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朝野齐贺,迎娶公主?孙伏伽表示眼热了(1/1)

大唐时空位面。

李世民颇为认同的点了点头。

“对于这种科场舞弊的事件,就必须要严惩!”

“而且玄幕说得也很有道理,最好的作弊方法,便是自己一朝一夕间苦读所得来的底蕴。”

“依靠外物,终究不是正道。”

听后。

群臣深以为然。

万事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不过其中也有一些人觉得。

作弊虽然有惩罚。

可一旦蒙混过去。

那功名利禄就是一辈子的事情啊!

若是再做了大官,全家人都能跟着鸡犬升天。

简直不要太香!

按照后世的话来说。

那就是风浪越大鱼越贵!

……

正当各个时代的古人。

感慨作弊的各种花式手法时。

玄幕上。

新视频也已经刷新了——

【论在古时候,哪个朝代做状元最爽?】

看到这个标题。

历朝历代所有读书人,包括那些状元郎纷纷抬起了头。

刚作完弊就看状元生活?

这是直接考过了是吧?

许多普通人觉得,状元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而真实情况或许只有他们知晓。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并不是考上了状元,就能无虑一生了。

有很多人戴着这个身份,同样郁郁不得志。

仕途艰难困苦,最终也沦为了一名平凡官员。

……

【小时候常吐槽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长大后才知道,即便告别了学生身份,学习考试和分数,依然会伴随我们一生。】

【考试从古至今,都是我国相对而言最重要,也是最为公平的选拔方式。】

【而种花家历史上最重要的考试,当然就是科举了。】

【周朝规定,诸侯有义务向天子贡献人才,这些人才就被称为贡士。】

【能够进入诸侯眼中,并获得推荐的人才,那九成九都是诸侯国内的贵族子弟。】

【最终的结果,就是公卿世家各凭本事,长期把持从朝堂到地方的各层权力。】

【此后,西汉的察举制也好,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也罢,虽然初衷都是为了更公平地选拔人才。】

【但最终,都造成了社会等级结构的僵化。】

【到了隋朝,那位喜爱南方文学的隋炀帝杨广,开始科举取士,想要打破世家大族对人才选拔的垄断能力。】

【也让更多普通家庭出身的人,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各个位面的文人们纷纷点头。

科举制的创立。

确实给了无数寒门子弟一个机会。

改变自身命运。

去打破贵族阶层,选拔垄断的壁垒!

也能让更多经世之才,能得到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进入朝廷,为国效力。

……

大隋时空杨广端坐在龙椅之上。

虽然因为常年酗酒。

导致面色有些颓靡。

可一身天子威仪却未散去。

“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创立科举,广纳天下英才……”

杨广沉声开口。

从玄幕之前的视频来看。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了上千年之久。

那便说明这一套选拔模式,是有可取之处的!

“排除后期的某些措施,朕自问该有一个千古一帝的称号!”

他抿了口酒。

显得惆然若失。

“秦皇汉武,也莫过于此了。”

【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有考试就有名次,已经出现了状元的说法。】

【但与后世,一朝高中朝野齐贺,能够坐等升职加薪、迎娶公主的同行们相比,唐朝状元比较倒霉。】

【在待遇问题上,和其他进士没有任何区别。】

【绝大部分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被记住。】

【根据学者统计,唐朝前期只有15%的状元,才能有幸把名字留在史书里。】

【唐朝中后期,随着科举制度愈发兴盛,官府档案记录愈发完善,留名史书的状元比例也成功跃升到了16.73%。】

【而在宋朝,仅在宋史中留有传记的状元就有49.15%。】

【唐朝科举开设的各种科目中,以进士科最受重视,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但在唐朝,进士们的待遇,与官场前途并不算很好,唐代状元们的升官速度也远不及后世。】

【他们得和其他进士一样,通过吏部筛选,或地方大员的推荐,才有官可以当。】

【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要么实在某个县当县尉,替县令跟县丞打下手,要么是去给更高的官员当幕僚。】

大唐时空位面。

孙伏伽身穿喜色袍服,穿着高头大马在赴任途中。

两旁的百姓拍掌喝彩,热烈响成一片。

孙伏伽在看到玄幕视频时,眉头瞬间皱起。

作为科举制度的首位状元。

同样也是大唐的第一位状元。

他不禁对上空的内容感到惊讶。

“后世的状元还可以朝野齐贺,迎娶公主?”

看到这。

刚刚到手的状元怎么突然不香了呢?

“真是生不逢时啊!”

孙伏伽重重叹了声气。

若是连公主都能娶到手了。

还何愁仕途不顺?

【王昌龄、白居易都是考中进士后,去县里当了县尉。】

【而李商隐则是先去给径元节度使王茂元当了幕僚,还娶了人家女儿,结果不甚如意。】

【折腾了几年后,又去了现在的河喃灵宝当了个县尉。】

大唐时空位面。

正在前往灵宝途中的李商隐,掀开车帘,露出了一张闷闷不平的脸。

他为什么会去了灵宝呢?

还不是因为陷入了该死的牛李党争!

啥是牛李党争呢?

就是一场由牛增孺、李宗闵为代表,通过科举入仕的牛党。

和以李德裕等人为代表,通过门荫入仕的两个利益集团,所产生的党派之争。

难受的地方在于。

和李商隐亦师亦友的令狐楚,是牛党骨干人物。

而他岳父王茂元又与李德裕交好。

于是,夹在中间的李商隐两头不是人。

在受到排挤之后,被迫远离了政治中心。

也随之失去了远大前途。

“唉,我本一心为民,奈何天不遂人愿!”

愁眉苦脸的叹了声气。

李商隐放下了帘子,跟着马车驶向了未知的远方。

面前的尽头处。

夕阳洒下了道道昏黄的缦纱。

披在了尘土飞扬的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