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富人之藓(1/1)
“咱让老四去找他要赚钱的法子,他抠抠搜搜,又是问问题,又是考验的。最后一共给了三个,咱大孙拿到的是养猪的赚钱法子。老四有点小聪明在身上,拿到琉璃和香水这两个法子,而如今经过验证,琉璃和香水两个法子都是可行的。”
琉璃自然不用多说,过去一直都是皇家御用之物,只要朱元璋愿意开这个口子流入市场,银子要多少有多少。
剩下的香水能够得到马皇后的认可,试问全天下的女人对香水还有什么好挑剔的吗?
“陈先生当真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两个法子,如今光看模样就知道绝对是能赚钱的!”
马皇后得到确切的回答后,满脸的震惊,忍不住感慨着说道。
“话是这么说,可陈平这厮性子古怪,对咱又意见颇大,若非如此,咱早就想把他放出来了!”
朱元璋想到过去陈平对自己指名道姓的辱骂,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陛下,您自己就不觉得奇怪吗?”
马皇后白了朱元璋一眼。
“有什么奇怪?”
“陛下你说,经历这么多事情后,是不是早就证明陈先生当初所说都是对的?既然都是对的,又何必将他下狱呢?以他的学识对大明有利无害啊!”
马皇后无奈地说道。
“妹子,你不懂!”
听到马皇后的抱怨,朱元璋心里多少有些不太舒服。
试问天天被陈平指名道姓的辱骂谁会高兴?
更别说他还是一国之君,这要是放陈平出来,鬼知道以陈平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要是对方上早朝的时候,直接指着自己鼻子骂,那自己身为皇帝的脸面还要不要了?
关键陈平还杀又杀不得,更不能用刑,否则那能让对方继续指点朱棣和朱雄英?
更何况,陈平自己说过,就算是死也绝不给自己当官。
真把他放出来,他指不定往哪一藏,到时候谁来给咱的大明提宝贵意见?
所以无论如何,朱元璋都是不可能将陈平放出来的。
只是这些话,朱元璋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和马皇后讲明白。
总不能说自己身为堂堂一国之君,结果还奈何不了一个小小的陈平吧?
正当朱元璋想着要怎么解释这件事又不失面的时候,朱标拿着信封火急火燎地赶了过来。
“儿臣拜见父皇、母后!驿站传信,北元使团已经动身在前往大明京城来的路上,说是要代表北元可汗脱古思帖木儿请求和谈!”
朱标说罢,将手中的信件交给朱元璋查看。
朱元璋一看信件内容,顿时瞳孔一缩。
他和朱标、马皇后对视一眼,心中顿时五味杂陈。
朱标不知道马皇后和朱元璋刚刚的谈话,开口提醒道:
“启禀父皇,此前陈先生就预言了北元将会请求和谈一事,不知道我们该如何应对?”
“咱当然记得,还用得着你提醒吗?”
朱元璋冷哼一声,不满地说道。
朱标只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什么父皇突然发脾气。
“陛下,您这是何必动怒呢?”
马皇后察觉出朱元璋心中所想,劝慰道。
朱元璋盯着信件看了一会儿,这才叹了口气说道:
“咱会考虑,找个机会放陈平出来的。”
之前朱元璋还想要嘴硬,可现在北元使团的到来,再一次验证陈平预测准确无误,这无疑也说明陈平的本事之强。
也正因为陈平预言对了北元可汗帖木儿登基,因为没有皇室血脉,导致政权不稳,这才让大明转移决策,没有在北元身上浪费过多的精力。
若是大明果真得到陈平的全力辅佐,而不是整日关在诏狱,岂不是作用更大?
比如说往后陈平又有类似的预言,他们就能及时得到。
想要什么办法解决大明遇到的问题,也能直接请教对方。
而不是被动的等到陈平给朱雄英和朱棣讲课的时候,再去想方设法地试探和请教。
效率低下不说,以后史书上若是有记载,他们老朱家脸上也无光啊。
朱标闻言诧异地抬起了头,看了看朱元璋又看了眼马皇后,心中顿时恍然。
原来之前父皇和母后在讨论有关陈先生的事情啊!难怪自己提到陈先生的预言,父皇会显得有些不太高兴。
可现在听父皇的话,明显是有意要放出陈先生!
想到这里,朱标喜形于色。
对于陈平,朱标从刚开始的不信任、怀疑,到现在已经彻彻底底地拜服,对其是敬佩有加。
若非是自己的身份和对方尴尬的处境,说不得朱标早就亲自去拜见对方,请教种种有关于大明的问题了,而不是躲在墙对面偷听。
况且往大了说,若是陈先生能被放出,重获自由,定然要比被关在诏狱时更能施展拳脚,在大明相关的种种事情,也能更快地反应和处理,效率绝对会提升许多!
‘只是……若是陈先生的性子能收敛就好了,若非如此,或许父皇早就将陈平放出来了吧?’
朱标想到陈平的性格和言行,又不由摇头苦笑。
“太子,既然北元使团即将到访,咱命令你即刻去做好准备,不可失了大明国体!”
朱元璋不知道朱标心里面在想什么,当即下令让朱标去准备迎接北元使团一事。
使团前来求和,那必定是有条件,不会那么简简单单和谈。
若是在其中大明表现得不堪,或者让对方轻视,只怕和谈一事会出现变故。
故而大明要做的,就是在迎接北元使团的时候,好好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底蕴,不能让这群草原蛮子因为大明软弱可欺。
否则如今的北元得知消息后,就算因为政权不稳选择按兵不动,以后若是有机会,只怕会了立刻撕毁和大明和谈的契约!
随着北元时团即将来访大明的消息传了出来,京城的权贵们纷纷猜测起来。
而以朱标为首的百官也是紧锣密鼓地筹备此事,务必不能让北元使团小瞧了大明。
不过这些事情都和陈平无关,到了上课的时间,他正在检查两名学生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