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远洋的野望(1/1)

在永汉统元二十二年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春光明媚得让人心醉的季节里,美亚洲共同体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极为稳定且坚固的程度。

这种稳定和坚固,就如同深深扎根于大地之中的磐石一般,不管外界是狂风呼啸、暴雨倾盆,还是漫长岁月带来的侵蚀,都无法对它产生丝毫的动摇。

紫宸殿内,那数不清的精美琉璃窗在清晨柔和阳光的照射下,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把光线分解成七彩的光斑。

这些光斑仿若灵动的精灵,带着一种轻盈的姿态,洒落在大殿内的每一个角落,给原本庄严肃穆的大殿增添了不少梦幻与神秘的气息。

桑明川静静地伫立在窗前,他的目光似乎穿越了窗户的阻隔,望向了那遥远而未知的地方。

他的指尖正轻轻地摩挲着郑和宝船青铜模型的锚链,由于长时间反复地触摸,原本覆盖在链环上的绿锈已经被磨得消失殆尽,露出了里面金属的本质,散发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独特光泽,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过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就在这一刻,他忽然转过身来,没有丝毫犹豫地将那个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的青铜模型重重地放置在檀木桌案上。

这一动作使得他身上龙袍的下摆轻轻飘动起来,不小心扫落了案头摆放着的《海国图志》。

这本书在空中翻滚了几下后,书页在青砖地面上摊开,恰巧停留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批注处,那几个字仿佛蕴含着某种魔力,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世界。

他的心中瞬间涌起了万千思绪,就像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欧洲人能够凭借他们的帆船,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不远万里来到东方,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扬起风帆,向着西方进发呢?”

话音刚落,他便顺手抓起了旁边的青铜地球仪,掌心散发出的温度竟然奇迹般地融化了地球仪北极位置覆盖的薄霜。

他用朱笔果断地圈住了印度洋的位置,语气坚定且有力地说:“下一步,我们必须打通这条充满机遇与财富的黄金水道!”

随后,桑明川正式批准了意义重大的“西进计划”。

御书房内气氛紧张而又充满希望,每个人都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等待着接下来的重要决策。

郑森用手指缓缓划过海图上的阿拉伯半岛,那指尖在“麦加”字样上划出了一道浅浅的痕迹,这一细微的动作却引起了桑明川的高度关注。

他突然伸出自己的手按住郑森的手腕,龙纹玉扳指紧紧地硌着对方,让郑森感受到了一股不容抗拒的力量,他严肃地说道:“你要牢牢记住,我们的目标是获取香料之路带来的巨大利益,而不是像那些殖民者一样去侵占别人的土地。”

说着,他掀开案上的《马可·波罗游记》,书页间夹着的波斯地毯样品簌簌滑落,丝毯上的丝路纹样与海图航线奇妙地重合在一起,仿佛是一种命运的暗示。

“你看这丝毯,欧洲人愿意用三倍的价格来购买,这就是商机所在。”

桑明川突然提高音量,声音震得烛火摇曳不定,仿佛整个房间都在为他的决心而颤抖:“我们要建立商栈、开设学堂,传播我们的文化和知识,就是不准学荷南人用火枪逼迫当地人种植香料!”

郑森的铁钩手在“禁止掠夺”四个字上重重一叩,铁钩与大理石桌面碰撞,火星溅在海图的红海位置,将“荷属东印度”的标签灼烧成了焦黑,这一幕象征着他们与过去殖民者做法的决裂。

郑森带领的这支远洋舰队由五艘最新式的铁甲舰组成,每一艘都是当时科技与工艺的巅峰之作。

“龙骧号”的蒸汽机烟囱吐出的黑烟在珠江口拖出长长的轨迹,与岭南清晨弥漫的晨雾交织成灰紫色的云团,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壮观的感觉。

舰长赵大海正用望远镜仔细地观察电报天线,确保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

铜制镜筒突然捕捉到甲板上的争执——波斯商人哈桑抱着香料图谱想要登船,他身上的驼铃在钢铁甲板上叮当作响,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我对阿拉伯港口非常熟悉!吉达港的酋长讨厌猪皮,亚丁港忌讳女人上船!”

卫兵横枪阻拦的时候,桑明川恰好巡视至此,他看到这一幕突然笑道:“让他上来吧。”

哈桑展开的羊皮图谱上,早已经用汉字详细地标注好了各个港口的禁忌,朱砂掺着龙脑香的墨迹在阳光下泛着红光,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舰队出发那天,珠江口万人空巷。

百姓们自发涌上码头,欢呼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

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将一捧家乡的泥土塞进赵大海手中:“将军,带着咱永汉的土,让那些西洋人瞧瞧咱的根!”

扎羊角辫的孩童们举着自制的纸船模型,在铁甲舰港口的路面奔跑,稚嫩的童声喊着:“龙骧号,快扬帆,把咱的丝绸茶叶卖到天边去!”

桑明川站在观礼台上,将一枚刻着“和而不同”的玉印交给郑森,绶带采用波斯吉祥结与汉式双回纹编织而成。“告诉沿途邦国,”

他声音朗朗传遍码头,“永汉的旗帜所至,带去的是商队而非火枪,是典籍而非枷锁!”

当五艘铁甲舰同时鸣响汽笛,黑色的烟柱在湛蓝的天幕下划出平行线时,岸边突然爆发出整齐的呐喊:“扬我汉威!光耀四海!”

这呐喊声惊飞了红树林的白鹭,震得海水都泛起涟漪,连波斯商人哈桑也忍不住跟着振臂高呼,他的驼铃与岸上的铜钲声交织成雄浑的乐章。

桑明川看着越来越小的铁甲舰,对着身边的门下省政务主官说道:“你说十年之后,欧洲人会用什么东西来换我们的蒸汽机呢?”这个问题充满了对未来的思考与憧憬。”

许文玉刚要回答,却看到远处稻田里,几个村落的孩童正在背诵《大同篇》,他们手中的橡胶皮球拍得砰砰作响,球面上的地球图案将影子投在新插的秧苗上,形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