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青溪古镇(1/1)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62天清晨,吃过早饭,就继续出发了。

离开雄溪沿着驿道向西走,驿道旁是一条小溪。

拂晓的天空,穿过树林,感觉有几分的寒意;我们拨开朝雾,听着潺潺溪水声,不知不觉走进山里,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确实累人。

船夫一直伴着我们步行,说了许多故事给我们听。

船夫说:我们昨天去白水洞瀑布,经过挂榜崖,那里有条村叫挂榜村,是田姓族人的居住地。田姓族人族长叫田駬,田駬是江苏如皋人,世代为元朝的功臣。洪武十四年秋,田駬随沐英与傅友德出征云南。洪武十五年,云南平定,傅友德回师南京,沐英镇守云南。沐英以田駬贤能,征滇有功,命令他留守雄溪,田駬就在挂榜崖附近选址建村,才有了挂榜村。这是我上次去白水洞瀑布时,路过挂榜村时,一个农夫告诉我的。

萧遥剑说:昨天我们去白水洞瀑布路过挂榜崖时,你说过许多准备参加科考的人,都专程去挂榜崖,以图吉利;田家居住挂榜村,后代一定功名显赫了。

船夫说:这个我真不清楚,田家定居在挂榜村距今才8年,风水理学是需要时间去运转发挥作用的。

事实是:田駬奉令留守雄溪,即后来的平溪卫,再后来的玉屏,田家族人定居在挂榜村,子孙繁衍昌盛,后人文脉延续,科第代代不乏人。直到现代,许多田氏族人成了当地有名望的人。

这不得不说,风水理学的存在,有它的道理。

话说起来,明朝之前,贵州地区山高路远,与中原少有往来,封闭落后,有些偏远之地,还处于奴隶制或原始公有制阶段。

洪武十五年,明朝平定云南后,在贵州建省,纳入管辖范围。

明朝政府基于贵州地广人稀、劳动力严重不足、生产力严重落后,就招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楚精英之族”移居黔中。

这些外来的新移民,带去中原的文化、生产技术,他们修建卫所,建设屯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驿道附近,筑建街区,修建宅舍、兴学育才,带动当地人务农经商,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手工工艺,大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和生产力,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贵州的经济自明朝起,蓬勃发展。

明朝贵州的新移民,分为三种:军屯、商屯、民屯。

军屯,就像上述说及的雄溪挂榜村的先祖田駬。

田駬就是跟随沐英与傅友德出征云南,后被指派留守雄溪,之后雄溪建成平溪卫,这就是一个卫所。

明朝的卫所制度,每卫军额五千六百人,士兵称“军”,另立军籍,世代为军。

一旦列入军籍,父子相承,不得脱籍。

卫所组织严密,以军事功能为主,兼具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功能。

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明朝设贵州卫指挥使。

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明朝置贵州都指挥使。

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又设贵州前卫指挥使司。

每个卫所都划出一特定区域,与其所在地的府、州、县相区分。多数卫建有专城,守御千户也建有城堡。

一般每卫下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千户所下辖堡、哨、铺。

雄溪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转变成平溪卫。

建卫后,如何解决粮饷供应问题?

明太祖想到了对策,一是要各府、州、县及土官缴纳入库;再是要士兵们戍兵屯田,实现自给自足;第三是实行“开中”政策,命令盐商中纳。

这就是明朝对贵州的军屯、“开中”政策。

商屯,就是朝廷允许通过商人运销两浙盐、两淮盐、川盐、滇盐,解决贵州缺粮、缺盐困难。

商屯,就是“开中”政策的体现。

贵州不产盐,但卫所通过发“盐引”,来引导商人往返运作。

开始时,商人从中原内地把粮食运到卫所,然后按交纳粮数,卫所发给商人“盐引”,即领盐凭证。

商人再凭“盐引”到产盐地领取食盐,运往指定地点销售,从中赚取利润。

商人们何等精明?

他们往返内地及贵州,看见贵州地大人少,就萌生了在本地种粮的心思。

商人们带来的先进农具与耕作技术,在当地招募民众垦荒屯种交粮,这样大大降低了运粮的损耗,渐渐地,在中原生活的汉人也移民到这里,汉族人口大大增加,商人管理的屯田就是商屯。

明朝的贵州,还有一种屯叫“民屯”。

民屯的移民来源,是政府招徕游民或有罪之人,告诉他们移民到贵州,可以通过开荒得到田地,有罪之人因此可以无罪释放,政府给他们发耕牛、种子、农具;而且还有优惠政策,即三年后才开始按亩计征钱粮。

归入民屯的人,归府州县所管辖。

言归正传。

长辈们说:今天尽可能赶到青溪古镇才休息。

我们咬着牙一直向前走,到了午后,终于看到山下的青溪古镇。

从山上远远的看下去,只见有一条河呈U型状,绕镇而过,这条河属?阳河水系。

青溪镇的四周,群山围绕,风景优美。

青溪古镇在我们经过的时候,是一个以侗族为主的聚居地,后来听说,这里大概有一半是侗族人。

走进镇里,看到有许多徽式的建筑,可以知道有许多汉人在此定居。

船夫对我们说:青溪镇这里有山有水有河,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少雪。称得上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萧遥剑说:你怎么知道得那么详细?你在这里住过吗?

船夫说:我确实在这里住过一年半载,我都不想离开了。

萧遥剑说:那你为什么又离开了呢?

船夫说:之前行船虽然辛苦,但见识多赚钱也多;但父母年迈,我就不能一直在外;然现在我父母均已仙逝,我才借行船出来游历。

原来如此!

船夫现在就像一朵飞舞着的蒲公英种子,在等待值得落地的土地。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