标语,眼神里的光比AK的枪口还亮。
可他偏不。
他把那团在喉咙深处熊熊燃烧的火死死摁住,任由它在胸腔里烧,烧得自己半夜咳血,也不肯让它漏出一星半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怕那火一出来,就会把冷场烧成热场,把理智烧成灰烬;他怕那些眼神里燃烧的崇拜,怕那些把他名字当咒语念的夜晚——怕到最后,连他自己都信了那套神话,迷失在那虚幻的光环之中。
所以他把话头掐了,动作干脆得像关掉一盏漏油的灯。
他宁愿让沉默当盾牌,当刀鞘,让沉默把“演说家”三个字活活憋死在喉咙里,也不肯让它跑出来,变成一场可能失控的烟火,把一切都烧得面目全非。
在绝大多数时候,陈树生恰似一座遗世独立、静默矗立的孤峰,孤傲且冷峻,从不凭借言语去为自己在复杂局势中争得那片天地——若用“煽动”一词来描述,或许更为精准贴切。
陈树生心里明镜儿似的,深知这所谓的“煽动”,其本质便如熊熊燃烧的火焰。
说来也巧,不知是否天意故意捉弄,“煽”这个字里本就带着“火”,而用火去行事,本身就潜藏着引火烧身的巨大风险。
虽说这样的解释或许有些牵强附会,但其中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想必并无差错。
他宛如一位隐匿于尘世喧嚣之外的神秘隐者,习惯将那些本可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能言善辩的话语,硬生生地咽进喉咙的最深处。
那些话语,就像是被投入黑暗无底深渊的一颗颗火种,在他的胃里悄然无声地慢慢发酵。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化作一股奇异而又炽热的冷火。
这股冷火在他体内肆意地燃烧着,烧得他胸口滚烫,仿佛有一团炽热无比的岩浆在他的胸腔之中疯狂翻滚,好似要将他的身体从内部彻底熔化。
然而,他却始终紧紧地闭着嘴巴,像守护着最珍贵的宝藏一样,不肯让旁人闻到一丝一毫的烟味。
仿佛那若有若无的烟味一旦飘出,就会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巨石,打破他精心维持的、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世界。
说到底,在他内心最深处,真正令他畏惧的,并非是那让人尴尬到脚趾抠地的冷场。冷场于他而言,不过是一片短暂飘过的阴云,转瞬即逝,根本无法在他心中掀起太大的波澜。他真正害怕的,是那热烈到近乎疯狂、足以将人吞噬的热场。
他太清楚自己体内蕴含的能量了,那是一种能够颠覆一切、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
一旦他开口,那些字句就会如同失控的等离子体,带着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巨大能量,以一种锐不可当的态势疯狂冲出来。
它们就像是一把把锋利无比的火焰之剑,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瞬间就能把他好不容易筑起的、看似坚固实则脆弱的冰墙烧得渣都不剩,将原本有序、安稳的世界搅得天翻地覆、一片狼藉。
他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预知能力,能清晰地预见到那样的场景:当他开口的瞬间,人群就像听到了发令枪响的运动员,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疯狂地涌过来。
他们会被他那充满魔力、极具煽动性的言语所深深吸引,所彻底煽动,心甘情愿地将他推到那看似无比辉煌、实则危机四伏的浪尖之上。
可那浪尖,看似是众人瞩目的焦点,是荣耀与辉煌的象征,实则暗藏着无数的风险与危机,就像一座随时可能崩塌的危楼,随时可能被打碎。
一旦浪尖破碎,他就会从那高高在上的位置狠狠摔下,摔得粉身碎骨、体无完肤。
所以,他毅然决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沉默。沉默,成了他最坚实的盾牌,为他抵御外界那纷繁复杂的喧嚣与形形色色的诱惑,让他在这充满诱惑与危险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与冷静;沉默,也成了包裹利刃的刀鞘,将他那可能引发一场惊天动地风暴的演说才华紧紧束缚,让他不至于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酿成大祸。
他把“演说家”这三个字活活憋死在喉咙里,就像把一颗炽热无比、足以毁灭一切的火种封印在一个黑暗无光、密不透风的盒子中。
这三个字,在他喉结后面渐渐沉成了一块黑铁疙瘩,沉重而又压抑,仿佛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时刻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偶尔,他会忍不住咳嗽一声,那一声咳嗽,就像是一丝微弱的金属味在舌尖一闪而过,转瞬即逝。
这微弱的金属味,仿佛是一个无声却又无比清晰的提醒,提醒着他自己还握着那把足以点燃整个世界的火,但他永远不会点燃引线,不会让那场可能失控、后果难料的烟火在自己的人生中肆意绽放,因为他深知,那场烟火一旦点燃,就可能将他的世界烧成一片废墟。
在陈树生的行事准则里,效率和结果性价比的考量,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衡量着每一件事的轻重缓急。
于他而言,大部分情况下,自己直接动手才是最优解,那效率和性价比简直爆表,犯不着浪费半天口舌,去搏一个像雾里看花般不确定的结果。
说白了,他就是嫌“动嘴”这买卖太不划算。
在绝大多数时候,在陈树生的眼中,时间就像被压缩过的氧气罐,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拧开阀门就得见血,哪有闲工夫跟那虚无缥缈的概率玩骰子?
与其把半天口水砸进一个可能“也许大概”的坑里,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如让枪机替他喊价。
扣一次扳机,零点一秒,结果就热乎地躺在那儿,明码标价,简单又直接。
陈树生静静地站在那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枪柄冰冷的金属,那触感顺着指尖传到心里,让他稍微踏实了些。
他的眼神冷得像块千年寒铁,扫过对手时,陈树生心里盘算的可不是什么“谈判”,而是怎么用最快的速度让对方闭嘴。
毕竟如果在陈树生的心里面,彻底将一个人判断成为敌人或者是对手之外……就其代表着没有继续存活下去的能力,也没有任何拉拢或者是合作的价值。
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是”或“不是”的绝对,没有“也许”的模糊。
他是个彻头彻尾的行动派,要是真刀真枪干到底,最后不幸扑街了,那他也认了。
毕竟这种情况的失败,没什么好辩解的,更多的就是自己学艺不精,骨头碎了也得咬牙咽下这口气。
可要是栽在一句“可能吧”或者“再谈谈”上,他半夜醒来能把自己脑壳抠穿。
那种失败就像被橡皮擦无情地抹掉,连个回声都不留,只剩下一肚子“要是当初……”的酸水,在心底翻涌,腐蚀着他的内心。
他宁愿死在枪林弹雨里,被那炽热的子弹贯穿身体,也不愿意因为那些软绵绵的话给磨死,在无尽的等待和纠结中耗尽自己的精力。
言语这玩意儿,比战场上的流弹还邪门。
子弹好歹是沿着既定的弹道飞行,可说出来的话却能在空气里肆意拐弯,钻进人心,再绕回来狠狠地咬自己一口。
陈树生可不想把命押在这种会反弹的软刀子上,那无异于将自己的生死交到别人手中,任人宰割。
他站在那儿,眼神冷峻如霜,嘴角微微下垂,像是随时准备扣动扳机,给敌人致命一击。
他的耳朵里听不进那些花里胡哨的谈判词,那些虚伪的承诺和绕来绕去的套话,在他听来就像噪音一样刺耳。
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枪声才是最真实的语言。
在枪声响起的那瞬间,一切虚伪和不确定都被击得粉碎,只剩下最直接的胜负。
他宁可让枪声替他签字,让硝烟替他盖章,至少枪口的火焰不会撒谎,它给出的结果,干净利落,没有丝毫的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