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9章 有难度(1/1)

“看来难度不小……”SCAR-H的感叹像一块铁锈掉进了冰水,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一股带着金属腥味的寒流。

眯起眼,目光穿过残破窗框外那层灰蒙蒙的霾,落在厂区中央——那里像被一只巨兽的爪子反复刨抓过,地面翻起的水泥疙瘩像溃烂的痂,钢筋则像从痂里戳出来的断骨。

风一吹,铁锈味混着陈年的机油味直往鼻腔里钻,呛得人喉咙发紧,仿佛连空气都被这座工厂污染成了某种慢性毒药。

要论作战环境有多操蛋,伊芙琳敢拍胸脯把这里钉进自己职业生涯前十——前提是她得先忘了地图这回事。

破旧折叠桌上摊着三张纸:施工图、竣工图、再加上一张被雨水泡皱的勘测草图,边缘卷翘得像烤焦的培根。油墨褪成屎黄色,线条断续,活像某只醉汉用颤抖的手指蘸着泥水涂鸦。她拿指尖量了量比例尺,指甲缝里立刻塞满纸屑,像时间的头皮屑。

图纸上的通风井在现实里变成了黑咕隆咚的咽喉,标着“检修通道”的虚线如今堆满碎玻璃和废钢缆;最离谱的是那条标着“安全出口”的箭头,尽头焊着一扇半尺厚的防爆门,门轴锈得跟老处女的脾气一样死硬。伊芙琳眯眼比对,心里咯噔一声:图纸上这门后明明该是开阔天井,可现实里只剩一个被混凝土封死的竖井,像给整座工厂按了一颗塞住呼吸的蛀牙。

厂区就是一只被时代剖了膛的巨兽,冷战留下的内脏还在滴滴答答淌着黑水。外墙的漆皮一片片翘起,像老蛇蜕到一半卡住的死皮,风一吹就簌簌掉渣,落在地上碎成灰白的鳞粉。通风管悬在半空,弯弯曲曲,像被粗暴扯出的金属肠子,偶尔“噗”地喷出一股酸腐的冷风——那股味儿像极了积了三十年的机油混着老鼠尸体的发酵液,顺着脖子往脊背里灌,汗毛立刻排队立正,鸡皮疙瘩一路从后颈炸到尾椎。

想找个正经掩体?别做梦。

所谓“墙”,不过是半截被雨水啃得蜂窝似的水泥墩,手一抠就掉渣,指缝里全是盐霜一样的粉屑;所谓“转角”,后面永远躺着另一条更阴森的岔路,路面铺的不是沥青,是铁屑、碎玻璃和不知谁家掉落的螺丝帽,踩上去嘎吱作响,像踩碎了一地牙齿。头顶的钢梁锈得发红,水珠顺着铁锈滴下来,落在肩膀上是温的,像巨兽刚吐出的血。

敌人要是摸进来,根本不用挑路——这里到处都是现成的肠穿孔。他们就像被倒进沙盘的黑蚂蚁,随便一条裂缝都能钻,随便一根钢筋都能爬,甚至随便一块松动的地砖下面都可能藏着通往下层的暗井。

原本还能一脚油门到底的主干道,如今被建筑残骸啃得只剩一条缝。碎水泥、断钢筋、扭曲的工字钢,像被某个深夜发疯的工程师用扳手和焊枪强行缝合出的巨型獠牙。

水泥块不是胡乱堆的,它们被削成犬牙交错的齿状,一排排咬合在一起,缝隙里还塞着手指长的锈钉,钉帽朝外,像一排排冷笑的小眼睛。

走在上面,鞋底会发出“咯吱咯吱”的碎响,仿佛踩在什么生物的脊椎骨上。

废钢材更离谱。原本横七竖八的钢梁,被重新切割、弯折,拼成一个个锐角陷阱,角度刁钻得像是偏执狂用圆规量过:六十度、四十五度、三十七度……每一根钢条的边缘都被磨得发白,冷光一闪,像手术刀划过视网膜。风一吹,整片陷阱发出低沉的嗡鸣,像巨兽喉咙里的金属痰音。

无人机从高空掠过,镜头里,这些路障拼成了一张巨大的笑脸:笑纹是钢筋划出的闪电形折线,笑眼是厂房黑洞洞的窗口,嘴角朝下弯,带着一股子“你终于来了”的恶意。

光打在钢刃上,反光像一排排细小的牙齿,随着云影移动,笑容也跟着扭曲,仿佛在无声地说:别急,慢慢走进来,我的胃早就空了。

SCAR-H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枪托上的防滑纹,触感像摸到一块被岁月啃噬过的墓碑。

他的瞳孔微微收缩,想起见过的蚁穴——表面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土包,底下却藏着足以让整座房子塌陷的迷宫。

那时候她还不像是现在这般沉稳,还比较喜欢玩乐……蹲在地上,用树枝戳开洞口,看着蚂蚁们惊慌失措地涌出,像黑色的潮水。

而现在,角色调转了:他们是那根树枝,而这座废弃工厂就是放大了一万倍的蚁穴,里面潜伏的“蚂蚁”却带着枪和炸药。

他的视网膜上还残留着无人机画面里的冷光——那些钢筋弯折的弧度,像某种被刻意训练的杀戮本能。

即将踏入的不仅是一座工厂,而是一头沉睡多年、此刻正微微睁开眼的金属巨兽。

它的呼吸道是通风管,它的血管是电缆,它的胃酸是沉积了二十年的油污和化学残渣。而他们要做的,是把手伸进这头巨兽的喉咙,试图拔掉它的獠牙。

“很明显。”

他的嗓音像被砂纸磨过,又干又涩,仿佛声带里卡着半截锈钉。

话音落地,空气里立刻浮起一层肉眼可见的焦糊味,像谁把烧红的铁丝猛地插进冰水里,嘶啦一声,连灰尘都被烫得打了个哆嗦。

投影仪的光柱在黑暗中拉出一条惨白的隧道,隧道里浮动的尘埃像被冻住的雪粒,一粒一粒悬停,好像时间在这一刻漏了电。

光束打在他脸上,把颧骨削成两块冷硬的金属片,映得瞳孔深处那点暗红像冷却后的熔渣。

他盯着那片飘舞的灰尘,忽然觉得它们像极了厂区上空那些被辐射风吹散的骨灰——轻得没有重量,却带着足以腐蚀肺叶的剧毒。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

陈树生抬手,指节叩击战术板,声音脆得像子弹壳掉在水泥地,叮的一声,又冷又短。尾音被他故意拖长,像锈锯条慢慢割开骨头,钝得让人牙根发酸。

他本可以把话说得更干脆,可偏要留给这声音一条缝,好让它钻进每个人的耳膜,顺着血管一路往下爬,最后卡在心脏瓣膜上,跳一下,疼一下。

这句话像一颗被拔掉引信的手榴弹,静静躺在桌面中央。

没人敢伸手,也没人敢踢开。最初的设想像一张被雨水泡烂的旧地图:他们本该是凿进厂区心脏的钢钉,火药味混着血腥味,一口气把毒瘤连根炸碎。

可现在,城市突然换了剧本,告诉他们——除非必要,否则别动枪。就像让一群饿了三天的狼,围着肥羊转圈,却只能舔舔獠牙,连口水都得咽回去。

不可思议?

不,更像一场黑色幽默。

“但。”

空气突然一抖。那个字像从零下四十度的夜里抠出的冰坨子,啪地掉进滚烫的铁锅,滋啦一声,把整间屋子炸出一股白烟。陈树生把舌尖抵在上颚,让余温在齿缝里滚了两圈,才继续往下说。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被反复淬火的金属质感,仿佛每一下震动都能把耳膜割出豁口。

“大家也得把最坏的那张底牌翻出来,好好看两眼。”

他抬起手,指节在战术板上敲了一下,声音像扳机复位时的脆响。

灯光顺着他的指缝漏下来,在桌面投下一道细长的影子,像一柄被拉长的刺刀,刀尖正对着每个人的眉心。

谈判当然是香的——谁不想坐在暖气房里,端着一次性纸杯,用嘴把对面逼进死胡同?

可现实往往更像西伯利亚荒原上的暴风雪:风一刀刀削过来,雪粒子像碎玻璃往脸上糊,嘴里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可能被冻成冰碴子,砸回来割破自己的喉咙。陈树生太清楚了,谈判桌上的香水味盖不住火药味,西装袖口里藏的可能是手榴弹的拉环。

但按照陈树生所学习到的内容,所有的谈判都应该是。对方把文件推过来时,指尖在桌下离引爆器只有两厘米。

陈树生也不是没有面对过类似的场景,尤其是在关乎让成建制的敌方队伍投降的时候,如果能够用谈判的方式让对方投降或者是起义,那所带来的效果甚至要比全歼敌人还要夸张一些。

但有些不太巧合的是,这里的人对于谈判总是有着一种贵族派的作风,即便是被打的满地找牙,在谈判的时候也要摆足了派头,以一种趾高气昂的角度要求对方那么做。

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根据陈树生记忆里面影响当中的第一次谈判的场景和结果来说,当时的场景用鸿门宴来形容要更为合适一下,虽然后来发生的一切也都证明了对方压根就没有想要谈判的想法,只可惜当时虽然已经是鸿门宴了,但里面的人显然有些低估了双方彼此之间的设实力差距。

只记得自己当时足足从身上掉下来半盒碎瓷器茬子,像从自己身上剥下一层隐形的鳞,至于原因……则是因为当时所选定的场景,宴会上的桌子全都摆的是瓷器,完全就是顺手的事情。

不过从那以后,他学会在谈判前先把枪机擦得锃亮,把备用弹匣压在枕头底下,像把一条冬眠的蛇塞进怀里——随时可能醒,随时可能咬。

“别把希望全押在对面那张嘴上。”

谈判是体面的,开枪是血淋淋的;可体面这东西,在弹片横飞时连一张草纸都不如。

“武力不是选项,是底线。”

这句话不是口号,是他从骨头缝里抠出来的真理。

谈判桌上的每一分退让,都得靠枪管里的每一颗子弹背书;否则对面不会听你说什么,只会听你心跳快不快。

如果今天不把刀磨亮,明天连谈判的资格都没有。

“别本末倒置。”

他最后吐出这几个字,声音轻得像雪落在刀锋上。

可每个人都听出了重量——那是血的重量,是骨头的重量,是无数个黎明前必须把枪机再拉一次的重量。

“虽然哪怕是现在这个时间点——”陈树生抬腕看了眼战术手表,表盘上冷绿的荧光数字如同一把微型手术刀,精准地把黑夜划开一道口子,莫斯科时间正精确到秒地跳动着,秒针每走一步,都仿佛在给一场看不见的倒计时上紧发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前线那边还在叽里咕噜地试图用嘴皮子灭火,可我心里清楚,火舌已经舔到眉毛了。”

这是陈树生给叶菲姆和鲍里斯队长下达的安排。他把话甩在桌上,像丢出一枚拔掉保险的震撼弹,却没让它立刻爆。对于谈判内容和条件,他让叶菲姆和鲍里斯两人自由安排,具体条款由他们自己决定,简单得近乎粗暴,唯一的要求就是别让他听见“妥协”这两个字。

至于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在这种关键时刻,陈树生可不想被繁文缛节绊住脚,更不希望谈判的思维方式在自己的脑中占据一席之地。

他并非不具备谈判的思维,只是不想让这部分思维挤入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免思维惯性影响到自己的判断。

他太清楚“底线”这个词有多狡猾,它就像一条看似温顺的看门狗,平时蜷在脚边打呼噜,可一旦你给它留条缝,它立马就会变成狼,回头就把你的喉咙当磨牙棒。

谈判思维也是如此,今天敢给自己留“万一能谈成”的后门,明天它就敢在你扣扳机前一秒弹出对话框:“再聊聊?”那简直就是浪费时间,陈树生宁愿把这条狗一枪毙了,也不想让它在关键时刻冲自己摇尾巴。

陈树生不想让自己的脑子里开第二线程,他怕那玩意儿一旦运行,就像切尔诺贝利的主控室,指针稍微偏一格,整个思维堆芯就会熔穿底线,连渣都不剩。

一旦给自己在思维上留下了一个底线或者更为具体的后门,谁也不知道在极限状态下会造成什么影响。

与其让可能相互矛盾、影响最终结果的多线程思维程序存在,倒不如在一开始的时候,将其彻底分割,交给别人来运行。

他把那团杂讯整个打包,像扔一袋过期血浆一样,甩给了叶菲姆和鲍里斯。

这俩人一个像老式坦克,沉稳可靠;一个像刚磨好的剃刀,锋利无比,正好互补。

他们负责把谈判程序跑到底,跑死也好,跑通也罢,总之别让主系统沾上半点逻辑碎屑。

而陈树生自己,只保留一个最终版本。

一旦叶菲姆或者是鲍里斯队长那边无法争取到谈判解决的结果,那么他便是最后的保险。

到时候,他的脑子里不会有任何“再想想”“再等等”的缓冲带,不会有“万一对方让步”的幻觉,只会剩下一行冷冰冰的代码: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执行到连敌人下辈子想起来都会做噩梦的程度。

至于怜悯?

那玩意儿早被他卸了保险,丢进思维的黑洞。黑洞不挑食,连光都照不出来,更别说心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