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猝死还是被害?(1/1)
S厅小会议室的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金凯、汪胜利、冯根生,以及刚从京城赶回、面色沉郁的武贤军依次落座。
林思武申请避嫌,未被批准,他坐在下首,面前摊开着顾小英连夜整理出来的简报摘要。
苏婉那条断掉的线索、老鹞子张志刚的沉默、赵永明的部分供词、王宏达用命换来的 U 盘内容、陈志豪的证词……碎片很多,却似乎总隔着一堵看不见的高墙,难以拼凑出直达核心的图景。
“也就是说,苏婉临死前,指向了一个姓氏发音类似‘Wu’的保护伞。范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尤其在武贤军脸上略有停顿,随即自然移开,“S里符合这个条件,且有足够能量插手此类事务,并能接触到赵永明这一级干部的人,屈指可数。”
武贤军面无表情,只是端起茶杯,轻轻吹开浮沫,呷了一口。动作缓慢而稳定,但林思武捕捉到他有一丝不自然。
“赵永明那边,纪委的同志还在深挖。”
金凯接口道,声音沙哑,“他承认了收受秦海涛巨额贿赂,为其在多个重点项目审批上开绿灯,也承认了知晓秦海涛的部分不法行为,但对于这位更上层的‘保护伞’,他咬死说只是隐约感觉到秦海涛‘上面有人’,具体是谁,秦海涛从未明示,他也不敢多问。看起来,像是真不知情,又或者……畏惧更深。”
“老鹞子张志刚呢?”冯根生问道,眉头紧锁。这个潜伏在内部的钉子,让这位老公安脸上无光。
“嘴很硬。”
林思武沉声回答,“用了所有合规的手段,他只承认被龙江误导,间接协助了王宏达逃脱,对苏婉、对秦海涛、对所谓的‘老鹰’计划,一概否认。我们缺少直接证据指向他更深层的罪行。”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他的律师已经到了,来自S里一家背景很深的律师事务所。”
会议室内再次陷入沉默。
对方的反击不仅狠辣,而且极其专业,总能快一步切断线索,并将自身隐藏在合规合法的屏障之后。
“秦海涛境外势力的活动轨迹呢?”武贤军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
“国际刑警组织已经发出了红色通缉令,但他在东南亚根基很深,几个可能藏匿的国家都与我们司法合作有限。”
汪胜利叹了口气,“那边反馈回来的信息很模糊,像是有人提前清扫过痕迹。而且,我们怀疑,他可能已经不再使用秦海涛这个身份了。”
线索似乎又一次陷入了僵局。那堵无形的高墙再次矗立在众人面前。
就在这时,武贤军的秘书墨云轻轻推门进来,俯身在武贤军耳边低语了几句,递过一份加密文件。
武贤军迅速浏览了一遍,眼神骤然锐利起来。他抬起头,看向众人:“刚刚接到通报。我们的一位重点监控对象,S发改委的另一位副主任,吴洪建同志,一小时前在办公室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
“吴洪建?”金凯愣了一下,“他和赵永明是平级,而且……他也姓吴?”
“初步勘查,现场无打斗痕迹,发现及时,但没救回来。尸检报告需要时间。”武贤军的声音冷了下来,“巧合的是,上周的常委会上,他刚对我在新能源项目上的提案提出了比较激烈的反对意见。”
会议室的温度仿佛瞬间降到了冰点。
所有的迷雾,似乎都在隐隐约约地朝着某个方向汇聚。
一个姓氏,一次突如其来的“意外死亡”,一场高层博弈中的异议……这些碎片拼凑出的可能性,让在场每一位深知权力场运行规则的人都不寒而栗。
如果保护伞真的在这个级别,甚至更高……那么他们面对的,将是一场何等艰难和危险的斗争?
林思武感到后背升起一股寒意,但他看向父亲武贤军。
武贤军的脸上依旧看不出喜怒,只有那双深邃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近乎冰冷的、绝不退缩的决绝光芒。
“成立吴洪建意外死亡事件联合调查组。”
武贤军的声音打破了沉寂,“我亲自担任组长。金凯,你负责具体协调,思武,你把秦海涛案的线索和这边并案处理。记住,一切行动,必须在法律和纪律的框架内进行,但要快,要准!”
吴洪建的猝死,像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暗流汹涌的S直机关深潭,激起的不是浪花,而是无声却足以让人窒息的漩涡。
联合调查组的成立由武贤军亲自挂帅,规格极高,但行事却异常低调,甚至有些刻意地保持静默。
对外宣称是出于对逝世同志的尊重,以及避免不必要的猜测,一切调查都在最小范围内进行。
然而,体制内嗅觉灵敏的人们,早已从这不同寻常的静谧中,嗅到了风暴来临前特有的、压抑的气息。
调查组办公室设在S委招待所一栋独立小楼内,保密级别极高。
林思武几乎常驻于此,与从S纪委、公安厅、检察院抽调的少数精干力量一同工作,不过,现在案件不由他来主导调查。
金凯则坐镇S厅,负责内外协调与信息过滤,避免打草惊蛇。
初步的尸检报告排除了明显的外力致死迹象,结论倾向于“心源性猝死”。吴洪建原本就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史,办公桌抽屉里也常备着硝酸甘油。一切看起来合情合理。
但疑点就像茶杯底沉淀的细微茶渣,不仔细品味难以察觉,一旦发现便无法忽视。
“吴洪建去世前一天,他的私人医生刚给他做过常规检查,病历记录显示当时情况稳定,并无异常。”
一位从S保健局抽调来的专家指着报告上的数据,汇报道:
“而且,吴洪建的药瓶里的硝酸甘油片,最后一片的碎裂方式和药效成分残留……有些微的不对劲。更像是被人提前浸泡替换过某种加速心血管痉挛的药物,但剂量控制得极精妙,几乎难以检测,只会被当作心脏病突发。”
“办公室的监控呢?”林思武问。
技术侦查处的骨干摇了摇头:“他办公室内部的监控探头在他去世前两小时左右,因‘线路老化故障’短暂失灵了十七分钟。后勤部门的报修记录看起来没问题,但时间点太巧了。”
“是谁去维修的?”
“两名外聘的维修工,登记信息是假的。物业经理回忆说那天人手不足,临时从外面叫的人,但现在完全找不到那家所谓的‘维修公司’。”
线索再次指向了专业、精准的幕后黑手。对方总能快一步,巧妙地利用各种“意外”和“合理”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