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双签制”下的安全保障(1/1)
“感冒鉴别”考核的惨烈结果,像一盆冰水,浇醒了所有沉浸在理论学习和观察快感中的学员。
二楼教室里的气氛不再有之前的轻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近乎凝重的专注。
每个人都意识到,临床这道门槛,远比想象中更高,也更危险。
张景没有给他们太多时间沉浸在挫败感中。第二天一早,他站在白板前,第一件事就是在正中央写下了两个遒劲的大字——安全。
“我知道,你们很多人都渴望能尽快独立处方,亲手治好病人,证明自己。”
张景的目光扫过台下,语气是前所未有的严肃,
“这种心情我理解。但你们要记住,我们手里握着的,是药,也是可能伤人的武器。开的每一张方子,都关系着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在你们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之前,任何一点疏忽和误判,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不是演习。所以,我们必须给这个过程,加上最牢固的‘保险’。”
他转身,在白板上“安全”二字下面,划出重重的一条线,写上“双签制”。
“从今天开始,你们将进入‘协同诊疗’阶段。”张景宣布,
“这意味着,你们可以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尝试独立接诊一些相对简单的病例。但是——”
他的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人:“你们开出的每一张处方,都必须经过带教老师审核、签字,方能生效。
带教老师拥有‘一票否决权’。这是铁律,没有任何例外!任何人不得擅自发出未经签字的处方,一经发现,立即开除!”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员们都能感受到这条规定的分量和背后沉甸甸的责任。
“双签制,不是不信任你们,而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你们负责。”
黄彪在一旁补充道,表情同样严肃,“它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为你们经验不足导致的误诊误治。
老师们的签字,就是为你们的判断做最后的背书,也是在帮你们兜底。”
杨主任也点头道:“这是临床上培养新人最稳妥的方式。不要觉得被束缚,要把每一次老师的审核,都当成一次最宝贵的学习机会。”
规矩立下,实战继续。学员们轮流进入诊室,在张景或黄彪的近距离监督下,开始尝试独立接诊。
过程依旧磕磕绊绊,问诊遗漏、脉诊不准、辨证犹豫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因为有老师在旁,随时可以提问,随时可以被纠正,心里的底气足了不少。
而“双签制”的审核环节,则成了新的教学重地。
往往是一个学员忐忑地开出人生第一张“正式”处方,紧张地递给旁边的老师。
老师会仔细审视,从药证是否对应,到剂量是否合理,再到配伍是否得当,甚至药材的炮制注意事项,都会一一询问、点评。
“这个患者明显脾虚,你方子里理气的药是不是多了点?恐耗气。”
“桂枝用9克?依据是什么?这个患者体质偏弱,6克或许更稳妥。”
“浮小麦和麻黄根都能止汗,但机理不同,为什么选这个而不是那个?”
每一次审核,都是一次微型考试和深度教学。学员们往往是在这个环节,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思考中的盲点和不足。
然而,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一个看似简单的病例上。
学员李璐(那位性格稍怯的应届毕业生)接诊了一位主诉“咳嗽、咽痛、痰黄粘稠三天”的年轻女性患者。
患者发热(T37.8),口干喜饮,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李璐综合判断:痰热壅肺。她想起之前学过的清热化痰方剂,斟酌再三,开出了麻杏石甘汤加减,其中生石膏用了30克。
她将处方递给正在一旁监督的张景审核。
张景接过处方,目光快速扫过,眉头微微蹙起。
他再次抬头仔细看了看患者的面色和神态,突然问道:“你除了咳嗽咽痛,有没有觉得特别怕冷?或者一阵冷一阵热?或者骨头缝里有点酸痛?”
患者被问得一愣,仔细想了想,犹豫道:“好像…是有点怕风,身上也觉得有点酸酸的,没太在意…”
张景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他立刻对李璐说:“你再仔细诊一下她的脉,重点体会尺脉部位!”
李璐不明所以,重新搭上患者的腕部,仔细体会。在张景的引导下,她终于感觉到,在那看似滑数有力的脉象之下,尺脉部位似乎隐隐有一种“无力、重按不足”的感觉!
“这…”李璐的脸色一下子变了。
“舌虽红苔虽黄,但苔色不老,脉虽滑数,但根不实。”
张景的声音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患者起病三天,表证未必尽解。
你只看到了痰热的一面,却忽略了可能还存在表邪未尽,甚至有点阳气不足,不能一味寒凉清泻!
尤其是这生石膏30克,若是用于纯里实热证或许可以,但此人脉象已有提示,如此用量,恐冰伏邪气,损伤中阳,导致咳嗽迁延不愈!”
他拿起笔,毫不迟疑地在李璐的处方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叉。
“处方作废。这个病人我来接诊。”
张景亲自重新问诊、切脉,最终判断为表寒未净,入里化热,但整体正气已略显不足。
他重新处方,以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但大大减少了生石膏的用量(仅用15克),并加入了扶正透邪的生姜、大枣。
患者取药离开后,李璐还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她后怕不已,如果不是张景及时发现问题,她那剂猛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张景没有过多责备她,而是就这个病例,现场给所有学员再次深入讲解了表里寒热的复杂鉴别、脉象“有根无根”的重要性,以及用药如用兵,贵在精准权衡的道理。
“今天这个案例,就是‘双签制’必要性的最好证明!”张景的声音在安静的诊室里回荡,
“你们现在还缺乏这种在复杂情况下捕捉关键信息、预见药物后果的能力。老师的签字,就是最后一道防火墙。这不是限制,是保护。”
所有学员都心有余悸地点头,对“双签制”再也没有丝毫抵触,反而生出一种深深的依赖和感激。
龙云在一旁看着,心中波澜起伏。他比李璐更有经验,但也深知,即使是他,也可能忽略那种细微的、决定性的脉象差异。
张景这种精准的判断力和对药性的深刻把握,让他越发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差距。
傍晚总结时,张景再次强调:“不要因为一次失误就畏首畏尾,但更不能忘记今天的教训。
‘双签制’会一直伴随你们,直到我和黄老师认为你们真正具备了独立处方的能力为止。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慢,但我们必须对得起患者的每一份信任。”
学员们离开明德堂时,脚步比以往更加沉稳。他们不仅学到了更深的知识,更在心中刻下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安全与责任。
这条红线,和《大医精诚》的训诫一起,构成了他们未来行医生涯中最坚实的底座。
而“双签制”这把保护伞,也将继续在接下来充满挑战的实战中,为他们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