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罗刹国的野望(1/1)
莫斯克的科里姆林宫,宛如一座巨大而威严的石头堡垒,矗立在城市的中心。
夏日的阳光艰难地穿过厚重的云层,洒在那高耸的尖顶上,反射出清冷的光芒。
宫殿的墙壁由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历经岁月的洗礼,显得古朴而沧桑。
宫殿内部,宽敞的大厅里,彩色玻璃在微弱的光线下闪烁着神秘的色彩,地面是光滑如镜的大理石,倒映着上方华丽的水晶吊灯。
沙皇阿列克谢正坐在镶满宝石的王座上,那王座仿佛是用黄金和珠宝堆砌而成,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他身着华丽的长袍,袍上绣着精美的图案,领口镶嵌着洁白的狐毛。
他手中把玩着一颗散发着幽光的蓝宝石,眼神有些迷离,似乎在想着远方广袤的领地。
他的坐姿慵懒,一条腿随意地搭在王座的扶手上,时不时地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发出清脆的声响。
宫殿外,侍卫们如同雕塑一般整齐地站立着。
他们身着厚重的铠甲,头盔上的羽毛在寒风中轻轻飘动。
他们的眼神坚定而冷峻,手中的长枪笔直地挺立着,枪尖闪烁着寒光。
突然,宫殿的大门被猛地推开,一股风灌了进来,吹得大厅里的烛火摇曳不定。
一位神色匆匆的信使闯了进来,他的脚步慌乱而急促,在光滑的地面上发出“砰砰”的声响。
他穿着破旧的棉衣,上面满是灰尘和污渍,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脸上满是疲惫和惊恐,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滚落。
他单膝跪地,气喘吁吁地说道:“陛下,漠北决战传来消息,黄种人取得了大胜!我们的盟友遭受了重创!”
沙皇阿列克谢手中的宝石瞬间滑落,“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在寂静的大厅里回响。
他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震惊,原本慵懒的坐姿瞬间变得笔直,身体前倾,双手紧紧地抓住王座的扶手。
他的脸色变得苍白,嘴唇微微颤抖,大声吼道:“什么?这些黄种人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强大?”
他猛地站起身来,在宫殿里来回踱步,脚步急促而沉重,靴子与地面碰撞发出“咚咚”的声响。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安,眉头紧紧皱在一起,额头上的青筋也暴了起来。
一旁的老臣伊万连忙上前,他的步伐沉稳而恭敬,双手微微抬起,躬身说道:“陛下稍安勿躁。据情报人员来报,永汉帝国拥有先进的火器和造船技术。他们的火器制作精良,采用了新型的火药配方,威力巨大,射程极远,在战场上能迅速打乱敌方阵型。他们的造船技术也十分精湛,能够造出坚固耐用、速度极快的战船,这些战船在海上航行时犹如蛟龙一般。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甚至还在建设一种可以远程传信的电报系统,这使得他们的信息传递变得极为迅速,在战争中能占据先机。”
伊万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火器的形状和战船的样子。
年轻的大臣彼得皱了皱眉头,双手抱在胸前,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怀疑和不屑。
他向前走了两步,大声质疑道:“伊万大人,这些情报可属实?莫不是情报人员夸大其词了吧。黄种人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如此大的进步?他们以前在我们眼中不过是一群未开化的野蛮人罢了。他们只会拿着简陋的武器,在草原上四处游荡。”
伊万白了彼得一眼,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愤怒和不满。
他挺直了腰板,严肃地说:“彼得大人,这情报千真万确。我们的情报人员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境收集情报,不会轻易出错。而且,漠北决战的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战场上的惨状,我们的盟友传来的求救信,都足以说明永汉帝国的强大。你可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小看了敌人。”
沙皇阿列克谢摆了摆手,示意两人安静。
他的眼神变得深邃而冷静,沉吟片刻后,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
他缓缓走到大厅中央,双手背在身后,说道:“立即派使者去京师。我们要与这个新邻居好好打交道。”
他看向伊万,“伊万,你去挑选一位经验丰富、能言善辩的使者,务必把这次出使的任务完成好。我们要了解他们的实力,也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沙皇俄国的威严。”
伊万领命而去,他的步伐沉稳而坚定,每一步都踏得很实。
彼得则在一旁小声嘟囔道:“陛下,与黄种人打交道,可得小心谨慎啊。他们心思难测,说不定会有什么阴谋。”
沙皇阿列克谢看了他一眼,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严,说道:“彼得,我们不能轻视这个新邻居,但也不必害怕。我们要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们交往,展现我们的大国风范。”
与此同时,远在永汉帝国京师的桑明川也接到了罗刹国使团即将到来的消息。
此时,他正在御书房与内阁大臣们商议国事。
御书房是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名家的字画,有气势磅礴的山水图,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书架上摆满了珍贵的书籍和卷轴,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书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和各种奏折,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
桑明川坐在书桌后面,他身着明黄色的龙袍,袍上绣着金色的龙纹,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他的面容英俊而刚毅,眼神中透露出睿智和威严。
他正专注地看着手中的奏折,不时地用朱笔在上面圈圈点点。
一位侍从急匆匆地跑进来,他的脚步轻快而急促,双手不停地挥舞着,就像一只慌张的小鸟。
他跑到桑明川面前,跪地禀报:“陛下,罗刹国使团即将抵达京师。”
桑明川放下手中的奏折,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自信的笑容。
他站起身来,走到房间中央,说道:“来得正好。”
他看着内阁大臣们,笑着说,“朕正想会会这些北方的巨熊。”
尚书省主官高子炎捋了捋胡须,他的胡须虽短而整齐,每一根都梳理得十分顺滑。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睿智和沉稳,向前走了两步,躬身说道:“陛下,罗刹国乃北方强国,此次使团前来,必定有所图谋。我们需谨慎应对。他们在北方一直野心勃勃,扩张欲望强烈,说不定是想窥探我们的虚实,寻找可乘之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啊。”
桑明川点了点头,眼神变得坚定起来,说道:“高爱卿所言极是。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忧。朕要让他们看看我们永汉帝国的实力。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好惹的。”
他特意吩咐一旁的灵人亲卫总管:“使团沿途,让他们好好看看我们的实力。从军容到民生,从科技到文化,都要展示。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永汉帝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
兵部侍郎费士衡面露担忧之色,他的眉头紧紧皱在一起,额头上出现了几道深深的皱纹。
他拱手说道:“陛下,如此是否太过张扬?万一引起罗刹国的不满,恐生事端。他们生性好斗,说不定会因为我们的展示而觉得受到挑衅,从而引发战争。我们还是要以和为贵啊。”
桑明川哈哈大笑起来,他的笑声爽朗而洪亮,在房间里回荡。
他拍了拍费大人的肩膀,说道:“费爱卿,对付熊,就要让它知道猎人的厉害。如此,它才不敢轻易伸出爪子。我们展示实力,是为了让他们敬畏我们,不敢轻举妄动。这是一种威慑,也是一种外交手段。”
这时,年轻的礼部副主事张翰飞站起来,他的脸上充满了朝气和自信,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他双手抱拳,激动地说:“陛下英明!我们永汉帝国如今国力强盛,理当让这些蛮夷知道我们的厉害。我愿意负责使团沿途的接待和展示工作,保证让罗刹国使团大开眼界。我会安排好每一个细节,让他们看到我们最强大的一面。”
桑明川满意地点了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对张翰飞的信任,说道:“好,张爱卿,此事就交给你了。务必做到尽善尽美。要让罗刹国使团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实力,也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底线。”
张翰飞领命后,立刻下去安排相关事宜。
他首先找到了负责京城守卫的将军赵敬德。
赵敬德的营帐位于京城的郊外,周围是一片空旷的训练场。
营帐前,军旗飘扬,在风中发出猎猎的声响。
营帐内,兵器整齐地摆放着,有锋利的刀剑,也有沉重的长枪。
士兵们正在进行训练,喊杀声震天。
张翰飞走进营帐,营帐里弥漫着一股汗臭味和兵器的铁锈味。
他抱拳说道:“赵将军,陛下有旨,要在使团沿途展示我们的军容。你挑选一些精锐士兵,好好训练一番,到时候要让罗刹国使团看看我们的威风。”
赵敬德拍了拍胸脯,他的胸膛宽阔而结实,发出“砰砰”的声响。
他的眼神坚定而自信,说道:“张大人放心,我这就去安排。我们的士兵个个都是精兵强将,经过严格的训练,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我会挑选出最优秀的士兵,让他们展示出我们军队的风采。”
赵敬德立刻召集了手下的军官,开始挑选士兵。
士兵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有的士兵仔细擦拭着自己的兵器,他们用一块柔软的布,轻轻地擦拭着刀剑的剑身,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在擦拭着自己的生命。
有的士兵整理着自己的铠甲,他们把铠甲上的灰尘和污渍一点点地擦掉,然后仔细地检查每一个部件是否牢固。
每个人都想在罗刹国使团面前展现出自己的实力。
一个年轻的士兵兴奋地对旁边的老兵说:“这次可好了,能让那些罗刹国的人看看我们的厉害。”
老兵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小子,别太激动,到时候可要好好表现,别丢了我们军队的脸。”
张翰飞又来到了负责文化展示的礼部官员刘瑞诚那里。
刘瑞诚的府邸位于京城的繁华地段,府邸的大门高大而气派,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威风凛凛地站立着。
府邸内,文人墨客们正在吟诗作画,欢声笑语不断。
张翰飞笑着说道:“刘大人,陛下要求展示我们的文化。你准备一些能体现我们永汉帝国文化底蕴的东西,如诗词、书画、戏曲等,在使团经过的地方进行展示。要让罗刹国使团感受到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
刘大人笑着说:“张大人,这您放心。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一批珍贵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我们还安排了精彩的戏曲表演,演员们都经过了精心的排练,一定会让罗刹国使团大饱眼福。”
刘大人带着张翰飞参观了准备展示的书画作品。他们走进一个宽敞的展厅,展厅里摆放着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张翰飞看着这些画卷,不禁发出赞叹声:“真是太美了,这些作品一定能让罗刹国使团惊叹不已。”
一位年轻的画家在一旁兴奋地说:“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让那些外国人感受到我们永汉文化的魅力。”
一位老文人笑着说:“是啊,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他们一定会被震撼的。”
在众人的忙碌准备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接待罗刹国使团的活动即将拉开帷幕,而永汉帝国与罗刹国之间的外交故事也即将精彩上演……
使团进入京师城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禁军仪仗队。
士兵们身着玄色劲装,外罩亮银铠甲,手持新式燧发枪,枪尖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光芒。
他们身姿挺拔如松,目光锐利如鹰,纹丝不动地肃立两侧,队列严整得仿佛用尺子量过一般。
街道两旁,民众们有序围观,脸上带着好奇与自豪,不时能听到孩子们兴奋地指着远处驶来的蒸汽马车——那马车由钢铁打造,喷吐着白色雾气,在铺设平整的石板路上平稳行驶,速度远超传统马车,引得使团成员纷纷探头张望,眼中满是惊讶。
行至科技展区,永汉帝国最新研制的蒸汽机模型正在演示。
巨大的飞轮在蒸汽的推动下高速旋转,带动着旁边的织布机飞速运转,棉线在织梭间跳跃,转眼间便织出精美花纹。
负责讲解的官员手持图纸,向使团详细介绍其原理:“此机以煤炭加热水汽,水汽膨胀产生动力,可驱动车船、带动机械,效率较人力畜力提升百倍不止。”
一位罗刹国的工匠出身的随员忍不住伸手触摸发烫的金属外壳,被烫得连忙缩回手,却仍喃喃自语:“这等造物,简直是神迹。”
展区另一侧,电报机正哒哒作响,操作员手指在按键上灵活跳跃,不过片刻,远处另一台机器便传来相同的声响,一张写着“京师安好”的纸条被打印出来。
使者团首领米哈伊尔伯爵面色凝重,他意识到这种跨越空间的通讯能力,将彻底改变战争与外交的模式。
文化展示区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古色古香的戏台上,昆曲《牡丹亭》正在上演,演员水袖翻飞,唱腔婉转悠扬,引得台下喝彩连连。
戏台旁的书画展中,王羲之的《兰亭序》摹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复刻版等名作依次陈列,笔墨间的气韵与意境让见惯了宗教壁画的罗刹使团成员啧啧称奇。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民生区域——整齐洁净的民居排列有序,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和电石灯,公共澡堂里蒸汽氤氲,学堂中传来朗朗读书声,孩子们不仅学习经史子集,还在摆弄着算盘和简易的物理仪器。
米哈伊尔伯爵看着这一切,心中那股对“黄种人”的轻视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忌惮与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安。
他明白,眼前这个帝国的强大,绝非偶然,其背后是科技、军事、文化、民生的全方位崛起。
在与桑明川的正式会面中,米哈伊尔伯爵试图以沙皇俄国的威严施压,提出划分北疆势力范围的要求。
桑明川端坐龙椅,从容应对,他命人呈上绘制详尽的疆域地图,手指沿着漠北至远东的边界缓缓划过:“此乃我永汉固有领土,历代先皇开疆拓土,将士浴血守卫,一寸土地皆不可让。”
随即话锋一转,指向桌上陈列的燧发枪与蒸汽舰船模型,“若贵国愿以平等之礼相待,通商互市,共享科技进步之利,朕自当以诚相待;若执迷于扩张野心,朕不介意让北疆的风雪,再添几分血色。”
米哈伊尔伯爵看着桑明川眼中不容置疑的坚定,以及殿外隐约传来的新式火炮试射轰鸣,终于收敛了傲慢,低头应下建立定期通商口岸的条款。
而这一切,都被侍立一旁的彼得——他作为使团的秘密观察员,将永汉帝国的强盛与桑明川的强硬,一字不落地记在心底,为日后罗刹国的变革埋下了隐秘的种子。
彼得躲在使馆的阁楼里,借着烛光奋笔疾书。
羊皮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见闻:永汉士兵手中能连续击发的火器、街道上无需马拉却自行奔走的钢铁怪物、能让讯息跨越千里的神秘机器,还有那些平民家中闪烁如星辰的“自来火”。
他尤其在意桑明川提及“科技进步之利”时的自信眼神,以及朝堂上悬挂的那张标注着“全球航线”的巨大海图——图上用红色线条标出的永汉商船航线,已延伸至他从未听闻的陌生海域。
“他们不仅在陆上称雄,更将目光投向了大海。”彼得在信中写道,笔尖因用力而划破纸面,“若我国仍沉溺于农奴与刀剑,不出百年,恐将沦为其附庸。”
窗外,京师的夜市灯火璀璨,蒸汽机车的轰鸣与市井的喧嚣交织成一种充满活力的交响,这声音让他彻夜难眠,心中那团变革的火焰,正被永汉帝国的光芒越烧越旺。
数日后,彼得随使团踏上归途。
当马车驶离京师地界,他忍不住回头望去,那座矗立在平原上的都城在暮色中轮廓愈发清晰,城中高耸的钟楼与工厂烟囱交织成奇特的天际线。
他将密信藏进靴筒夹层,那里还藏着一枚从市集购得的玻璃万花筒——筒内彩色玻璃碎片折射出的变幻图景,恰如他此刻心中对永汉帝国的复杂感受:敬畏、羡慕,以及一丝难以言说的危机感。
边境驿站的篝火旁,他借着酒意对同行的史官低声道:“记住今日所见,回去告诉沙皇,我们面对的不是蛮夷,而是一头正在觉醒的雄狮。”
而此时的桑明川,正站在皇宫的观星台上,手中摩挲着新绘制的北极航线图,目光越过万里长城,望向冰封的西伯利亚。
他知道,与罗刹国的交锋,才刚刚开始。
永汉帝国的船队在白令海峡巡游,那些搭载着新式破冰船的探险队,不仅带回了北极的极光图谱,更在楚科奇半岛建立了越冬据点。
桑明川指尖划过地图上的鄂霍次克海,那里的捕鲸站正将提炼出的鲸油源源不断运往京师,而更北的勘察加半岛,地质学家们已发现了储量惊人的硫磺矿——这正是永汉军工急需的战略资源。
他清楚,罗刹国的野望不会因一次使团的震慑而熄灭,沙皇的目光早已越过乌拉尔山脉,伸向这片冰封的东方沃土。
一场围绕北疆冻土与远洋航线的隐秘较量,正随着彼得带回的密信,在两个帝国之间无声地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