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创汇一个亿!(1/1)

翻译对那位厂长摇头,“谢厂长一直在介绍打印机的性能,全程没有提及过诸位厂长跟其他厂子。”

一个翻译开口,就有另外的翻译跟上。

闻言,那位提出异议的厂长,有些挂不住脸。

他刚刚的言论,完全是自己发散思维说出来的,其实跟碰瓷谢长宁没什么区别。

大家看看他,没有再跟着附和。

谢长宁想想,就跟对方真诚地开口:“我们两个的生意完全不搭边,我没有必要去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谢长宁的话是由衷的,但是,落在有些人耳中,就有些刺耳了。

对方深深地看了眼谢长宁,而后咬牙切齿地开口:“你最好真的是!”

谢长宁皱眉。

在来到这里之前,她对每个人都是报以善意的,怎么有些人,天生就喜欢消极负面呢?

“长宁妹子,不用搭理他,他就是吃不着葡萄酸着呢!”

显然,王利生对这个人是有些了解的。

所以在矛盾出现之后,他率先插话,让谢长宁不要搭理他。

谢长宁摇摇头,没有再继续说。

现在不过是展会的第一天,还没进行一半,急的是什么?

插曲过去后,谢长宁没再继续关注那边,而是静静地等待着那些外国佬回来。

由于谢长宁就在展会门口,所有老外一进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所以都会到她的展台前转悠一圈,才会往里面走。

逐渐的,大家也都习惯了。

要是他们遇到技术先进的机器,也会跟对方一样,迫不及待地去看看,然后再去看其他展台上的机器。

每次广交会,各个厂子都是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全部用上。

目的就是想让多创外汇。

“哦,亲爱的朋友,你这个价格不够优厚。”

远远地,谢长宁还能听到老外在跟各个厂子的厂长砍价,230美金砍到150,可以说,堪比打骨折的地步。

谢长宁看看展台上的机器,微微皱眉。

成本就要二百美金,一百五美金卖掉,国家得倒贴多少钱!

每每听到有人被砍价,并接受砍价的时候,谢长宁都觉得心中有一股无名火。

憋屈,太憋屈了!

就为那一点外汇,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本钱,以最低的价格出售自己的机器!

谢长宁的心理上是无法接受的。

可能也是因为跟她身处的时代不同。

在她的时代,年轻人们已经有民族自信心,每天都在为老祖宗的审美骄傲,为自己国家的科技发达而欢喜。

现在的时代——

谢长宁是有心帮衬一把的,但是,厂子太多,她能帮一个,帮不了全部。

毕竟,一千个人里面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整天,谢长宁的展台前都不断人,但是没有一个人来跟她订购机器。

就连王利生,都以赚钱的高价开张,谢长宁却没有,他在旁边就有些着急,“长宁妹子,真的……不用降价吗?”

两万五美金,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啊!

谢长宁坚定地摇头,“不,就这个价格,他们会来的。”谢长宁很自信。

谢长宁有自信,王利生就没有再继续说什么。

后面的接连两天,王利生的螺丝都都得很不错,只有谢长宁的展台上,看似热闹,实际上还没有开张。

大家都替谢长宁捏一把汗。

在这么好的位置,要是一单不开,这女娃娃可怎么跟领导交代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在担心。

就连研发小组的人都开始没有底气起来,“厂长,我们真的能卖出去吗?”他们畅想的是,只要他们过来,就会有特别多的人来找他们下单。

可是,事情跟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在研发小组担心的时候,谢长宁拿起一旁放着的保温杯,喝一口白开水,“放心吧,马上就来了。”

价格高,得走流程不是?

哪有那么快就有结果?

就在大家心不在焉的点头时,门口传来骚动,不少眼熟的外国佬在这一刻直奔谢长宁的展台,“你好,女士,我们公司愿意以美金的价格购入台打印机。”

谢长宁摇头,“不好意思,这个价格,我出售不了。”

谢长宁如此坚定,镇定的模样,让白人女子一时摸不准谢长宁的脾气,然后,她咬咬牙,“美金!”

“美元,我愿意为美丽的女士买单。”

“……”

白人女子被越梨的话噎住。

谁家好人给女士买单只需要一美元?

她是在开什么玩笑!?

“这位女士,我们是真心请求合作的,你……”只是,不等她说完,白人男子就急忙来谢长宁跟前,将自己的名片交给谢长宁。

“哦,美丽的女士,我公司愿意以美元购入2000台AN-1号打印机,只要您点头,今晚款项就会打过来。”

他在等电话的时间,也没闲着。

打听了谢长宁厂子的规模,听说规模不大,制造起来估计也不快。

于是,他想也不想就定下两千台。

“可以,我想……我们需要找个地方详谈。”谢长宁微微一笑,对一早就守在门口,专门等候谢长宁召唤的工作人员开口,“你好,麻烦帮我找个办公室,我有几个单子要谈。”

“好的,请您随我来。”

谢长宁颔首,而后对要跟她合作的外国佬开口:“请诸位移步,跟我到办公室内详谈。”

说着,谢长宁就带着一个女孩子,领着一众外国佬去到办公室谈判。

期间不乏有担心谢长宁产量跟不上的厂子,想要插队,要机器。

白人女子见此,忙开口:“美金,我要一千台。”

谢长宁让大家不要急,一个一个来,她一个一个接待。

跟随谢长宁来办公室的,不止有律师,还有于春和和谢长轶,两人对打印机的出口很重视,全程亲自跟进。

谢长宁要写字的时候,两人更是安排其他人写,让谢长宁专心谈判。

最后,谢长宁考虑自己厂子的产量问题,将机器定在了5000台,剩余的公司没有拿到合作,都给谢长宁留了名片。

让谢长宁记住他们,先给他们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