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风云际会(1/1)
贞观二十四年的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三日。李承乾站在东宫书房的窗前,望着雨幕中朦胧的太极宫轮廓。案几上摊开的密报墨迹未干:"五姓七望近日频繁宴饮,似有串联之举..."
"殿下。"杜荷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门口,"魏王殿下与马大人一同到了。"
李泰披着蓑衣大步走入,身后跟着同样淋湿的马周。"大哥,你猜我在西市发现了什么?"李泰兴奋地从怀中取出一个油纸包,展开后露出几粒奇特的种子,"大食商人说这叫'咖啡豆',煮水饮之可提神醒脑!"
李承乾接过种子细细端详,眼中闪过惊喜:"四弟有心了。马卿,登州的海图带来了吗?"
马周连忙奉上一个油纸包:"刘仁轨将军最新绘制的海图,标注了倭国沿海所有良港和水深。"
李承乾将海图摊开在案几上,三人的目光同时落在难波津的位置。"四弟怎么看倭国局势?"李承乾突然问道。
李泰沉思片刻:"苏我氏专权已久,中大兄皇子素有改革之志。若我们能暗中支持..."
"正合我意。"李承乾微笑,"四弟精通倭语,不如由你负责此事?"
李泰眼前一亮:"大哥信我,弟必不负所托!"
马周适时插话:"只是魏征大人又上奏反对海军扩张..."
"无妨。"李承乾取出一卷竹简,"这是泉州刺史的奏报,去年市舶司税收折合铜钱八十万贯,足以养活三支海军舰队。明日朝会,我自有说法。"
兄弟二人又商议了些细节,李泰才告辞离去。马周低声道:"殿下,陇西李氏与清河崔氏联姻在即,恐将加强世家联盟。"
李承乾轻叩桌案:"传令下去,明日早朝后,我要单独召见吏部尚书。"
次日朝会上,当魏征再次提出海军耗费过巨时,李承乾不慌不忙地展示了一组数据:海上贸易带来的税收,不仅填补了军费,还盈余三十万贯用于修筑黄河堤坝。
"臣仍以为,重农方是立国之本。"魏征坚持道。
"魏公所言极是。"李承乾从容回应,"所以儿臣提议,从海军盈余中拨出二十万贯,用于推广新式农具和番薯种植。"
这番有理有据的回应,让魏征也不得不点头赞同。退朝后,李承乾留下吏部尚书高士廉:"听闻令郎即将迎娶崔氏女?"
高士廉额头见汗:"确有此事..."
"本宫记得,岭南道还缺个观察使。"李承乾意味深长地说,"令郎才干出众,不如去历练一番?"
三日后,高家突然宣布婚期推迟,高公子奉旨南下赴任。这一手明升暗降,让各大世家顿时噤若寒蝉。
春分这日,皇室齐聚九成宫赏花。晋阳公主拉着李承乾的袖子撒娇:"大哥,你答应教我凫水的!"
"兕子还小..."长孙皇后刚要劝阻,李世民却笑道:"让她学吧。承乾,你亲自教。"
于是,在九成宫的温泉池中,出现了罕见的一幕:大唐太子亲自教导幼妹游泳,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在岸边含笑观望,李泰则在一旁护持。
"大哥,我浮起来了!"晋阳公主兴奋地拍打水面,溅了李泰一脸水花。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景象,让随侍的宫人们都忍不住微笑。
四月里,李承乾接到刘仁轨从登州发来的密报:高丽与百济密谋联合对抗新罗。他立即召李泰商议。
"四弟,你觉得该如何应对?"
李泰思索道:"新罗一向亲唐,不可不救。但直接出兵恐引发大战..."
"不如来个围魏救赵。"李承乾指向地图,"你率一支分舰队北上袭扰高丽沿海,迫使其分兵防守。"
李泰眼睛一亮:"妙计!弟这就去准备。"
临行前,李承乾亲自为弟弟披上战袍:"海上风大,注意安全。"
"大哥放心,定不辱命!"
李泰率舰队离港三日后,李承乾在显德殿接见了新罗使者。当使者哭诉高丽入侵时,李承乾淡定道:"放心,大唐不会坐视不理。"
果然,半月后捷报传来:李泰舰队袭扰高丽沿海七城,焚毁敌船三十余艘,迫使高丽从新罗撤兵。李世民闻讯大悦,下诏嘉奖。
五月端午,皇室齐聚曲江池观竞渡。李承乾与李泰并肩而立,看着龙舟破浪前行。
"四弟,海军能有今日,多亏你这些年尽心尽力。"李承乾由衷地说。
李泰摇头:"是大哥高瞻远瞩。记得当年你第一次提出造海船时,连父皇都将信将疑..."
兄弟二人相视一笑,碰杯共饮。这一幕被史官郑重要记入《起居注》中:"贞观二十四年端午,太子与魏王同饮于曲江,兄友弟恭,堪称皇室典范。"
然而在这和睦表象下,暗流仍在涌动。六月盛夏,马周匆匆来报:"殿下,查清了!上次火药泄露事件,是太原王氏勾结将作监小吏所为。"
李承乾目光一冷:"证据确凿?"
"人赃俱获。那王氏子弟还藏有与吐蕃往来的密信。"
"好。"李承乾沉声道,"先不要打草惊蛇。七月初七乞巧节,我要给这些世家一个难忘的教训。"
乞巧节这日,长安城张灯结彩。李承乾特意邀请五姓七望的家主入宫赴宴。酒过三巡,他突然拍手,一队金吾卫押着五花大绑的王氏子弟进入大殿。
"诸公可认得此人?"李承乾声音不怒自威。
满座哗然。太原王氏族长王珪面如土色:"这...这逆子做了什么?"
"私贩火药,通敌吐蕃。"李承乾一字一顿,"按律当诛九族。"
众家主汗如雨下,纷纷跪地求情。李承乾见火候已到,这才话锋一转:"但念在王氏世代忠良,只诛首恶,其余流放岭南。"
这一手恩威并施,让世家大族彻底胆寒。宴会散后,李世民将儿子叫到两仪殿:"处置得当。但切记,世家树大根深,不可操之过急。"
"儿臣明白。"李承乾恭敬道,"所以儿臣准备了这个。"
他呈上一份奏折,详细列出了"科举扩招计划":未来三年,将进士科录取名额从三十人增至百人,并增设明算、明法等专科。
"妙!"李世民拍案叫绝,"用寒门子弟逐步取代世家子弟,此乃釜底抽薪之计!"
八月秋高气爽,大唐海军在琉球群岛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补给站。李承乾特意带着晋阳公主来到昆明池,观看新下水的战舰模型。
"大哥,这船能开多远?"小公主仰着脸问。
"能开到天涯海角。"李承乾笑着将她举到肩上,"等兕子长大了,大哥造一艘更大的船带你去航海好不好?"
"拉钩!"小公主兴奋地伸出小指,又突然压低声音,"大哥,我告诉你个秘密...我在观文殿发现崔家的小郎君偷偷抄录兵书..."
李承乾眼神一凝,随即恢复笑容:"兕子真细心。不过这事不要告诉别人,大哥会处理的。"
重阳节这天,皇室登高望远。站在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上,李世民突然问道:"承乾,你看到了什么?"
李承乾极目远眺:"儿臣看到了万里江山,看到了大唐的未来。"
"朕问的是眼前。"李世民指着山下的阡陌纵横,"那些田里的农夫,道上的商旅,才是大唐的根本。"
"儿臣受教。"李承乾郑重应道,"所以儿臣准备在各州设立'劝农司',推广新式农具和作物。"
李世民满意地点头,又看向李泰:"泰儿,你看到了什么?"
李泰沉思片刻:"儿臣看到了蜿蜒的渭水,想到了如何改进漕运,让江南的粮食更快运到长安。"
"好!"老皇帝开怀大笑,"你们兄弟齐心,朕心甚慰!"
腊月祭灶前夕,李承乾接到岭南急报:发现特大铜矿,可铸钱百万贯。他立即召集心腹商议。
"此乃天赐良机。"马周兴奋道,"有了这些铜钱,就能逐步替换劣钱,打击世家私铸。"
"不止如此。"李承乾目光炯炯,"我准备推行'纸币试点',先在长安、洛阳试行代金券,逐步取代铜钱。"
这一大胆设想让在场众人都倒吸凉气。李泰迟疑道:"大哥,这是不是太冒险了?"
"所以要先试点。"李承乾胸有成竹,"四弟,你负责在洛阳筹备此事。记住,首批代金券只用于大宗海上贸易结算。"
除夕守岁,皇室其乐融融。晋阳公主献上自己绣的"四海升平"锦旗,李世民高兴得合不拢嘴。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时,李承乾站在殿外,望着满天星斗。
"殿下在想什么?"马周轻声问。
"想一个没有世家掣肘的大唐。"李承乾目光深远,"想一个百姓富足、四海宾服的大唐。"
马周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长安城的万家灯火与天上繁星交相辉映,仿佛预示着这个宏伟愿景终将实现。
贞观二十五年的元日大朝会上,李承乾代表皇帝宣布了三项新政:
一、 在各道设立"劝农司",推广新作物;
二、 扩大科举取士,增设专科;
三、 试行"海上贸易代金券"制度。
朝野震动,但无人敢公开反对。曾经不可一世的五姓七望,此刻都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下朝后,李承乾与李泰并肩走在宫道上。"大哥,听说崔家主动提出要将嫡女许配给寒门出身的马周?"李泰笑道。
"是啊,世道变了。"李承乾仰望苍穹,"但这只是个开始。四弟,我们的路还长着呢。"
"弟愿永远追随大哥。"李泰郑重拱手。
春风拂过太极宫,吹动了兄弟二人的袍袖。在这贞观盛世的开端,一个辉煌的时代正在徐徐展开。而这一次,不再有兄弟阋墙的悲剧,只有同心协力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