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收复洛阳(1/1)
洛阳宫城的朱雀门在晨雾中泛着青黑色,门楼上的 "大燕" 旗帜被炮火撕裂了一角,在风中摇摇欲坠。易林站在宫墙外的断壁上,望着这座承载了数朝兴衰的宫殿,手中的望远镜镜片映出守军慌乱的身影 —— 经过连日苦战,安庆绪的残部已不足五千,却仍凭借宫墙负隅顽抗。
"秦锋,你的太行军准备得如何?" 易林转身问道。秦锋的铠甲上还沾着昨夜巷战的血污,他拍了拍身旁的佛郎机炮:"大人放心,八门火炮都已就位,就等您一声令下。" 炮口前的空地上,士兵们正将一包包装填好的霰弹整齐码放,阳光照在铅弹上,闪着冰冷的光。
另一侧的骆奉先正指挥神策军搭建云梯:"末将已备好三十架云梯,保证一鼓作气拿下城楼!" 他身后的士兵们扛着盾牌,腰间别着短刀,眼神里燃烧着决战的火焰。
易林抬手看了看日晷,辰时已到。他深吸一口气,将令旗猛地挥下:"总攻开始!"
佛郎机炮率先轰鸣,炮弹呼啸着撞向朱雀门,木石飞溅中,门楼的箭窗被一一击碎。神策军的弓箭手随即齐射,掩护着云梯上的士兵向上攀爬。太行军则推着撞车,在炮火掩护下冲向城门,巨大的木槌撞击门板的声响,像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宫墙上的燕军拼死抵抗,滚石和火油不断落下。有架云梯被火油点燃,上面的士兵瞬间被火焰吞噬,却没人呼喊,只是死死抓住梯架,为后续部队争取时间。易林看着这一幕,拳头攥得发白 —— 这座宫殿的每一块砖瓦,都浸染着太多鲜血。
"火炮换实心弹!轰城门!" 秦锋的吼声盖过了厮杀声。佛郎机炮的炮口重新校准,随着几声震耳欲聋的轰鸣,朱雀门的门框开始松动,木屑混着泥土簌簌落下。
……
午时的阳光直射在宫墙上,将攻防双方的影子拉得很短。神策军的第三波攻势终于在城楼上撕开一道缺口,骆奉先挥舞着横刀第一个跃上城楼,刀光闪过,两名燕军士兵应声倒地。"弟兄们,跟我来!" 他的吼声在城楼回荡,越来越多的神策军士兵顺着缺口涌入。
城门下的撞车还在不知疲倦地撞击,朱雀门的门板已出现裂缝。秦锋抓住机会,下令火枪营齐射:"瞄准门楼上的守军!" 铅弹如暴雨般扫过门楼,残余的燕军被压制得抬不起头。
"炸药包!" 随着秦锋的命令,两名爆破手抱着特制的巨型炸药包冲到门前,将其塞进裂缝。引线点燃的瞬间,他们连滚带爬地退回,身后随即传来天崩地裂的巨响 —— 朱雀门在火光中轰然倒塌,烟尘冲天而起。
"冲!" 易林的令旗指向宫门内侧。太行军的士兵们如同潮水般涌入,火枪队在前开路,霰弹将通道两侧的伏兵扫倒一片。秦锋带着突击队直奔宫城深处,他们的目标很明确 —— 安庆绪的寝宫。
宫内的战斗异常惨烈。燕军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在回廊和偏殿设下层层埋伏。有次秦锋刚转过一道回廊,就被从天而降的火油浇了满身,幸亏身后的士兵及时用湿布扑灭,才没被烧成焦炭。"注意头顶!" 他嘶吼着提醒士兵,同时举起短刀劈开迎面刺来的长枪。
当他们冲到太极殿广场时,遭遇了安庆绪最后的抵抗 —— 三百名死士组成人墙,每个人都背着装满火油的陶罐,眼中闪烁着疯狂的光芒。"跟他们拼了!" 秦锋举起喷火器,铜制的枪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
太极殿的金砖地在血水中打滑,安庆绪背靠着龙椅,看着殿外越来越近的火光,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玺。这座象征皇权的印玺此刻像块烙铁,烫得他手心发疼。
"陛下,宫门已破,咱们从密道走吧!" 贴身太监哭喊着拉他的衣袖,密道入口就在龙椅后方,是安禄山当年为以防万一修建的。
安庆绪猛地甩开他的手,眼神浑浊而疯狂:"走?往哪走?天下之大,已无我容身之处!" 他环顾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突然放声大笑,"易林想活捉我?做梦!我安庆绪就算死,也要拉着这座皇宫陪葬!"
他拔出腰间的弯刀,砍断悬挂在梁柱上的绸缎,绸缎立刻缠上他的手腕。"来人!" 他嘶吼着,"把火油都泼上来!本王要让这里变成火海!"
殿外的死士们听到命令,纷纷将陶罐中的火油泼向宫殿各处。很快,太极殿就弥漫在刺鼻的油味中。秦锋带着士兵冲到殿门时,正看到安庆绪将火把伸向绸缎 —— 那绸缎早已浸透火油。
"拦住他!" 秦锋嘶吼着扑过去,却被火墙挡住去路。烈焰顺着绸缎迅速蔓延,瞬间吞噬了梁柱和帷幔,安庆绪的身影在火光中扭曲,他张开双臂,仿佛在拥抱这场毁灭,笑声凄厉得如同夜枭。
"快撤!" 秦锋拉住想要冲进去的士兵,眼睁睁看着太极殿在烈火中坍塌。砖石坠落的巨响中,似乎还能听到安庆绪疯狂的呼喊,最终被噼啪的燃烧声淹没。
当火势渐渐平息,士兵们在废墟中搜寻时,只找到一块烧焦的玉玺和几截无法辨认的骸骨。秦锋捧着那块还带着温度的玉玺,突然感到一阵恍惚 —— 这场持续数年的叛乱,竟以这样惨烈的方式落幕。
洛阳宫城的硝烟尚未散尽,易林已在残破的尚书省衙门召开军事会议。案上摊着此次战役的复盘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太行军使用火器的关键节点:西门爆破、宫墙压制、巷战清剿...... 每一处都标注着伤亡数字和战术效果。
"诸位请看," 易林指着图上的 "喷火器压制火油攻击" 字样,"在宫城攻坚战中,我们的喷火器有效克制了敌军的燃烧弹,伤亡率比预期降低了三成。这说明,火器与传统战术的结合,是未来作战的方向。"
秦锋点头附和:"末将深有体会。在巷战中,我们先用火枪压制高处敌军,再派突击队近距离清剿,效率比单纯的肉搏战提高了一倍。" 他想起那些被喷火器逼出掩体的燕军,"特别是喷火器,对付防御工事效果显着。"
骆奉先却提出担忧:"火器虽好,但太依赖后勤。这次战役中,有三次因为火药供应不上,不得不暂停进攻。而且,火枪的装填速度还是太慢,近战中不如弯刀管用。"
"骆将军说得对。" 易林并不否认,"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改进火器,同时优化战术。" 他拿出几张图纸,上面画着改良后的燧发枪和小型炸药包,"我已让工匠研制更快的装填装置,同时训练专门的火器协同部队 —— 火枪兵负责远程压制,刀盾兵保护侧翼,爆破手专门处理坚固据点。"
会议持续到深夜,将领们各抒己见,最终形成了一套新的战术规范,详细规定了火器在攻城、巷战、野战等不同场景的使用方法,以及与传统兵种的配合模式。当众人散去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秦锋回头望了眼仍在伏案疾书的易林,突然明白 ——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在于收复洛阳,更在于开启了一个新的战争时代。
……
洛阳城的街道在战后第三日开始出现人烟。幸存的百姓们怯生生地走出躲藏的地窖和废墟,看着巡逻的唐军士兵,眼神里充满了警惕和不安。西大街的老王头抱着孙女,看着被炮火炸毁的店铺,浑浊的眼睛里流下泪来 —— 那是他经营了一辈子的杂货铺。
"老人家,来碗热粥吧。" 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老王头回头,看见一个身着银袍的年轻官员,正指挥士兵分发粮食。旁边的告示牌上贴着布告,上面写着 "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八个大字,落款是 "镇国大将军易林"。
"您是...... 易大人?" 老王头颤抖着问道。他听说过这位将军的名字,正是他率军收复了洛阳。
易林笑着点头,亲手将一碗热粥递给小女孩:"别怕,战争结束了。官府会给大家提供种子和粮食,咱们一起把洛阳重新建起来。" 他指着不远处的登记点,"去那里登记户籍,每户能领到三个月的口粮,还有重建房屋的木料。"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城。起初还有人怀疑,但当第一批粮食和布料真的发到手中时,越来越多的百姓走出家门。易林又下令打开粮仓和布库,组织士兵帮助百姓清理废墟、医治伤员。有个瞎眼的老婆婆摸不到登记点,秦锋亲自背着她过去,还让军医给她检查眼睛。
五天后,洛阳城的炊烟渐渐多了起来。西大街的老王头在士兵的帮助下,搭起了临时的棚屋,重新做起了买卖。当易林再次路过时,他非要塞给易林两个刚出炉的馒头:"大人,尝尝吧,这是新磨的面粉。"
易林接过馒头,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他知道,收复一座城容易,收复人心却难。但此刻,他在老王头的笑容里,看到了希望。
……
洛阳的官署门前挤满了百姓,他们争相看着墙上张贴的新布告 —— 那是易林颁布的《洛阳均田令》。布告上写着:凡无主之地,皆由官府收回,按人口重新分配;原属世家但战乱中被遗弃的土地,三年无人认领者,同样纳入分配范围;百姓领到土地后,前三年免征赋税,三年后按收成的十分之一缴纳。
"大人,这是真的吗?" 一个佃农模样的汉子不敢相信地问身旁的官吏,"我们真能分到自己的地?"
官吏笑着点头:"当然是真的。易大人说了,耕者有其田,这才是天下太平的根基。" 他指着不远处的登记处,"快去登记吧,带上户籍文书,按人口领田契。"
人群中爆发出欢呼。这些年来,洛阳的土地大多被安禄山的亲信和本地世家占据,普通百姓只能租种他们的土地,缴纳沉重的地租。如今听说能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许多人激动得流下眼泪。
但也有人忧心忡忡。城南的张大户找到易林,小心翼翼地问:"大人,我家原有百亩良田,战乱中被燕军强占,现在能要回来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易林请他坐下,耐心解释:"只要您能拿出地契证明,官府会优先归还。但如果超过百亩,多余的部分就要纳入分配了。" 他看着张大户,"大人想想,百姓有了田,才能安心生产,您的商铺也才能有生意做,不是吗?"
张大户沉默片刻,点头道:"大人说得是,是小人糊涂了。"
均田令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有世家暗中阻挠,也有百姓担心政策会变。易林便让士兵带着地契模板,挨家挨户宣传,还在每个坊市设立咨询点,由他亲自解答疑问。当第一批百姓领到盖着官府大印的田契时,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
……
洛阳的秩序在均田令推行后迅速恢复。市场重新开放,虽然商品还不多,但粮价已从战后的天价回落;工坊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工匠们开始修复被损坏的农具和器械;孩子们也回到了临时搭建的学堂,跟着老先生念书。
易林每天都要巡视全城,查看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在北邙山的流民安置点,他看到士兵们正在搭建简易房屋,每个屋子都有编号和住户名单;在洛水岸边,渔民们重新撑起渔船,岸边的鱼市渐渐热闹起来;在太学的废墟旁,一群老儒正围着易林,请求重建学堂,易林当场答应拨款支持。
"大人,城西的回纥商人想重开商铺,您看......" 负责市场管理的官吏前来请示。
易林毫不犹豫:"准!只要依法纳税,不管是回纥人、吐蕃人,还是咱们唐人,一视同仁。" 他想起骨力裴罗的承诺,"告诉他们,洛阳欢迎所有真心做生意的人。"
对于城中的世家和旧官僚,易林则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凡是主动交出多余土地、配合官府工作的,保留其身份和部分财产;对于暗中破坏均田令、勾结残余叛军的,则坚决严惩。有个姓王的员外郎偷偷转移土地,被查实后,不仅土地被没收,还被流放岭南,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一个月后,当李玙的使者来到洛阳时,看到的是一座逐渐恢复生机的城市。使者在奏折中写道:"洛阳虽经战火,然百姓安居,商贾渐集,市井有序,皆易林之功也。"
……
洛阳的秋意渐浓,宫城的废墟上已长出青草。易林站在太极殿的遗址旁,望着夕阳下的城市,心中感慨万千。琉璃走到他身边,递上一件披风:"天凉了,小心着凉。"
"你看," 易林指着远处的田野,"那里已经有人开始耕种了。" 夕阳的余晖洒在田垄上,像给土地镀上了一层金箔。
琉璃点点头:"均田令推行得很顺利,户部统计,已有三万多户领到了土地。明年开春,这里一定会丰收。" 她顿了顿,轻声道,"陛下的旨意到了,让你班师回朝,洛阳交给骆奉先镇守。"
易林并不意外。洛阳的局面已经稳定,他确实该回去了 ——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等着他做。"长孙霖的案子,我已经整理好所有证据,回长安后就上奏陛下。" 他的声音带着坚定,"她的冤屈,不能再等了。"
琉璃握住他的手,眼中闪着光:"会的,一定会平反的。"
离开洛阳的那天,百姓们自发地站在街道两旁,捧着新收获的粮食和布料,要送给唐军。易林婉言谢绝,只是对大家说:"好好耕种,好好生活,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感谢。"
太行军的士兵们列队出城,步伐整齐而坚定。秦锋回头望了眼这座浴火重生的城市,突然对易林道:"大人,将来如果还有仗要打,末将还跟着您!"
易林笑了,望着远方的长安方向:"会有新的挑战等着我们,但不是战争。" 他知道,收复洛阳只是一个开始,重建大唐、澄清吏治、为冤者昭雪......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队伍渐渐远去,洛阳城的轮廓在烟尘中越来越小。但易林知道,这座城市已经活了过来,就像大唐的希望,在废墟之上,重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