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春风化雨(1/1)
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三日,长安城东市青石板上积了一层薄薄的水洼。户部尚书崔敦礼撑着油纸伞,小心翼翼地避开泥泞,走向街角新开的"江南茶肆"。
"崔公来得正好!"茶肆内,刑部尚书李道宗已经沏好了一壶明前龙井,"这茶叶是昨日才从扬州通过新驰道运来的,鲜嫩得很。"
崔敦礼收起雨伞,抖了抖袍角的水珠:"李公倒是清闲,今日早朝后不用回衙门处理公务?"
"嗨,还不是托了驰道的福。"李道宗给崔敦礼斟了杯茶,"现在各地呈报的公文,走驰道加急三日可达。刑部积压的案子,这半年竟清了大半。"
两位尚书正说着,茶肆门口传来一阵骚动。只见工部尚书阎立德浑身湿透地闯了进来,手里紧紧护着一个油纸包。
"二位见谅,来迟了!"阎立德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小心翼翼打开油纸包,"刚去西市取了新印的《驰道营造法式》,可不能淋湿了。"
崔敦礼好奇地凑过去:"这就是太子殿下命将作监编撰的那部工书?"
"正是。"阎立德翻开书页,指着上面的插图,"瞧瞧这排水系统的设计,还有这路基夯筑之法。殿下说了,要作为工部今后修路的准则。"
三人正讨论间,茶肆掌柜恭敬地呈上一碟糕点:"诸位大人尝尝,这是小店新出的'驰道糕',用江南糯米和岭南蔗糖所制,今晨才到的新鲜货。"
李道宗拈起一块晶莹剔透的米糕,感叹道:"说来惭愧,当初在朝堂上,老夫可是极力反对修建驰道的。谁能想到不过一年光景,这驰道竟让长安百姓吃上了三日前的扬州糕点。"
"谁说不是呢。"崔敦礼抿了口茶,"户部上月核算,单是长安至洛阳段的商税,就已收回三成筑路成本。更别说沿途驿站带动的百业兴旺..."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清脆的铃铛声。只见一队装饰华丽的四轮马车停在茶肆门口,车身上漆着"大唐公交"四个鎏金大字。
"诸位大人要乘车吗?"车夫笑着招呼,"往皇城方向的班车,一刻钟一趟,票价只要五文钱。"
三位尚书相视一笑,放下茶钱登上了马车。车厢内已经坐了七八位乘客,有抱着账本的商铺伙计,有拎着药箱的郎中,甚至还有两位身着儒衫的学子正在讨论新出的《格物学报》。
马车行驶在平坦的驰道上,几乎感觉不到颠簸。崔敦礼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突然感慨:"说来惭愧,老夫在户部任职二十载,直到去年还在反对太子新政。如今看来,倒是我们这些老顽固目光短浅了。"
"崔公此言差矣。"阎立德摇头,"正因为有我等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太子殿下的新政才能不断完善。记得当初设计驰道排水系统时,正是崔公提议增加沟渠宽度,才避免了今春大雨的内涝。"
马车转过一个弯,远远望见皇城角楼时,一位身着六品官服的年轻官员上了车。见到三位尚书,连忙行礼:"下官国子监丞郑虔,见过诸位大人。"
"郑丞不必多礼。"李道宗和蔼地问,"这是要去哪儿?"
"回大人,下官奉命去太医署取新编的《急救手册》。"郑虔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册子,"晋阳公主殿下主持编撰的,说是要发给各州县驿站的马夫学习。"
崔敦礼接过翻了翻,只见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止血、包扎等急救方法,甚至还有应对惊马、翻车的处置流程。
"公主殿下真是..."老尚书一时语塞,竟找不到合适的词来称赞。
"心系黎民。"李道宗接过话头,指着窗外一闪而过的大唐第一医院,"听说昨日公主亲自为一名摔伤的驿卒做手术,那驿卒今早就能下地走路了。"
马车在皇城东门停下,三位尚书刚下车,就遇见中书侍郎岑文本急匆匆地迎面走来。
"三位来得正好!"岑文本抹了把额头的汗水,"太子殿下命我等即刻前往政事堂议事,说是南洋发现了新岛屿,要商讨开拓事宜。"
政事堂内,李承乾正在与几位将领研究一幅巨大的海图。见众臣到来,他直起身子,笑容温和:"诸位爱卿请坐。今日召大家来,是有件喜事要商议。"
他指向海图上新标注的一片群岛:"李泰的船队在南洋发现了这片无主之地,不仅盛产香料,还有铜矿。朕打算在此设立唐城,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
兵部尚书侯君集立即出列:"殿下,臣愿率水师前往,为开拓团护航!"
"侯尚书忠心可嘉。"李承乾赞许地点头,"不过这次开拓,朕想换个方式。"他看向户部尚书,"崔爱卿,若朝廷不出钱,而是让商人集资开拓,获利后分成,你以为如何?"
崔敦礼捋须沉思片刻:"殿下此计甚妙!既可减轻国库负担,又能调动商贾积极性。只是..."他犹豫道,"如何确保商人不会盘剥过甚?"
"这就是朕要诸位商议的。"李承乾取出一卷文书,"这是朕草拟的《南洋开拓章程》,规定商人可获六成利润,但必须遵守三条:一不得虐待土着;二不得私藏矿产;三必须使用大唐钱币交易。"
众臣传阅讨论,很快提出了补充意见。岑文本建议增加文教条款,要求开拓团必须设立学堂;李道宗主张派驻监察御史;阎立德则提出要统一建设标准,避免杂乱无章。
议事持续到午时,侍从送来了简单的午膳——新驰道运来的扬州包子、岭南荔枝,还有用澳洲面粉烤制的胡饼。众臣一边用餐一边继续讨论,气氛热烈融洽。
"说起来,"李承乾咬了口胡饼,突然问道,"崔爱卿,今早乘坐公交马车的感觉如何?"
崔敦礼一口茶差点喷出来:"殿下如何知晓..."
"兕子设计的公交系统,每辆车都有记录。"李承乾笑道,"那辆'朱雀三号'今晨的乘客名单上,正好有三位尚书的大名。"
众臣闻言都笑了起来。李道宗感慨道:"老臣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与商贾、学子同乘一车,倒是有趣得紧。"
"这才是朕想要的大唐。"李承乾目光深远,"士农工商,各得其所;朝野上下,同心同德。"
午后,李承乾带着议定的章程前往两仪殿,向李世民汇报。老皇帝正在与晋阳公主对弈,见他进来,笑着招手:"承乾来得正好,兕子这丫头又用新学的'大食棋法'欺负朕呢!"
小公主嘟着嘴:"父皇耍赖,明明说好不用让子的..."
李承乾笑着看父女俩斗嘴,等一局终了,才将南洋开拓的计划详细禀明。李世民听完,满意地点头:"朕看很好。不过..."他若有所思,"开拓团里要多派医官和农师,让土着也受益,才能长治久安。"
"父皇圣明。"李承乾记下这一条,"儿臣还打算让国子监选派几名通晓番语的生员随行,教授汉学。"
晋阳公主眼睛一亮:"大哥,我可以编写一套简易的《汉番对照读本》!前几日译语馆刚整理出几种南洋土语的常用词汇。"
"兕子这个主意好。"李世民慈爱地摸了摸女儿的头,"不过你最近太劳累了,朕看你眼圈都黑了。"
小公主不服气地昂起头:"才没有呢!孙爷爷说我身体好得很,昨天还跟着太医署的学生们一起爬终南山采药..."
正说着,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马周匆匆进来,面色凝重:"殿下,陇右急报!吐蕃使者携国书前来,说是要与我大唐和亲!"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李世民皱眉:"松赞干布这是唱的哪出?去年才被打退,今年就来求和?"
李承乾接过急报细看,突然冷笑一声:"好个'和亲',竟要朕嫁兕子去吐蕃?"
"什么?!"晋阳公主小脸煞白,手中的棋子啪嗒掉在地上。
李世民勃然大怒:"荒谬!朕就是御驾亲征,也绝不让兕子远嫁蛮荒!"
"父皇息怒。"李承乾安抚道,"此事蹊跷,儿臣以为,松赞干布此举怕是另有所图。"他转向马周,"使者现在何处?"
"安排在鸿胪寺住下了。据驿丞观察,使者团中混有数名工匠模样的人,一直在暗中记录驰道的构造。"
李承乾眼中精光一闪:"果然如此!松赞干布是眼红我大唐的驰道技术。"他略一沉吟,"这样,明日朕亲自接见使者,你们如此配合..."
次日朝会,吐蕃使者禄东赞恭敬地献上国书和礼物。李承乾端坐龙椅,神色淡然:"贵国赞普的美意,朕心领了。但晋阳公主年纪尚小,不宜远嫁。"
禄东赞正要争辩,忽听殿外传来一阵骚动。只见晋阳公主一身素衣,手捧医书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两名抬着担架的侍从,上面躺着个吐蕃装束的伤员。
"皇兄恕罪。"小公主盈盈下拜,"儿臣方才在太医署救治了一名吐蕃商队的伤者,听说使者在此,特来请示是否让他随团回国。"
禄东赞大吃一惊:"这...这是我团中前日失踪的马夫!"
"此人摔下山崖,肋骨断了三根。"晋阳公主平静地说,"若非发现及时,早已丧命。现在伤势虽稳,仍需静养月余。"
朝堂上一片哗然。李承乾借机说道:"使者请看,我大唐公主精研医术,悬壶济世。若远嫁吐蕃,岂不是辜负了她救死扶伤的志向?"
禄东赞哑口无言。这时,工部尚书阎立德出列:"殿下,臣倒有个提议。既然吐蕃羡慕我大唐技术,不如派工匠前去指导他们修路,以换取边境和平。至于和亲之事,大可择宗室女封为公主下嫁。"
这一提议既保全了晋阳公主,又给了吐蕃台阶下。禄东赞思索再三,终于点头同意。朝议决定:封宗室女为"文成公主",择吉日下嫁吐蕃;同时派遣十名工匠赴吐蕃,指导修筑"唐式官道"。
退朝后,李承乾在偏殿单独召见禄东赞。屏退左右后,他直截了当地问:"松赞干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禄东赞犹豫片刻,终于坦白:"不敢欺瞒殿下。我吐蕃地处高原,物资运输艰难。赞普见识过大唐驰道之利,确实心生羡慕..."
"早说不就得了。"李承乾轻笑,"朕可以派工匠助你们修路,但有两个条件:一,吐蕃必须停止侵扰吐谷浑;二,开放边境互市。"
协议达成后,李承乾特意带禄东赞参观了长安郊外的驰道施工现场。看着工匠们用标准化的方法夯筑路基、铺设石板,禄东赞由衷叹服:"大唐技术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技术无国界。"李承乾意味深长地说,"只要吐蕃真心交好,朕不吝分享。"
当夜,李承乾在宫中设宴款待吐蕃使者。宴席上,晋阳公主亲自演示了新编的《急救手册》中的包扎方法,赢得满堂喝彩。禄东赞感慨道:"早闻大唐公主博学多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宴席散后,李承乾独自来到太仓。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澳洲面粉、南洋香料和江南稻米,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些来自帝国四面八方的物产,正通过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滋养着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殿下,夜深了。"马周轻声提醒。
"马卿,你说百年之后,后人会如何评价这个时代?"李承乾突然问道。
马周沉思良久:"臣以为,后人会说...这是一个润物无声的时代。没有惊天动地的征战,没有轰轰烈烈的变革,但百姓的生活,却在一点一滴地变得更好。"
李承乾笑了,目光投向远方。在那里,初升的朝阳正将第一缕金光洒向万里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