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慈宁问安巧献计 佛前妙语解心忧(1/1)
一场秋雨过后,紫禁城染上了几分凉意。太后近来犯了秋咳的老毛病,虽不是什么大病,但缠绵数日,总不见爽利,心情也颇有些郁郁。
皇后每日晨昏定省,侍奉汤药,自是做足了孝媳的姿态。华妃等人也按制前去问安。采萍作为并无正式位份的贵族小姐,本无资格时常前往慈宁宫,但她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这日,听闻太后咳疾略有反复,食欲不振。采萍心念微动,知道机会来了。她并未贸然前往,而是先通过秦韵天,仔细打探了太后近日的饮食用药情况,以及太后平日的口味喜好(系统植入的记忆和情报网络中,包含了这些细节)。
随后,她亲自下厨——自然是在延禧宫的小厨房,且让富察贵人身边的嬷嬷“从旁指点”(以示合乎规矩)。她利用系统空间里一些性质极温和、药性近乎食物的药材,结合太后的口味,精心熬制了一盅“川贝雪梨枇杷膏”。此膏并非直接治病之药,而是润肺生津、缓解燥咳的食疗佳品,口感清甜醇和,即便太后服用太医开的药,同食也无妨碍。
熬好后,她请富察贵人仪欣过目。仪欣近来愈发依赖信任采萍,见她如此有心,自是支持,还主动提出:“正好本宫也要去给太后请安,妹妹便随本宫一同去吧,也算尽一份孝心。”
于是,采萍得以名正言顺地跟随仪欣,前往慈宁宫。
慈宁宫内药香弥漫,太后斜倚在榻上,面色略显倦怠。皇后正坐在一旁陪着说话。见仪欣和采萍进来,太后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富察贵人有着身子,还时常过来,有心了。”
仪欣请了安,笑着道:“太后娘娘凤体不适,臣妾心中挂念。今日臣妾的表妹钮祜禄氏,亲手熬制了一盅润肺的膏方,说是家传的方子,最是温和不过,臣妾想着或能令娘娘开开胃,便斗胆带来,请娘娘尝尝鲜。”她话说得谦卑又体贴。
采萍上前一步,垂首恭谨地呈上白瓷炖盅。竹姑姑接过,打开盅盖,一股清甜沁人的香气缓缓散出,并不浓腻,反而令人精神一爽。
太后闻了闻,问道:“这是什么?闻着倒清爽。”
采萍这才柔声回话:“回太后娘娘,这是川贝、雪梨、枇杷叶辅以少许冰糖、蜂蜜慢火熬制的膏滋。川贝润肺化痰,雪梨枇杷生津止渴,性极平和,只是寻常吃食,不敢称药,或能略缓娘娘喉间不适。”她言语清晰,态度恭顺,绝口不提“治病”,只说是“吃食”。
太后近日汤药喝得嘴里发苦,闻言倒是生了些兴趣:“难为你有心。呈上来吧。”
竹姑姑用小银匙取了一些,试毒后,才奉给太后。太后尝了一口,膏体细腻,甜而不腻,带着果香和药香,咽下后喉间果然舒润不少,不由点头:“嗯,确实爽口。你这孩子,倒是巧手。”
皇后在一旁看着,目光在采萍身上扫过,含笑对太后道:“钮祜禄格格年纪虽轻,却是个沉稳细致的,富察贵人常夸她贴心呢。”
太后又用了两口,觉得胸膈间舒畅了些,便放下匙子,看向采萍:“你叫采萍?是讷亲家的孩子?”
“回太后娘娘,家父是讷亲大人的堂弟。”采萍恭敬回答,应对得体。
太后似乎想起什么:“哦……哀家记得。你母亲……是富察·马齐家的那个孩子?早年听说走失了一个,后来认回来了,可是你母亲?”
“太后娘娘慈恩,正是家母。”采萍垂眸道。
太后叹口气:“也是不易。如今你们一家团聚,是好造化。你母亲身子可大好了?”
“劳太后娘娘垂询,家母身子已无大碍,只是还需静养,时常感念皇恩浩荡,太后娘娘慈悯。”采萍的回答滴水不漏,既表达了感恩,又不过分谄媚。
太后见她容止端雅,言语得体,心下也有几分喜欢,便多问了几句家常,诸如平日读什么书、做些什么消遣。
采萍一一回答,提到读书时,她并未炫耀才学,只说些《女诫》、《孝经》等,偶尔翻看些地方志怪、游记杂谈。提到消遣,则说是随母亲学了点刺绣,平日也喜欢侍弄些花草,尝试调些简单的香露,只为静心凝神。
她说话时,语气平和,眼神清澈,带着一种这个年龄少女少有的沉静气度。加之她那无可挑剔的容貌本就容易让人心生好感,太后看着她,只觉得心情也宁静了不少。
谈话间,太后似无意地提起:“皇帝近日忙于朝政,哀家这身子又不争气,倒是让他挂心了。”
采萍心中一动,知道这是太后在感叹母子关系虽和睦却难免疏离。她略一沉吟,柔声道:“皇上勤政爱民,是天下万民之福。太后娘娘慈爱,心中定然以皇上为傲。母子连心,皇上虽忙于政务,但孝心至诚,定是时刻牵挂娘娘凤体的。或许……娘娘若是得闲,亲手为皇上缝制一个装奏折的锦袋,或是一双便于书房穿着的软履,针线虽简,却是慈母心意,皇上见了,必能感受到娘娘的关爱,也能稍解疲乏。”
这个建议,既符合太后身份,又不涉朝政,只是寻常母子间的温情互动,最能打动人心。
太后闻言,眼中果然掠过一丝暖意。她身为太后,什么珍奇异宝没有,但儿子缺的,或许正是这份寻常的、不带任何政治目的的母爱表达。她点点头:“你这孩子,心思倒是细腻。说得在理。”
皇后在一旁听着,心中却是警铃大作。这钮祜禄氏女,竟如此轻易地就能在太后面前献计,而且这计策看似简单,却直戳太后和皇上内心最柔软之处!此女绝非表面看上去那般简单!
又坐了片刻,仪欣和采萍便告退了。
她们走后,太后对竹姑姑道:“这个钮祜禄家的丫头,倒有几分意思。模样好,性子静,说话也讨喜,不像有些丫头,要么蠢笨,要么心思太过活络。”
竹姑姑笑道:“是啊,瞧着是个稳妥的孩子。难得的是那份孝心,亲自熬了膏来。”
太后沉吟片刻:“皇帝近日确实辛劳……哀家也许久没动针线了。”
自此,太后对采萍留下了颇好的印象。而采萍,也成功地在慈宁宫迈出了第一步。她知道,获得太后的好感至关重要,这不仅是未来的护身符,更是影响雍正、乃至未来乾隆(弘历)决策的关键一环。
然而,她这番举动,也彻底引起了皇后的警惕。皇后意识到,这个钮祜禄·采萍,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掌控或者忽视的角色。一场针对采萍的更隐秘的试探,正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