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战术计划敲定(1/1)
局势恰在此时发生剧变,战局已至最危急时刻:西线,普鲁士兵锋直抵伏尔加河,“沙漠之狐”在北非横扫盟军;东线亚太战区几近沦陷,日寇攻占多处海岛,而且“狼群战术”肆虐,商船大量被击沉。轴心国已形成钳制海上通道之势。
“We have to change!”(我们必须改变!)与会者无不发出这样的慨叹。所有人都明白,再不采取行动,失败就在眼前。
一旦运输线被彻底切断,西部战事将迅速终结。届时,整合了欧亚资源的轴心国,纵使是花旗也难以匹敌。更甚者,若这些地区尽数沦陷,盟国面临的将远不止是战争问题。
与约翰牛收缩兵力、全力投入北非战场的策略不同,美国内部已有人提议大力支援华夏抗战。毕竟,东方战场牵制着近百万小鬼子,能为花旗节省巨大的精力与人力物力。
“见鬼!我们在那里的投入,甚至比不上他们撒给斯拉夫游击队的多!”一位与会者愤然道。
“我的观察团报告,他们几乎只靠步枪抵抗。一个师别说坦克飞机,连火炮都寥寥无几,有些部队甚至连机枪都短缺。”约根森议员补充道。
“呵呵,约根森,你说得还是太保守了,”第三位官员语气沉重,“据我所知,他们缺的远不止机枪火炮,炮弹和子弹才是燃眉之急。看看这份前线统计的战报吧。”他将资料分发给在座官员。
“你们看看,近三万人激战一天一夜,子弹消耗才五十多万发?再看看可怜的炮弹消耗量,一千八百多发?这仅仅是我们一个团级单位的作战消耗!各位,支援远征军守住缅甸、保住援华通道,就能确保几十万日军无法抽调至太平洋战场。这笔投资绝对值得!”
“我同意,”又有人附议,“保障印方安全也至关重要,那是老绅士们最直接的资源后方。”
于是,是否加强对华援助的议题被正式提上议程。而最终一锤定音的,是前线将领用实战打出来的!
几位将军在回顾近期作战经验后痛切地认识到:过去五年沿用的战术极为可笑——部队一字排开、死守阵地,任由日方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待其坦克撕开防线,实属愚蠢至极。
恰在此时,晋察冀地区反“扫荡”作战的成功经验为他们打开了新思路。众人一致认同:应采用诱敌深入、层层阻击、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包抄、歼灭其孤立部分的灵活战术。
新22师师长最终拍板定案:必须打开思路,放弃固守一地的被动打法!改为主动出击,破袭交通线,将日军逼入围绕铁路展开争夺的困境。如此一来,作战计划便大大简化了。
选定攻击节点,就能预判敌军增援路线。依托丛林密布的有利地形设伏,实施梯次阻击;主力部队则迂回敌后,吃掉其至关重要的炮兵力量。这仗就有得打了!
200师虽在撤退中舍弃了大量机械化装备,却仍是战场机动性最强的部队。他们将承担最关键的穿插任务,负责迂回至敌后完成致命一击。
林译所部负责左翼警戒,严防敌军侧翼偷袭;55师保障右翼安全;29师则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阻击西线敌军可能的回援或反扑。至此,全盘作战计划初步敲定!
计划上报军部后,立刻获得批准。长官出于惯例向总部致电确认,得到的回复也颇为官方:赞扬他汇报及时,并强调我军作战应坚持自主判断,不必一味听从外方调遣。
于是,作战计划正式启动。尽管部队实际获得的援助有限,但相较于国内其他部队,他们已是精锐中的精锐!
每个师都配齐了一个弹药充足的炮兵营,另有军部直属炮兵团增援;轻武器配备也达到了首批整编师的水平。然而,真正的关键,在于他们拥有一批历经战火的老兵——这才是战斗力的灵魂所在。
新征的壮丁难堪大用,唯有从生死场中活下来的士兵才有价值。特别是那些打过一两场硬仗的老兵,整个人都会发生脱胎换骨般的蜕变。
与此同时,鬼子敏锐地察觉到战场态势不同寻常。以往,他们的进攻流程堪称“教科书”:侦察机飞掠阵地拍摄,分析照片锁定工事位置;随后轰炸机轮番轰炸,尖兵前出试探火力,炮兵观察员则隐蔽在安全距离校准目标。
紧接着,炮群按指令精准拔除工事,步兵随即发起冲锋夺取阵地。这套流程他们演练过无数次,向来顺利无阻。然而此刻,阵地上竟空空如也!
这异常情报令师团长陷入沉思。陆军大学的课程从未涵盖如此局面!他心知肚明:只有两种可能——国军已撤退,或正潜伏于丛林,张网以待。
参谋部一番激烈讨论后,连参谋长也感到迷茫:交通线上不见国军踪影,却处处残留破坏痕迹。他们究竟撤了没有?众人皆无定论。
“将军阁下,”一位军官急切进言,“若不追击,任其彻底破坏交通线,我军快速推进计划必将受挫!”
更棘手的是后勤危机:在座诸位将领皆知,军粮仅能维持数日。“就地征粮”早已成为陆军铁律,自金陵战役后,本土就要求自行解决大部分军粮。
如今太平洋战事爆发,海上运力吃紧,部队生存极度依赖劫掠地方。此前的迅猛攻势尚能保障粮秣,一旦攻势停滞,断粮危机便骤然凸显。
一个更深的忧虑压在心头:若强行征粮,那些视日军为“解放者”的缅奸,还会继续效忠吗?一旦失去地方支持,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双重压力,师团长最终咬牙拍板:“进攻!派遣小股部队突前侦察,主力梯次跟进。只要谨慎行事,风险尚可控制。”他决定冒险一搏,以削减后勤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