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分钱散伙(1/1)

铁路局那份大合同,是真金白银砸下来的,整个下河村都跟着炸了锅。

祠堂白天是粉条厂,晚上是夜校,这会儿灯火通明,成了全村的议事堂。

地里收回来的土豆钱,加上钢厂结算的票证,红红绿绿地堆满了八仙桌,晃得人眼都花了。

村民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一个个脸膛涨得通红,眼睛死死盯着桌上的钱,那光都快冒出来了。

“乖乖,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摞一块儿!”

“开春能给娃扯身新衣裳了!”

“还能割几斤肉,过个肥年!”

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说的全是好日子的盘算,空气里混着汗味和一股子钞票特有的油墨香。

陈秀英端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慢悠悠盘着那根油光水滑的拐杖,脸上瞧不出喜怒。

她在等。

等这股子喧嚣的热乎劲儿,自己个儿降下去。

等所有人的目光,都从那堆钱票上,挪回到她这张老脸上来。

她才把手里的拐杖往青石板地上一顿。

“咚。”

一声闷响,屋里顿时鸦雀无声。

“钱,是挣着了。”

陈秀英开了口,声音不高,却沉甸甸地压住了全场。

“但这日子,才刚开了个头。”

她目光扫过一圈,把每个人脸上的神情都收进眼底。

“我有个打算。”

“用这笔钱,把咱们村的粉条厂再扩一扩!”

“去城里,买机器!”

“把这手工作坊,彻彻底底弄成个正经厂子!全公社,不,咱全县头一份的机械化厂子!”

这话一出,满屋子先是死寂,随即“嗡”地一下,炸开了。

“买机器?”

“那玩意儿得多少钱啊?”

“我的乖乖,机械化……那不是城里大厂才有的宝贝吗?”

村民们的眼里,惊奇混着狂喜,是对一个不敢想的未来的憧憬。

可就在这时,一个怯怯的声音从角落里钻了出来。

“娘……”

是刘芬。

她死死拽着自家男人陈建国的衣角,探出半个脑袋,小声嘟囔。

“咱、咱现在有钱有粮,好不容易安稳了,还折腾个啥呀?”

“那机器……都是些铁疙瘩,万一不好使,或者坏了,那钱不就全打水漂了?”

“我看,还、还不如把钱分了,各家过好各家的日子,钱在自己手里,心里才踏实嘛。”

这话一出,屋里头那股子刚烧起来的火热劲儿,兜头被浇了盆冷水,“刺啦”一声就灭了大半。

陈秀英眼皮都没抬,就那么冷冷地瞥了过去。

大儿子陈建国被她这一眼看得脖子一缩,脑袋垂得更低了,压根不敢跟她对视。

刘芬的话音落下,好几个刚才还手舞足蹈的村民,脸上也多了几分盘算,开始互相递眼色。

“是啊,芬儿说得对。”

“钱还是攥在自个儿手里最稳当。”

“这万一厂子没办成,钱也没了,咱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穷怕了的人,骨子里都透着一股子小心翼翼。

那点刚被点燃的雄心,被对未知的恐惧,轻而易举就给浇灭了。

支持“分钱”的声音,一个接一个,居然盖过了刚才的兴奋。

陈秀英看着眼前这一张张既贪婪又畏缩的脸,看着自己那个眼神躲闪、屁都不敢放一个的大儿子。

她捏着拐杖的手背上,青筋都绷了起来。

是失望。

更是疲惫。

她辛辛苦苦,把这群人从烂泥潭里拽出来,想领着他们往前走,去看看更远的路。

可他们呢?

脚刚沾上干地,就只想着分掉手里那点刚摘下来的果子,没一个人,愿意跟着她往前看。

人心,有时候比盐碱地还难伺候。

她闭上眼,重重靠在太师椅上,一个字都不想再说。

祠堂里安静得能听见人吞唾沫的声音,气氛僵得能拧出水来。

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老太太身上那股子冷意,一个个噤若寒蝉,大气不敢出。

就在这当口,一个清亮的声音响了起来。

“我给大家算笔账吧。”

是陈念。

她从奶奶身后走了出来,手里捏着她那个宝贝记账本。

小小的身板,站得笔直,脸上没有半分惧色。

她走到八仙桌前,把本子“啪”地一下摊开。

“我这儿,有两本账。”

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地传进每个人的耳朵。

“第一本,是‘合作’的账。”

她指着本子上画的图表和数字,一字一句,说得干脆利落。

“咱们现在,一天能出一百斤粉条。要是买了机器,一天最少能出五百斤!县钢厂和铁路局的单子,咱们一个月就能干完!”

“剩下的时间,咱们还能接别的活儿。我算过了,刨去成本,一年下来,纯利最少是这个数。”

她用手指,重重地戳在本子末尾那个惊人的数字上。

“到时候,每家每户的分红,是现在的五倍,甚至十倍!”

“五倍!十倍!”

这两个词砸下来,村民们的呼吸都漏了半拍,伸长了脖子,恨不得把眼珠子都黏在那本子上。

陈念没理会他们的反应,翻开了另一页。

“这第二本,是‘散伙’的账。”

她的声音,凉了下来。

“把现在这点钱分了,每家能到手……大概这个数。”

她又指了指另一个数字。

这个数,看着是不少,足够各家各户过个流油的肥年。

“可这是断头财。”

陈念一句话,戳破了所有人的幻想。

“钱花完了,明年呢?后年呢?”

“铁路局的单子是一锤子买卖,没了机器,没了产量,人家凭啥还找咱们?”

“到时候,咱们还得滚回去,守着那几亩薄田,看天吃饭,为了一斤两斤的粉条卖不出去发愁!”

“你们想回到那样的日子吗?”

鸦雀无声。

两本账,两种活法。

就这么赤裸裸地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一边,是现在能拿到手几十块钱,然后回到过去那种提心吊胆的日子。

另一边,是现在得勒紧裤腰带,但将来,可能会有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奔头。

没人说话了。

那些刚才还嚷嚷着要分钱的村民,一个个都低下了头,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臊得慌。

他们只想着眼前那点蚊子肉,差点就把一座金山给扔了。

刘芬更是把头埋进了胸口,恨不得当场找条地缝钻进去。

陈秀英这才睁开了眼。

她看着站在人群中央,不卑不亢,条理清晰的孙女。

看着她那个小小的身板里,透出来的那股子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沉稳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