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长风破浪(2/1)
春日的阳光洒在皇宫的金顶上,李承乾站在含元殿前的台阶上,远眺着东南方向。一支由三十艘海船组成的舰队正在渭水河畔整装待发,船帆上绣着的金龙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殿下,一切准备就绪。"刘仁轨大步走来,古铜色的脸庞上写满坚毅,"只等您一声令下。"
李承乾微微颔首,目光扫过码头上堆积如山的货物:丝绸、瓷器、茶叶、书籍...还有几十口密封的大木箱,里面装着最新改良的火药武器。
"记住,此行的首要任务是开辟航线,其次才是贸易。"他低声嘱咐,"我要一份完整的南海海图,包括每一处暗礁和洋流。"
"末将明白。"刘仁轨抱拳应诺,又迟疑道,"只是...魏王殿下坚持要随行..."
话音未落,李泰爽朗的笑声已从身后传来:"大哥莫非信不过弟弟?"他一身戎装,腰间配着一柄镶嵌宝石的波斯弯刀,显得英姿勃发。
李承乾转身,无奈地摇头:"四弟,海上风浪难测..."
"大哥当年教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今怎么反倒犹豫了?"李泰眨眨眼,"况且有刘将军在,安全无虞。"
兄弟二人相视一笑。李承乾从袖中取出一个精致的铜匣:"既如此,这个你带上。"
李泰好奇地打开,里面是一架精巧的仪器,由多个铜环组成,中心悬着一枚磁针。
"这是..."
"改良过的航海罗盘。"李承乾解释道,"比司南更精准,纵使在狂风巨浪中也不会失灵。"
李泰郑重收下,忽然压低声音:"大哥放心,那几箱'特殊货物',我会亲自看管,绝不会落入外人之手。"
正说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传来。晋阳公主提着裙摆小跑过来,发间的金铃随着步伐叮当作响。"四哥一定要平安回来!"她将一枚绣着平安符的香囊塞进李泰手中,"我特意去大慈恩寺求的!"
李泰感动地揉了揉小妹的发髻:"兕子放心,四哥给你带最漂亮的珊瑚回来。"
送别的场面热烈而隆重。当舰队缓缓驶离码头时,岸上的人群发出震天的欢呼。李承乾站在最前方,直到最后一艘船的帆影消失在渭水拐角,才转身对身旁的马周道:"走吧,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我们。"
将作监内,一群工匠正围着一个奇怪的装置忙碌着。那是一个两人高的铜制锅炉,连接着复杂的管道和齿轮。见太子驾到,白发苍苍的监正连忙迎上来:"殿下,蒸汽机已经能连续运转两个时辰了!"
李承乾眼中闪过欣喜:"压力如何?"
"按殿下指点,我们增加了这个'安全阀'。"老监正指着一个铜制小装置,"一旦压力过大,就会自动泄气。"
"好!"李承乾满意地点头,"下一步,试着把它装到船上。先从最小的漕船开始试验。"
马周闻言大惊:"殿下,这...这会不会太冒险了?"
"所以要在昆明池秘密试验。"李承乾胸有成竹,"等四弟从南海回来,我要给他一个惊喜。"
就在此时,杜荷匆匆赶来:"殿下,吐谷浑使者求见,说有紧急军情!"
议事厅内,吐谷浑使者伏地痛哭:"吐蕃赞普撕毁和约,已攻占我五座城池!求大唐发兵救援!"
李承乾面沉如水:"松赞干布好大的胆子!"他转向兵部尚书,"立即飞鸽传书安西都护府,命其戒备。同时调陇右道三万精兵驰援吐谷浑。"
"殿下,是否要奏请陛下..."马周小声提醒。
"不必。"李承乾斩钉截铁,"父皇早有旨意,边防军务由我全权处置。"他略一沉吟,"另外,派人去请孙真人,准备一批治疗高原反应的药物。"
夜幕降临,李承乾独自在书房审视着吐蕃地图。忽然,一阵熟悉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
"兕子,这么晚还不睡?"他头也不回地问道。
晋阳公主捧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羹汤走到案前:"我看大哥熬夜处理政务,特意让膳房煮了参汤。"她好奇地瞄了眼地图,"大哥要打吐蕃吗?"
李承乾接过汤碗,轻啜一口:"吐蕃屡犯边境,不得不防。"他忽然想到什么,"兕子,你那些贵族小姐妹中,可有吐谷浑王族的?"
"有啊!慕容姐姐就是吐谷浑可汗的侄女。"小公主眼睛一亮,"她前日还说想家呢..."
"明日请她到东宫一叙。"李承乾若有所思,"或许能了解到一些军报上没有的消息。"
次日清晨,一位身着异族服饰的少女被引入东宫。慕容氏虽然只有十四岁,却已显露出草原儿女的英气。她恭敬地向李承乾行礼,眼中却含着忧虑。
"慕容娘子不必多礼。"李承乾和颜悦色,"听闻吐谷浑遭吐蕃入侵,你可有家人消息?"
少女顿时红了眼眶:"回殿下,家父是伏俟城守将。上月家书说,吐蕃人用了一种会爆炸的武器,城墙都被炸开了缺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承乾眼中精光一闪:"可是用投石机抛射的燃烧物?"
"不,听说是用手抛掷的,落地即爆,声如雷鸣。"慕容氏心有余悸地描述,"吐蕃人称其为'天雷'。"
送走吐谷浑贵女后,李承乾立即召见百骑司统领:"查!吐蕃的火药从何而来!"
三日后,真相大白。原来是一个被流放的将作监小吏,经党项人引荐投奔了吐蕃,带去了基础的火药配方。
"殿下,是否要..."统领做了个灭口的手势。
"不急。"李承乾冷笑,"既然他们喜欢玩火,那就让他们尝尝真正的'天雷'。"他转向马周,"传令军器监,加速生产'霹雳炮'和'火箭'。"
就在吐蕃战事紧张之际,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从南方传来:李泰的船队成功抵达占城,并继续向南探索。随船带回的不仅有珍稀香料和象牙,还有几十株叫"橡胶"的树苗。
"太好了!"李承乾亲自到温室查看这些珍贵的树苗,"有了这个,蒸汽机的密封问题就能解决了。"
夏去秋来,唐军在陇右道接连告捷。新式的霹雳炮让吐蕃人吃尽苦头,不得不退守高原。而在此期间,李承乾推行的各项改革仍在稳步推进:
太医署第一批女弟子正式出师,被派往各州设立医馆;
格物院研制出了改良版的水力纺织机,效率提高了五倍;
科举取士范围进一步扩大,寒门子弟已占新科进士的六成...
重阳节这天,李承乾正在检阅新式骑兵演练,忽见一骑快马飞驰而来。信使滚鞍下马,呈上一封漆印密信。
"殿下,魏王船队来信!"
李承乾急忙展开信笺,李泰熟悉的笔迹跃然纸上:"...发现大岛,土人称其'澳洲'。此地广袤无垠,物产丰饶,尤以金矿为甚。弟已立碑为证,绘详细海图..."
信末还附了一幅简略的地图,勾勒出一个巨大岛屿的轮廓。李承乾的手指微微发抖,这比他预想的提前了至少十年!
"备马!我要立即面见父皇!"
两仪殿内,李世民仔细阅读着李泰的信件,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这...这可比当年张骞通西域还要..."
"儿臣建议立即组织移民。"李承乾兴奋地说,"先在澳洲北部建立据点,逐步向内陆推进。"
"太冒险了。"李世民摇头,"如此遥远..."
"所以儿臣打算双管齐下。"李承乾早有准备,"一方面派船队继续探索,另一方面加快蒸汽船研发。一旦成功,航程将缩短大半。"
老皇帝沉思良久,终于点头:"准了。但切记稳扎稳打,不可贪功冒进。"
离开两仪殿,李承乾径直前往将作监。蒸汽机的试验已进入关键阶段,铜制锅炉在工匠的操作下发出沉闷的轰鸣。
"压力稳定!"老监正激动地报告,"连续运转四个时辰无异常!"
"好!"李承乾挽起袖子,"现在,把它装到那条小船上试试。"
昆明池上,一艘经过特殊改造的漕船静静停泊。当蒸汽机被成功安装后,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李承乾亲自点燃炉火,随着水温升高,活塞开始缓缓运动,带动桨轮转动起来。
起初很慢,但随着蒸汽压力增大,船速逐渐提升,最后竟比人力划桨快了一倍!岸上的工匠们欢呼雀跃,有人甚至激动得跪地痛哭。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老监正热泪盈眶。
李承乾却显得异常冷静:"还不够。现在的航程太短,我们要造更大的船,装更强大的蒸汽机。"
冬雪飘落时,李泰的舰队满载而归。带回来的不仅有澳洲的黄金样本、南洋的珍稀木材,还有十几位各国的学者和工匠。
"大哥!你不知道那片大陆有多大!"李泰风尘仆仆却神采飞扬,"我们沿着海岸航行了半个月,都没看到尽头!"
李承乾笑着听弟弟讲述航行见闻,忽然神秘地说:"四弟,我带你看样东西。"
昆明池畔,一艘造型奇特的船静静停泊。没有桅杆和风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烟囱。
"这是..."
"蒸汽船。"李承乾骄傲地宣布,"不需要风力,想什么时候出发就什么时候出发,想往哪开就往哪开。"
李泰目瞪口呆地绕着船转了三圈,突然一把抱住兄长:"大哥!你真是...真是..."激动得语无伦次。
除夕夜宴上,李世民当众嘉奖了李泰的功绩,同时宣布成立"远洋司",专门负责海外探索与贸易。更令人意外的是,晋阳公主献上了一幅亲手绘制的《四海全图》,上面竟然标注了澳洲和南洋诸岛的方位。
"兕子怎么..."李承乾惊讶不已。
小公主狡黠一笑:"我每天都去格物院偷看四哥的海图呀!"
满朝文武哄堂大笑。在这欢乐的气氛中,李承乾举杯环视众人:"诸位,今日之大唐,已非昨日之大唐。我们的脚步将踏遍四海,我们的文明将光照八方!"
"愿为大唐效死!"群臣激昂响应。
宴席散后,李承乾独自登上大明宫最高处。寒风凛冽,却吹不灭他胸中炽热的火焰。蒸汽船的试验成功,澳洲的发现,吐蕃的退却...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即将到来。
"殿下,天冷了。"马周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递上一件狐裘。
"马卿,你说百年之后,后人会如何评价这个时代?"李承乾突然问道。
马周沉思良久:"臣以为,后人会说...这是一个梦想开始的时代。"
李承乾笑了,目光投向遥远的海平线。在那里,初升的朝阳正将第一缕金光洒向万里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