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0章 震惊!试点私人承包制医院?(1/1)
林建州刚到家不久,身上还穿着开会时那身笔挺的深灰色中山装,风纪扣都系得一丝不苟。
他手里攥着一份文件,眉头拧成个疙瘩,对着石桌上摊开的几张写满字的稿纸,正苦大仇深地发着愣。
旁边一杯刚沏的茉莉花茶,热气袅袅,都快放凉了也没见他喝一口。
他整个人笼罩在一种沉甸甸的忧虑里,连李向南推门进来,那“吱呀”一声都没能立刻把他从思绪里拽出来。
“林伯父?”李向南清了清发干的嗓子,试探着又叫了一声。
“嗯?”林建州这才猛地回神,抬起头。
看清是李向南,他那张原本写满愁绪的脸,瞬间像拨开了乌云见了太阳,眼睛“唰”地就亮了,整个人都精神起来。
他立刻放下手里的文件,脸上绽开一个极其热情、甚至带着点如释重负的笑容,连连招手:
“向南?!哎呀!你小子真的来了!快,快过来坐!正愁找不到个明白人说道说道呢!”
这热情劲儿,倒把李向南整得有点懵。
主要是这话里,似乎还有种早就知道自己要来的意思!
莫非……林楚乔或者林幼薇回来的时候,跟林伯父说了自己恐怕会来?
这两个丫头,不会把各自的心思已经跟他知会过了吧?
可又不像啊!
林建州这幅表情,好像跟女儿们的急迫——不太一样!
他原本心里还有些忐忑,没成想迎面撞上这么一张喜出望外的笑脸。
他赶紧几步走过去,在石桌对面那张小马扎上坐下,腰板下意识挺得笔直。
林建州亲自提起小炭炉上坐着的大铁皮壶,给李向南面前的空茶杯续上滚水。
碧绿的茶叶在粗瓷杯子里打着旋儿舒展开,茶香四溢。
“尝尝,刚送来的明前龙井,好着呢。”他把茶杯推到李向南面前,自己却顾不上喝,迫不及待地拿起桌上那份文件,手指点着上面几行字,重重地叹了口气。
“向南啊,你是不知道,你伯父我这些天,头发都快愁白了!”
林建州的声音带着一种身居高位的疲惫和深深的忧虑,“今儿个在中南海,开的就是这个会!医疗卫生改革!国家下了决心,要打破大锅饭,要调动积极性,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向是好的,可这具体怎么落下来?难呐!”
他翻开文件,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里,‘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这话说得轻巧!下面报上来的方案,要么是旧瓶装新酒,换个名头还是公家包办;要么就是步子迈得太大,恨不得一下子全推给市场,那怎么行?老百姓不是试验品!”
林建州端起自己那杯凉透了的茶,咕咚灌了一大口,像是要压压心头的焦灼。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李向南,带着一种近乎病急乱投医的急切:“向南,你脑子活,路子野,又在下面实实在在做着事,跟那些关在办公室里写报告的不一样。你给我说说,这局,该怎么破?怎么才能既让国家减负,又让老百姓得实惠,还能让真正有本事、肯干事的人冒出头?这步子,到底该怎么迈?”
李向南原本满脑子都是股权那团乱麻,此刻被林建州这连珠炮似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一砸,倒是暂时把那“情债”压下去几分。
原来最近林伯父是操心这些事情!
难怪自己在监狱查案子的时候,他一连来了医院好多天找自己!
这关乎民生的大事,的确让他焦头烂额。
他定了定神,端起茶杯,借着氤氲的热气,飞快地理了理思绪。
他想起自己那段跌爬滚打、最终在医疗领域闯出名堂的经历,想起那些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又最终焕发生机的民营医院,想起资源错配的痛点和市场活力的迸发……一个大胆的念头,渐渐在他心中清晰起来。
“林伯父,”李向南放下茶杯,手指无意识地在粗糙的石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的轻响,“您说的这个难题,核心其实就一个:公家兜底能力有限,老百姓需求又嗷嗷待哺,中间这块巨大的缺口,光靠喊口号和换名头,填不上。”
他抬起头,目光坦然地迎着林建州充满希冀又带着审视的眼神,字斟句酌:
“依我看,步子要稳,更要准。与其全盘推倒重来,或者小打小闹不痛不痒,不如……选个点,试点突破。”
“试点?”林建州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锐利起来。
“对,试点。”
李向南点点头,声音沉稳下来,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笃定,“就拿咱们燕京城来说。那些地段好、但效益差、管理僵化的区级医院、厂矿医院,就是现成的‘点’!与其让它们半死不活地拖着,消耗国家宝贵的资源,不如大胆引入新机制。”
他顿了顿,抛出了那个在这个年代绝对称得上惊世骇俗的点子:“跟我的念薇医院一样,尝试——私人承包责任制!”
“私……私人承包?”林建州倒吸一口凉气,瞳孔猛地一缩。
试点私人承包制医院?
这九个字的分量,在1980年的夏天,无异于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
他有预感!
这是比李向南建立个人私营医院更具有冲击力的一种独特方式!
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手里的茶杯,指节都有些发白。
“林伯父您别急,听我说完。”
李向南语速不快,却字字清晰有力。
“这个‘私人’,不是指找个个体户胡来。而是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核,筛选那些有真才实学、有管理能力、更有医德仁心的专业医疗人才或团队,赋予他们医院经营管理权。
国家保留资产所有权,设定明确的公益目标,比如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低价甚至免费基础医疗服务,同时允许承包方在完成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提升服务、拓展特色项目获得合理收益。自负盈亏,压力与动力并存!”
李向南越说思路越清晰,后世那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他脑海中飞快掠过,提炼出最核心的精华:
“这样一来,国家甩掉了沉重的经营包袱,只负责监管和兜底基本公平;老百姓得了实惠,能享受到更灵活、更有效率的医疗服务;而那些有本事、肯钻研的医生、管理者,也有了施展拳脚、实现价值的舞台!这叫……‘三赢’!”
石桌旁一片寂静。
只有葡萄架上偶尔传来一两声夏虫的低鸣。
林建州整个人都僵住了。
他微张着嘴,眼睛死死地盯着李向南,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个年轻人。
那份困扰他多日、压得他喘不过气的文件,此刻在他眼中似乎失去了分量。
李向南这番话,像一道撕裂厚重乌云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他眼前那条似乎无解的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