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传道受业(1/1)
春雷惊蛰,细雨润泽着终南山下的官道。一队车马缓缓驶向长安,为首的牛车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闭目养神。忽然,一阵清脆的童声传来:"先生快看!长安城!"
老者睁开眼,远处巍峨的城墙在晨曦中若隐若现。他轻抚身旁孩童的发顶:"阿蛮,此去国子监,要谨记你阿爷的嘱托。"
名叫阿蛮的吐蕃少年用力点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他是第一批通过吐蕃"蕃学"选拔的学子,将与其他三十名各族少年一同入读国子监新设的"蒙藏馆"。
长安城东的春明门前,礼部侍郎早已率人等候多时。见车队抵达,立即上前行礼:"颜师古先生一路辛苦!陛下特命下官在此相迎。"
老者——正是致仕多年的儒学大家颜师古——微微颔首:"老朽残躯,何劳陛下挂念。"
"先生乃帝师,陛下常说,蒙学改革非先生不可主持。"侍郎恭敬道,"何况此番各族学子入京,更需要先生这般德高望重者镇场。"
车队穿过熙攘的街市,阿蛮趴在车窗上,目不暇接地看着两旁店铺悬挂的各色幌子、街上身着奇装异服的胡商,还有那些他叫不出名字的吃食。最令他惊奇的是,几个明显是吐蕃打扮的商人,正用流利的汉语与唐商讨价还价。
"先生,他们..."阿蛮惊讶地回头。
颜师古捋须微笑:"这便是陛下常说的'文化交融'。等你学成归国,也会成为这样的桥梁。"
国子监门前,各族学子已排成整齐队列。除了吐蕃少年,还有南诏子弟、回纥少年、甚至两个来自极北"骨利干"的孩童。他们身着本族服饰,却都规规矩矩地行着汉礼。
"从今日起,你们便是大唐国子监的生徒。"颜师古站在台阶上,声音虽老却铿锵有力,"不论出身,只问才学。望尔等勤勉向学,将来造福乡梓。"
阿蛮随着众人齐声应诺。当他接过那套崭新的青色儒服时,手指微微发抖——这轻薄的布料,将改变他的一生。
皇宫两仪殿内,李承乾正在批阅各地蒙学兴建奏报。去岁全国新增乡学两千余所,其中边疆州县占了近半。最令他欣慰的是吐蕃逻些城(今拉萨)的"唐蕃学堂"——松赞干布亲自题写匾额,招收贵族子弟三百人。
"陛下,颜师古已到京。"马周轻声禀报,"各族学子安置妥当。"
李承乾放下朱笔:"颜公年事已高,朕本不该再劳烦他。但蒙学改革事关百年大计..."
"先生欣然应命,说愿为文明火种,燃尽残烛。"马周感慨道,"倒是那些学子,初来乍到,言语不通..."
"无妨。"李承乾胸有成竹,"朕已命将作监研制'图文千字牌',以画辅文,最宜蒙童。"
正说着,晋阳公主匆匆进殿:"皇兄,孙爷爷新编的《幼科保赤全书》成了!"小公主献上厚厚一册新书,"特意加了吐蕃、南诏等地常见小儿病的治法。"
李承乾翻阅着这本图文并茂的医书,突然想到:"兕子,何不将基础医理也编入蒙学教材?譬如洗手防病、饮食宜忌..."
"妙极!"小公主眼睛一亮,"我这就去寻颜先生商议!"
三日后,国子监蒙学馆正式开课。阿蛮与其他学子惊讶地发现,教室墙上挂满了彩绘图表——有《身体脏腑图》《四季养生表》,甚至还有《洗手六步法》。更妙的是,每位学子都得到一套"识字积木",上面刻着汉字与对应的图画。
"今日先学《卫生歌》。"颜师古敲了敲戒尺,"晨起漱口,饭前洗手..."
朗朗读书声传出窗外,路过的大儒们纷纷驻足。这种将医学常识融入启蒙教育的做法,实乃开天辟地头一遭。
一个月后,蒙学馆迎来特殊考核。学子们不必背诵经典,而是演示所学——有的用积木拼出"爱众亲仁"四字,有的示范正确洗手方法,阿蛮则用吐蕃语和汉语对照讲解了《四季养生表》的内容。
"善!"李承乾亲临视察,龙颜大悦,"赏每位学子《蒙学图鉴》一部,笔墨一套。"
随着夏日来临,蒙学改革的效果逐渐显现。最明显的莫过于太医署的统计——往年这时节,长安孩童多患腹泻、暑热等症,今年发病率竟降了三成。细问之下,才知道是蒙学里教的"不饮生水勤换衣衫"等常识起了作用。
"陛下,吐蕃使者请求将《卫生歌》译成蕃文。"鸿胪卿奏报,"说是松赞干布听闻后,大加赞赏。"
"准。再派两名太医随行,教授吐蕃医官幼科要诀。"李承乾想了想,"另赐松赞干布《幼科保赤全书》十部,专供吐蕃学堂使用。"
这项文化交流的意外收获是,吐蕃开始主动约束边军,不再骚扰唐境。松赞干布甚至遣使致谢,称大唐皇帝"仁心如天,泽被苍生"。
六月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蒙学大展"在国子监举行。来自各州县的优秀蒙师齐聚长安,展示教学成果。最引人注目的是岭南道的"沙盘识字法"——在细沙上写字,写错一抹即平;还有剑南道的"药草图卡",将识字与认药结合,深受山区孩童喜爱。
"各取其长,推广全国。"李承乾当场拍板,"再设'蒙师奖',每年评选十位杰出蒙师,赐匾额、加俸禄。"
消息传开,各地掀起争当蒙师的热潮。就连一些落第举子也转而投身蒙学,毕竟若能获"御赐匾额",也是光宗耀祖的事。
阿蛮在给家乡的信中详细描述了这些见闻。当他收到阿爷回信,说部落已按他信中所教,挖了专用厕所、打了深井取水时,少年激动得彻夜难眠——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改变家乡的面貌。
中秋佳节,李承乾在麟德殿设宴款待各族学子。宴席上的月饼特意做成各种形状——有吐蕃人熟悉的青稞穗样式,有回纥人喜爱的马奶壶造型,就连馅料也兼顾各族口味。
"陛下,这是阿蛮做的'蕃汉对照千字板'。"颜师古献上一个精致的木匣,"他将所学编成教材,说是要带回家乡。"
李承乾打开木匣,只见里面整齐排列着双面木牌,一面汉字,一面吐蕃文,还配有简笔图画。最难得的是,少年还用红黑两色标注出重要注意事项。
"大善!"皇帝赞叹,"赏阿蛮绢十匹,赐'文化使者'称号。命将作监依样制作千套,发往各边疆学堂。"
宴席末尾,各国学子表演了本族歌舞。当阿蛮用清亮的嗓音唱起融合唐风的吐蕃民歌时,李承乾对身旁的颜师古低语:"先生看,这便是文明交融的模样。"
秋去冬来,国子监的学业进入深水区。阿蛮开始学习《论语》精义,最让他震撼的是"有教无类"四字。在吐蕃,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学习;而在大唐,就连市井小民的孩童也能诵读诗书。
"先生,为何大唐如此重视蒙学?"一日课后,阿蛮忍不住问道。
颜师古放下茶盏:"一棵大树想要参天,必须根基深厚。陛下常说,蒙童如幼苗,培育得当,将来便是栋梁。"
腊月里,阿蛮随使团返回吐蕃过冬。他带回去的不仅是赏赐的财物,更有满满一箱书籍、教具,以及改变部落生活的决心。临行前,李承乾特意召见,赐他一面特制的铜牌——上书"文明火种"四字。
"望你如星火,照亮雪域。"皇帝殷殷嘱托。
阿蛮跪地叩首,额头触到冰冷的金砖,心中却燃着一团火。
贞观二十八年的元日大朝会,因各族学子的归来而格外热闹。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亲自入朝,献上珍贵的雪山灵芝,并请求派遣更多唐师入蕃教学。
"陛下,吐蕃愿仿大唐设州县学堂。"禄东赞恭敬地说,"还望赐予《大唐蒙学制》全文。"
李承乾欣然应允,更派颜师古的高徒随行指导。与此同时,南诏、回纥等国也纷纷效仿,一场轰轰烈烈的蒙学推广运动在边疆展开。
春回大地时,阿蛮带着二十名吐蕃少年重返长安。这些孩子都是各部落选拔的聪慧子弟,将接受为期三年的系统学习。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还带来了吐蕃自编的《蕃汉对照蒙书》——虽然粗陋,却是一个文明觉醒的标志。
"陛下,阿蛮的部落已按唐制挖井修厕。"鸿胪卿奏报,"还自发建了座学堂,取名'文明阁'。"
李承乾在花园里接见了阿蛮一行。少年比去年沉稳许多,行止间已有儒雅之气。
"听说你在家乡当了蒙师?"皇帝笑问。
阿蛮恭敬行礼:"臣只是将所学略加传授。倒是家父按《卫生歌》所教,在部落推行'十净规',去岁无人死于腹泻。"
"好一个'十净规'!"李承乾眼前一亮,"可愿将其整理成文,供各边疆借鉴?"
随着《吐蕃十净规》的推广,各边疆族群竞相效仿。靺鞨人发明了"防寒三法",南诏人总结出"瘴疠五避",都被纳入太医署编撰的《边疆卫生要术》。
五月端午,曲江池畔的龙舟赛新增了"蒙童组"。阿蛮带领的吐蕃队虽技术生疏,却因顽强的毅力获得"奋勇奖"。当这个黝黑的少年从李承乾手中接过奖牌时,岸边的欢呼声震天动地。
"陛下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颜师古感慨道。
"不,是他自己抓住了文明的火种。"李承乾望着领奖台上那些各色服饰的孩童,"这些少年,才是未来的希望。"
盛夏时节,国子监迎来毕业季。首批边疆学子完成学业,即将返回家乡。在隆重的"文明使者"授予仪式上,每位学子都得到特制的铜印与《蒙师指南》,他们将把大唐的文明火种播撒在边疆的每个角落。
阿蛮选择继续深造,他已立志要成为吐蕃第一个通过科举的学子。在给松赞干布的上书中,他这样写道:"臣在唐三年,方知文明之光照耀处,无分胡汉,皆是乐土..."
秋风送爽时,李承乾在新建的"文明阁"题写了匾额。这座位于国子监旁的宏伟建筑,专门收藏各边疆送来的蒙学成果——吐蕃的《蕃汉对照千字文》、南诏的《瘴疠防治图》、回纥的《牧区识字法》...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陛下,此阁当有镇阁之宝。"颜师古建议。
李承乾沉思片刻,命人取来一卷空白竹简,挥毫写下四个大字:"星火相传"。
"文明如星火,点点光亮,终可燎原。"皇帝对满堂学子说道,"尔等便是这火种的传递者。"
冬日的第一场雪落下时,鸿胪寺传来捷报——吐蕃正式采用部分唐制,设立官学;南诏王族全部改用汉姓;就连最偏远的地方,那里的孩童都已经开始学唐语。所有人都知道如今大唐究竟是多么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