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海天雄图(2/1)
春日的广州港,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李承乾站在新落成的"市舶司"高台上,远眺着海面上整齐停泊的百余艘战船。阳光下,船身新刷的桐油泛着琥珀色的光泽,桅杆上绣着金龙的旗帜猎猎作响。
"殿下,'永徽号'已经准备就绪。"刘仁轨大步走来,古铜色的脸庞上写满自豪,"只等您下令试航。"
李承乾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港口最显眼的那艘巨舰上。这艘被命名为"永徽号"的蒸汽战船,拥有双层甲板和六个巨大的桨轮,船首镶嵌着青铜铸造的龙首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走,去看看。"
登上"永徽号"的瞬间,李承乾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甲板上整齐排列着二十门新式火炮,炮身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船舱内部,巨大的蒸汽锅炉正在预热,发出低沉的轰鸣。
"压力已达标准,随时可以启动。"负责蒸汽机的大匠激动地报告,"按殿下设计的'联动装置',六个桨轮可以同步运转。"
李承乾抚摸着精铜打造的操纵杆,仿佛已经看到这艘钢铁巨兽劈波斩浪的景象。"开始试航!"
随着汽笛长鸣,"永徽号"缓缓驶离港口。起初依靠风帆前进,待驶入深海后,蒸汽机全力运转,六个桨轮同时划动,船速骤然提升,将随行的风帆战舰远远甩在身后。
甲板上的将士们发出震天的欢呼。刘仁轨激动得单膝跪地:"殿下神机妙算,有此神船,我大唐海军当纵横四海!"
"这还不够。"李承乾目光投向遥远的海平线,"我要组建一支由二十艘蒸汽战舰组成的远洋舰队,为商船护航,为大唐开疆拓土。"
试航成功后,李承乾立即召集海军将领议事。巨大的海图铺在案几上,从广州一直延伸到澳洲东岸,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航线、洋流和补给点。
"诸位,从今日起,大唐将实施'海天计划'。"他指向地图,"分三步走:第一年巩固南洋航线;第二年探索印度洋;第三年..."他的手指划过浩瀚的蓝色区域,"直抵大食海(波斯湾)。"
老将们面面相觑,既兴奋又忐忑。一位须发皆白的都督忍不住问:"殿下,如此远航,补给如何解决?"
"问得好。"李承乾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份清单,"已在琉球、占城、狮子国(斯里兰卡)建立十二处补给站,储备粮食、淡水和药物。此外..."他指向海图上的几个岛屿,"这些地方将修建永久性要塞。"
议事结束已是深夜。李承乾回到临时行辕,发现晋阳公主正伏案绘制着什么。走近一看,竟是一幅精细的人体解剖图。
"兕子,这是..."
小公主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大哥!我在帮孙爷爷整理《医典》。这是根据波斯医书补充的神经脉络图。"
李承乾仔细端详这幅融合了中西医学精髓的图谱,心中感慨万千。历史上中医解剖学的发展曾长期受限,如今却因开放交流而突破桎梏。
"兕子真了不起。"他轻抚妹妹的发髻,"不过该休息了,明日我们还要参观新设立的'海事学堂'。"
海事学堂是李承乾推行"海天计划"的重要一环。这座占地百亩的学府设有航海、造船、海战等十二个学科,首批招收的五百名学员中,有三成来自民间。
开学典礼上,李承乾亲自为学员们演示了新式六分仪的使用方法。"记住,在大海上,星辰就是你们的指路明灯。"他指着天穹模型说,"而这本书..."他举起晋阳公主编绘的《几何启蒙》,"将是你们理解星空的钥匙。"
典礼结束后,一个皮肤黝黑的少年突然冲出人群,跪在李承乾面前:"殿下!小民父亲是渔夫,自幼随船出海,熟知南海水文,求殿下收留!"
侍卫刚要阻拦,李承乾却弯腰扶起少年:"你叫什么名字?"
"回殿下,小民冯三宝,广州人士。"
"好,冯三宝。"李承乾拍拍少年单薄的肩膀,"从今日起,你就是海事学堂第一名特招生。好好学,将来大唐的舰队需要你这样的栋梁。"
这一幕被随行的《大唐日报》记者记录下来,次日刊发后,在民间引起强烈反响。无数寒门子弟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报名海事学堂的人排起了长队。
就在李承乾专注于海军建设时,长安传来急报:吐蕃再次犯边,已攻陷松州!
"松赞干布好大的胆子!"李泰愤然拍案,"大哥,让我率军迎敌!"
李承乾却异常冷静:"不,四弟你继续负责海军。吐蕃之事,我自有打算。"他转向地图,指向吐谷浑故地,"这次,我们要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三日后,一支特殊的部队从广州秘密出发。这支由三千精锐组成的"山地旅",全部装备轻便铠甲和新式连弩,每人配备十枚小型霹雳弹。更关键的是,他们带着五十架可拆卸的轻型投石机,能发射燃烧弹和毒烟弹。
"记住,你们的任务是奇袭逻些城。"李承乾向领军的苏定方面授机宜,"避开正面战场,从南诏借道,沿茶马古道直插吐蕃腹地。"
与此同时,李承乾在《大唐日报》上发表《告吐蕃百姓书》,揭露松赞干布穷兵黩武的恶行,并承诺凡归顺大唐的吐蕃部落,皆可获得粮食和盐铁贸易权。
这一文一武两手策略很快见效。当苏定方的奇兵突然出现在逻些城下时,松赞干布慌忙回师救援,却在半道遭遇唐军主力埋伏,损失惨重。更致命的是,吐蕃内部多个部落趁机反叛,宣布归顺大唐。
捷报传回广州时,李承乾正在视察新建的造船厂。听闻松赞干布遣使求和,他淡然一笑:"告诉赞普,想要和谈,先交出所有火药配方和汉人工匠。"
盛夏来临,"永徽号"率领的舰队开始了首次远航训练。李承乾亲自随行,实地检验蒸汽战舰的各项性能。当舰队抵达琉球补给站时,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来:留守澳洲的三十名唐军不仅站稳脚跟,还与当地土着建立了友好关系,发现了大型金矿!
"天佑大唐!"舰桥上,李泰兴奋地挥舞着信函,"大哥,信中还说澳洲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简直是天赐宝地!"
李承乾远眺东南方向,仿佛看到了那片广袤大陆:"传令,准备组织第一批移民。以流放罪犯为主,搭配农户、工匠和医者,男女比例要均衡。"
八月里,海军在南海举行大规模演练。二十艘蒸汽战舰排成楔形阵列,火炮齐射的轰鸣声震撼海天。李承乾站在"永徽号"舰桥上,目睹靶船被炸成碎片的壮观景象,心中豪情万丈。
"殿下,有此神兵利器,何愁海疆不宁?"刘仁轨由衷赞叹。
"武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李承乾意味深长地说,"我要的是四海宾服,万国来朝。"
演练结束后,李承乾召集各舰管带,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组建"远洋商队",由海军护航,定期往返于大唐与波斯之间。
"商队利润的三成归船员所有,七成上缴国库。"他环视众人,"愿意参加的,现在报名。"
这一前所未有的激励政策让将领们沸腾了。不到半个时辰,所有蒸汽战舰的管带都签下了生死状。
返航途中,舰队在占城停留补给。李承乾借机拜访了当地国王,提出建立永久性唐城的建议。令他意外的是,国王不仅欣然同意,还请求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
"大唐文明昌盛,小王心向往之久矣。"国王真诚地说,"愿永世为大唐藩属。"
这一外交胜利让李承乾看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回到广州后,他立即下令扩建海事学堂,增设"番语"和"番俗"两科,培养精通各国语言文化的人才。
秋分这天,晋阳公主在海事学堂开设了第一堂"番医讲座",将中医与波斯医学融合贯通。讲堂被围得水泄不通,连广州的名医们都前来聆听。小公主虽然年仅十三岁,但讲解起医术来头头是道,引得满堂喝彩。
"兕子长大了。"李承乾站在后排,欣慰地对李泰说,"说不定真能成为一代女医圣。"
"何止。"李泰笑道,"我看兕子将来能当太医署令!"
就在这时,杜荷匆匆赶来,附耳低语:"殿下,长安急报,陛下病重!"
李承乾脸色骤变,立即安排李泰留守广州,自己则带着晋阳公主火速返京。一路上,小公主强忍泪水,埋头整理孙思邈寄来的医案,希望能帮上忙。
快马加鞭二十日,终于赶回长安。当李承乾冲进两仪殿时,只见李世民面色苍白地靠在榻上,但精神尚好。
"父皇!"他扑到榻前,"您..."
"朕无碍,只是旧疾复发。"李世民虚弱地摆手,"急着召你回来,是有要事相托。"说着,从枕下取出一卷诏书,"看看吧。"
李承乾展开一看,竟是《巡幸东都诏》,命太子监国,皇帝将率部分朝臣前往洛阳养病。
"父皇,这..."
"承乾啊,朕思虑再三,是时候让你全面接手朝政了。"李世民慈爱地看着儿子,"这两年你推行新政,开拓海疆,做得比朕想象的还要好。"
李承乾眼眶发热:"儿臣...儿臣只怕辜负父皇期望..."
"不必谦逊。"李世民拍拍他的手,"朕已下诏,加你'天策上将'衔,总领全国兵马。另外..."他看向一旁抹眼泪的晋阳公主,"兕子也长大了,该有个封号了。朕封你为'镇国长公主',协助太子理政。"
小公主惊讶地睁大眼睛,随即郑重下拜:"儿臣必当竭尽全力,辅佐大哥!"
这一安排震惊朝野。历史上从未有过公主参与朝政的先例,但出自李世民之口,无人敢公开反对。
冬雪纷飞时,李世民启程前往洛阳。送别那日,长安百姓自发聚集在朱雀大街两侧,高呼"万岁"。李承乾率领文武百官,一直送行至灞桥。
"回去吧。"马车内,李世民掀开帘子嘱咐,"记住,治国如航海,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儿臣谨记。"李承乾长揖到地,直到御驾消失在风雪中。
回到太极宫,坐在往日李世民处理朝政的御案前,李承乾感到肩头沉甸甸的。晋阳公主乖巧地在一旁研墨,小脸上写满坚毅。
"大哥,我们一起。"她轻声说,"就像航海一样,再远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
李承乾握了握妹妹的手,翻开第一本奏折。殿外风雪呼啸,殿内烛火长明。在这个贞观盛世渐入佳境的时刻,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正等待着这对兄妹去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