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海疆万里(1/1)
惊蛰的雷声刚刚滚过岭南的天空,广州外港已经是一片繁忙景象。李承乾站在新落成的"镇海楼"顶层,透过水晶窗俯瞰着港口内停泊的数十艘巨舰。这些新下水的楼船比传统战船大了整整一倍,船身包裹铁皮,甲板上整齐排列着改良过的霹雳炮。
"殿下,'伏波号'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试航。"刘仁轨恭敬地禀报。
李承乾点点头,目光投向更远处正在建造的船坞。那里,三艘更加庞大的战舰已经初具雏形,工匠们正在安装他亲自设计的舵轮系统——这将彻底改变传统的舵桨操作方式。
"走,去看看。"
一行人来到码头,登上这艘被命名为"伏波号"的新式战舰。与旧式楼船不同,"伏波号"采用了水密隔舱设计,即使部分船舱进水也不会沉没。甲板下的炮舱内,十二门改良霹雳炮可以同时向两侧开火。
"试炮!"刘仁轨一声令下。
炮手们熟练地装填火药,点燃引线。随着一连串震耳欲聋的轰鸣,远处海面上炸起数十道水柱,最近的一发竟然打到了三百步外!
"好!"李承乾满意地鼓掌,"射程比旧式提高了五成。"
"不仅如此。"刘仁轨指向炮身,"按殿下设计的螺旋调节装置,现在可以精准控制射角,命中率大大提高。"
参观完战舰,李承乾召集水师将领和造船工匠开会,提出了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
"本宫欲组建三支远洋舰队,每支配备新式楼船二十艘,辅船三十艘,可远征万里。"
在座众人倒吸一口凉气。这样规模的舰队,远超当前任何国家的海军力量。
"殿下,如此庞大的舰队,所需银钱..."广州刺史小心翼翼地问。
"海上贸易的利润,足够供养十支这样的舰队。"李承乾自信地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控制三大要冲:马六甲、锡兰、霍尔木兹。掌握了这三处,就等于扼住了东西海路的咽喉。"
他展开一幅巨大的海图,上面详细标注了航线、季风和港口信息。这些都是这些年通过商队和使团搜集来的珍贵资料。
"第一舰队驻守南海,第二舰队巡弋天竺洋,第三舰队..."他的手指点在波斯湾的位置,"将驻扎在这里,监视大食动向。"
这个宏大的战略布局让在场将领热血沸腾。刘仁轨当即请命:"末将愿率第一舰队,为殿下开疆拓土!"
"不急。"李承乾微笑道,"先要培养足够的水手和将领。本宫已奏请父皇,在广州、明州、登州设立'水师学堂',系统教授航海、海战之术。"
会议结束后,李承乾独自留在海图前,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要打造一支真正的远洋海军,光有战舰还远远不够。航海技术、后勤保障、情报网络...这些都是需要系统建设的。
三日后,"伏波号"正式试航。李承乾亲自登船,体验这艘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战舰。当巨舰驶入深海,面对汹涌波涛依然稳如泰山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殿下,这舵轮太神奇了!"老船公激动地转动着轮盘,"以往需要八个壮汉才能操控的舵,现在一个人就能轻松驾驭!"
李承乾笑而不语。这个简单的发明,将极大提高战舰的机动性。他走到船舷边,看着湛蓝的海水被船首劈开,形成两道白色的浪花。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未来大唐舰队纵横四海的壮丽景象。
试航归来,李承乾立即着手下一项重要工作——建立航海学校。他亲自编写了《航海基础》教材,内容包括星象导航、季风规律、海图绘制等。更超前的是,他还设计了六分仪的原型,虽然精度不如后世,但已经远超这个时代的航海技术。
初夏时节,第一批两百名水师学员入学。李承乾在开学典礼上宣布:
"尔等将学习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毕业后,优秀者可担任舰长,甚至舰队统帅!"
这个消息在沿海地区引起轰动。许多渔家子弟纷纷报名,希望改变命运。李承乾还特别规定,学员中必须有三成是岭南本地人——这些自幼与海为伴的年轻人,天生就是优秀的水手苗子。
就在海军建设如火如荼时,一个意外的消息打乱了李承乾的计划。来自锡兰的急报称,大食帝国正在波斯湾集结舰队,数量不下百艘!
"果然来了。"李承乾看着情报,并不惊讶,"大食不会坐视我们控制天竺洋。"
他立即调整部署:命令刘仁轨率现有战舰三十艘驰援锡兰;同时加快造船速度,务必在半年内再下水二十艘新舰;另外,派使者联络天竺诸国,共同抵御大食。
"殿下,我军战舰虽精,但数量悬殊..."刘仁轨忧心忡忡。
"所以不能硬拼。"李承乾指着海图,"大食舰队远道而来,补给困难。我们采取袭扰战术,断其粮道,耗其锐气。"
他又拿出一份秘密武器图纸——这是根据希腊火改良的"猛火油柜"海战版,可以喷射数十丈远的火焰,专门对付敌舰帆索。
"记住,前期以守为主,待我们新舰下水,再一举反击!"
刘仁轨领命而去。李承乾则立即启程返回长安,他需要亲自向李世民汇报,争取更多支持。
长安城,太极殿。
李世民听完儿子的汇报,眉头紧锁:"大食此举,意在夺回天竺洋控制权。承乾,你有几分把握?"
"若给儿臣一年时间,新舰队成型,七分把握。"李承乾自信地说,"但眼下...只有四分。"
"四分..."李世民沉吟片刻,突然拍案,"够了!朕准你调用国库三百万贯,务必打造出一支无敌水师!"
有了皇帝的支持,海军建设全面提速。将作监的工匠们日夜赶工,新式战舰以惊人的速度下水。水师学堂也扩大规模,紧急培训水手和炮手。
三个月后,当前往锡兰的援军传回捷报:采用袭扰战术,已击沉大食战舰二十余艘,自身仅损失五艘。更重要的是,成功阻止了大食舰队靠近锡兰。
"好!"李承乾在军议上兴奋地说,"再拖三个月,我们的新舰队就能成型!"
秋去冬来,当第一场雪落在长安城头时,广州传来喜讯:新下水的二十艘战舰全部通过测试,可以正式编入作战序列!
李承乾立即制定了一个大胆的反击计划:不再满足于防守,而是要主动出击,直捣大食的波斯湾老巢!
"诸位请看。"他在军事会议上指着海图,"我军将兵分三路。第一路由刘仁轨率领,从锡兰出发,正面牵制大食主力;第二路由冯盎之子冯智戴率领,沿天竺西海岸北上,切断敌军退路;第三路..."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波斯湾最狭窄处:"由本宫亲率精锐,直取霍尔木兹海峡!控制此处,就等于扼住了大食海军的咽喉!"
这个计划太过冒险,尤其是太子亲自出征。李靖等老将纷纷劝阻,但李承乾心意已决:
"海军乃本宫一手创建,首战岂能缺席?况且..."他露出自信的笑容,"我们的新式战舰和战术,需要实战检验。"
贞观十八年正月,大唐远征舰队誓师出发。李承乾亲率三十艘最新式战舰,载着五千精锐水师,浩浩荡荡驶向波斯湾。临行前,李世民亲自到广州送行,赐予儿子一面绣着"万里海疆"的大旗。
"儿臣必不负父皇所托!"李承乾郑重接过旗帜。
航行途中,李承乾不断完善作战计划。他根据商队提供的情报,详细研究了波斯湾的水文情况和沿岸地形。更关键的是,他得到消息——大食主力舰队已经被刘仁轨牵制在天竺洋,波斯湾防守空虚。
"天赐良机!"李承乾在舰长会议上说,"我军要速战速决,一举拿下霍尔木兹!"
二月中旬,唐军舰队悄然抵达波斯湾外海。借助月黑风高的掩护,他们成功避开了大食的巡逻船,直扑霍尔木兹海峡。
黎明时分,当守军发现海面上突然出现的数十艘巨舰时,一切都晚了。唐军霹雳炮齐发,瞬间摧毁了岸防工事。更可怕的是,猛火油柜喷出的烈焰,将停泊在港内的大食战船烧成一片火海。
"登陆!"
李承乾身先士卒,率领三千水师陆战队抢滩登陆。这些精锐都经过严格训练,装备了新式的神机弩和钢甲,战斗力远超守军。短短两个时辰,唐军就完全控制了海峡两岸的战略要地。
"快,修筑防御工事!"李承乾命令道,"大食人很快就会反扑。"
果然,三日后,大食援军赶到。但此时唐军已经建起了坚固的营垒,岸防炮台也部署完毕。面对严阵以待的唐军,大食人的数次进攻都被击退,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刘仁轨和冯智戴的舰队也取得大捷,重创大食主力。消息传来,波斯湾守军士气崩溃,纷纷投降。
一个月后,大食哈里发被迫派使者求和。谈判桌上,李承乾提出了三项条件:
一、大食承认大唐对天竺洋的控制权;
二、开放波斯湾所有港口,允许大唐商船自由通行;
三、赔偿军费黄金百万两。
经过半月拉锯,大食最终接受了大部分条件。当和约签订的消息传回长安,举国欢腾。李世民连下九道圣旨嘉奖有功将士,并下诏在霍尔木兹设立"安西都护府",派驻水师长期驻守。
初夏时节,凯旋的舰队驶入广州港。码头上人山人海,百姓们争相一睹太子风采。李承乾站在旗舰甲板上,望着越来越近的故土,心中感慨万千。
这一战,不仅确立了大唐在印度洋的霸主地位,更验证了海军改革的成果。新式战舰、航海技术、海战战术,都在实战中得到了完美检验。
庆功宴上,李承乾向李世民详细汇报了海战经过,并提出了下一步计划:
"父皇,儿臣建议在沿海设立五大水师基地,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另外,要继续扩大水师学堂规模,培养更多人才。"
"准!"李世民爽快答应,"朕还要加封你为'海疆王',总领大唐一切海军事务!"
这个前所未有的封号,彰显了皇帝对儿子功绩的认可,也表明海军在大唐战略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宴后,李承乾独自来到海边,望着无垠的大海出神。他知道,控制波斯湾只是第一步。在他的蓝图中,大唐的舰队终将航行到更远的地方——红海、地中海,甚至更遥远的西方。
海风拂面,带来咸湿的气息。远处,又一批新造的战舰正在下水。这些钢铁巨兽将成为大唐开拓海洋的利剑,为这个古老的帝国开辟全新的疆域。
李承乾从怀中掏出一卷更加宏大的海图,上面标注着尚未探索的航线。他知道,属于大唐的海洋时代,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