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火烧到谢瞻头上(2/1)
皇帝想了想,其实很多事都是这样的简单的,无论是谁,只要把事情做好就行。
这个四儿子,最近倒确实省心了不少。
“听到了吗?”皇帝问。
“听到梁王怎么说的没有?无论是谁修建行宫,反正都是我大齐能臣,你们争来抢去做甚?”
他这话是看着萧慕说的,萧慕气得咬紧了牙齿,众臣也垂着头,无人敢应声,私下都在思索梁王这是真的放弃了还是所谓的以退为进。
“行宫毕竟是为太后所建,待我回禀太后再议。”
早朝散了,皇帝立刻去太后宫里要商议人选,这次没了梁王掺和一脚,他打算就在陈王推选的两人里选一个,可谁知太后一听,直接否决了,连理由都没说一个,皇帝只能又灰溜溜回太极殿重新琢磨。
萧遇又来到刘宅,这次脸上带着笑,将朝堂上的事向刘锜讲了一遍,心中感慨这位刘先生对人心算计之深,甚至连皇帝的反应都猜的大差不差,这样的人幸好是为他所用,否则,太危险了。
“先生认为,接下来如何做?”
“殿下,你已经把你的态度告诉了陛下,接下来就是等。”
萧遇皱了皱眉,“今日父皇虽然赞赏了我,可我怕最后还是这差事还是落到了二哥的人手里,我岂不是再无转圜。”
“不会。现在难得是推一个让众人都满意的人去主理此事!”
“先生说的是谁?”
刘锜摇摇头,“我刚回京不久,并不清楚朝堂中何人适合,但陛下只要知道这人绝对不能明面上是你的人。”
萧遇陷入沉思,这些年他的人大都站队明显,有的官位又过于微末,这样一个人实在难寻。
“殿下不用着急人选,只要这人不是陈王的人,殿下都可以拉拢过来。”
“先生你的意思是?找一个中立的?”
刘锜笑道,“殿下,身在朝野哪有中立之人,这人若得了这个差事,自然会感念殿下你的宽和,否则他哪有机会,这心还能中立吗?”
萧遇一想,可不正是如此。
“况且这人只要不是陈王的人,陈王自然会怀疑是殿下你的,甚至还可能打压他,好给殿下添麻烦,倘若此时殿下出手帮助,这人自然就彻底是殿下你的了。”
“人心不是秤砣,只要有所偏,对殿下而已就足够了。”
萧遇深以为然。
待人走后,刘锜按了按脑袋,烦闷不已。
想他江湖混迹十余年,更多武力取胜,现今屈居京城,全然靠脑子,一时间真不习惯,可眼下正是谢宁所说的关键时刻,他全然松懈不得,偏偏此刻那小妮子又混进皇宫去了,这么大一盘棋居然全然放心他来布局推进,也不怕前功尽弃,输得裤衩都不剩?
他心里正埋怨,庞五便拿着信进来,说是庞四递来的,应该是宫里传出来的。
“咦,莫不是宫里打通好了,都能传信了?”
刘锜展信一览,再次觉得头疼起来,瞧瞧她提的什么要求,无论是皇帝的亲卫还是大理寺的人都是极难控制的,她倒好,什么要求都敢提。
不过有一点她倒是说对了,往长远些看,他们是得尽快安排人,皇帝已经老了,那一天迟早会到来。
第二日的朝会,旧事重提。
只是这回,陈王和梁王都不应声。
“父皇,儿臣上回已经举荐了两人,父皇若不满意,儿臣实在没了人选。”
“梁王你呢?”
“我大齐人才济济,不若听听其他朝臣们的意见,或可解父皇之忧。”
皇帝点点头,让大臣们发表意见,陆陆续续有人提了些,可皇帝琢磨着这些不还是被太后否掉的那些人吗?
就在此时,太常寺卿魏延出列举荐了一个没听过的名字,工部右侍郎谢瞻。
皇帝想了想这名字,格外熟悉,但又陌生,早朝议过无数次,这倒是谢瞻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
可还没轮到他问,陈王的人已经忍不住了,一个接一个站出来反驳。
“谢侍郎未修建过,毫无经验。”
“谢侍郎刚回京,全然不知太后喜好。”
“修建行宫是大事,该交给……”
皇帝听着一波波反驳,满朝除了魏延居然无一人赞成,他眯了眯眼,点了谢瞻回话。
“谢爱卿,上前来回话。”
谢瞻真是一脑门汗水,他全然不知这火怎么引到自己身上来了,实话说,他已经看了好些日子的戏了,秉承着少说少做少错,加之谢高已经同他商议过,不参与此事,所以这些日子以来,他是半句话没说过,当个彻头彻尾的边缘人,谁知今日他成了主角。
“回禀陛下,臣确实从无修建行宫的经验,无法担此重任。”
谢瞻这回话看来是对这差事毫无半点想法,皇帝听了却难得高兴,甚至起了捉弄心思。
“噢?谢爱卿身为工部侍郎,应当熟悉行宫修建才是。”
谢瞻只得羞愧的解释,“陛下说得对,是臣懒怠,还没来得及学习。”
这话一出,朝堂传来嬉笑声。
太常寺卿魏延接着奏道:“陛下,太后行宫修建一事,已经争论多日,可见太后娘娘重视。臣推举谢侍郎,是听闻谢侍郎在儋州兢兢业业受人爱戴,是一个务实之人。至于修建行宫方面,大可从太常寺拨几个擅长的工匠前去协助,说到底,又不需谢侍郎亲自去伐木上梁,又有何难?”
皇帝听罢,倒收起了玩笑心思,看了看底下吓得发抖的谢瞻,心想魏延说的其实很在理,这主责人只需要安排好下面的人便行了,难不成自己去修?
至于谢瞻,他倒真有几分喜欢,在儋州的政绩漂亮,回京后他反倒疏忽了,可今日之事,倒看出确实是个务实不钻营的人。
他还没说话,萧遇已经出列了。
“父皇,儿臣虽与谢侍郎不熟悉,但方才听魏大人所言,也觉得有理。太后行宫至关重要,需要的是认真务实的人去负责督建,儿臣也认为谢侍郎堪当此任。”
皇帝笑问:“你这次也赞成谢爱卿去?”
“儿子想的是,谢侍郎在儋州能民谋福,回京后,自然也会为父皇分忧,只要能是让父皇和太后高兴的事情,儿子自然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