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长安暗流(1/1)
黎明时分,长安城还笼罩在薄雾中。李承乾已经穿戴整齐,正在东宫演武场练剑。南海一年的征战生涯,让他养成了晨起练武的习惯。
"殿下,您的剑法越发精进了。"杜荷捧着汗巾站在一旁,由衷赞叹。
李承乾收剑入鞘,接过汗巾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久疏战阵,筋骨都僵硬了。"他抬头看了看天色,"去准备朝服吧,今日大朝会,不能迟到。"
太极殿前,文武百官早已列队等候。见到李承乾的仪仗到来,纷纷躬身行礼。李承乾目光扫过人群,在齐王李佑身上略微停顿——这个五弟站在武将队列中,神色间带着几分不自然。
"太子殿下监国,百官朝拜!"随着内侍的高唱,庄严的朝会开始了。
李承乾端坐在龙椅旁的监国位上,沉稳地处理着各项政务。当凉州急报传来时,他立即调整了西北的粮草调配;听到河东道出现蝗灾,又迅速下令开仓赈济。每一项决策都果断精准,让不少老臣暗自点头。
"臣有本奏。"就在朝会接近尾声时,御史大夫王珪突然出列,"齐王李佑私调府兵,夜入禁苑,恐有不轨之心,请殿下明察!"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李佑脸色大变,厉声喝道:"王珪!你血口喷人!"
李承乾抬手示意安静:"王卿可有证据?"
王珪呈上一份奏折:"昨夜有巡夜金吾卫亲眼所见,齐王府三百府兵潜入禁苑西林,直至三更方散。臣已查实,这些府兵并未报备。"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佑身上。李承乾注意到,站在文官队列中的阴弘智——李佑的舅舅,正悄悄向后挪步,试图隐入人群。
"五弟,你有何解释?"李承乾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抗拒的威严。
李佑额头渗出冷汗:"臣弟...臣弟只是例行操练府兵,绝无他意!"
"哦?操练府兵需要深夜潜入禁苑?"李承乾轻轻敲击扶手,"还是说,你在勘察地形,为日后...做准备?"
最后三个字轻如鸿毛,却重若千钧。李佑双腿一软,跪倒在地:"太子明鉴!臣弟冤枉啊!"
李承乾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环视群臣:"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一阵沉默后,房玄龄出列:"殿下,齐王所为确有可疑,但念在其年轻气盛,或可从轻发落。"
"不可!"魏征厉声道,"私调府兵已是大罪,夜入禁苑更是形同谋逆!若不严惩,何以正国法?"
朝堂上顿时分为两派,争论不休。李承乾冷眼旁观,注意到阴弘智正悄悄向几名武将使眼色。
"肃静!"李承乾突然提高声音,"齐王李佑私调府兵,擅入禁苑,着即削去亲王爵位,降为郡王,罚俸一年,闭门思过三月。府兵统领杖责五十,流放岭南。此事到此为止,不得再议!"
这个判决既显示了惩戒,又留有余地。李佑如蒙大赦,连连叩头谢恩。但李承乾看得分明,他低头时眼中闪过的怨毒。
退朝后,李承乾立即召见马周:"加派人手盯紧李佑和阴家,特别是阴弘智。另外,查查昨夜他们到底在禁苑做了什么。"
"殿下是怀疑..."
"禁苑西林靠近玄武门。"李承乾冷笑一声,"他们恐怕不只是勘察地形那么简单。"
马周心领神会,匆匆离去。李承乾又召来杜如晦:"杜相,西北粮草调度可有困难?"
杜如晦面露难色:"河东道蝗灾影响,粮仓空虚。若要从江南调粮,至少需要两个月..."
"不必。"李承乾早有准备,"我在返京途中已命扬州、苏州准备百万石粮草,走漕运北上,半月可抵长安。你派人接应便是。"
杜如晦又惊又喜:"殿下深谋远虑,老臣佩服!"
处理完政务,李承乾抽空去探望了晋阳公主。小丫头正在立政殿后院背书,见到大哥来了,欢天喜地地扑上来。
"大哥!兕子背到'曰春夏,曰秋冬'了!"她献宝似的摇头晃脑背诵起来。
李承乾笑着听完,从袖中掏出一个精致的贝壳:"看,大哥给你带了什么?"
"哇!"晋阳捧着贝壳爱不释手,"它会发光!"
"这叫夜光贝,晚上会发出蓝光。"李承乾柔声解释,"放在枕边,就不怕黑了。"
长孙皇后站在廊下,看着兄妹俩其乐融融的场景,眼中满是欣慰。她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吩咐宫女准备茶点。
午后,李承乾正在东宫批阅奏章,忽闻李泰求见。
"大哥!"李泰风风火火地闯进来,"我查到些东西!"
李承乾屏退左右,李泰立即压低声音:"阴弘智这一个月来频繁出入左骁卫大营,而左骁卫将军赵节是李佑的妻舅!"
"果然如此。"李承乾冷笑,"他们是想控制玄武门。"
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就是控制了这个关键城门。李佑虽然能力远不及当年的李世民,但阴谋的路数倒是如出一辙。
"大哥,要不要先下手为强?"李泰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李承乾摇头:"没有确凿证据,贸然动手只会打草惊蛇。况且..."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弟弟一眼,"父皇最忌惮的就是兄弟相残。"
李泰恍然大悟:"那大哥的意思是..."
"引蛇出洞。"李承乾取出一份密函,"三日后,我将启程前往洛阳巡视漕运。这是个绝佳的机会..."
兄弟二人密议至深夜,一个完美的计划逐渐成形。
次日朝会,李承乾宣布了巡视洛阳的决定,并指定由李泰留守监国。他注意到,李佑和阴弘智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离京前夜,李承乾特意召见了左骁卫将军赵节。
"赵将军,本宫离京期间,长安防务就拜托你了。"李承乾和颜悦色地说,"特别是玄武门,务必严加把守。"
赵节神色略显紧张:"末将誓死守卫京师!"
李承乾仿佛没注意到他的异样,又叮嘱了几句便让其退下。等人走后,他对屏风后的李泰道:"都记下了?"
李泰点点头:"此人言辞闪烁,必有问题。"
"按计划行事。"李承乾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记住,无论发生什么,都要沉住气。"
三日后,太子仪仗浩浩荡荡离开长安。李承乾坐在马车中,透过纱帘看着渐渐远去的城墙,嘴角浮现一丝冷笑。
洛阳之行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他仅走到潼关就秘密折返,带着三百精锐千牛卫潜伏在长安城外的一座庄园里。
"殿下,长安来信。"杜荷呈上一封密信。
李承乾展开一看,是李泰的笔迹:"鱼已上钩,今夜收网。"
夜幕降临,长安城一片寂静。玄武门内,一队黑影正悄悄接近守军。
"什么人?"守卫刚出声,就被一箭射中咽喉。
赵节从暗处走出,低声喝道:"快!控制城门!迎接齐王殿下!"
数百名叛军迅速占领了玄武门。与此同时,齐王府大门洞开,李佑全身披挂,率领上千府兵冲向皇城。
"殿下,玄武门已得手!"阴弘智兴奋地报告,"李泰正在东宫酣睡,根本不知道大祸临头!"
李佑狞笑:"好!先去东宫拿下李泰,再去立政殿控制皇后和那些小贱人!等李世民回来,大局已定!"
叛军兵分两路,一路直扑东宫,一路向立政殿进发。然而当他们冲进东宫时,却发现殿内空无一人,只有桌上摆着一封信。
李佑疑惑地拆开信,上面只有一行字:"五弟,大哥等你多时了。"
"不好!中计了!"阴弘智脸色大变,"快撤!"
但为时已晚。四周突然火把大亮,无数禁军从暗处涌出,将叛军团团围住。李泰一身戎装,在众将簇拥下缓步走来。
"五弟,深夜带兵闯入东宫,意欲何为啊?"李泰冷声问道。
李佑面如死灰,突然拔剑指向李泰:"给我杀出去!"
混战中,阴弘智被乱箭射死,赵节被生擒。李佑带着几十名亲卫拼死突围,刚冲出玄武门,就被一队铁骑拦住去路。
火光中,李承乾端坐在战马上,面无表情地看着狼狈不堪的五弟。
"大...大哥..."李佑彻底崩溃,瘫坐在地。
"押下去。"李承乾淡淡吩咐,"其余人等,随我入城平乱。"
这场叛乱来得快,去得更快。天亮时分,长安城已恢复平静,百姓甚至不知道夜里发生了什么。只有少数官员被紧急召入宫中,参与审讯。
大理寺内,李佑对自己的谋反罪行供认不讳,但坚称是受阴弘智蛊惑。赵节等将领也纷纷招供,画押认罪。
"殿下,如何处置?"大理寺卿请示道。
李承乾沉思良久:"除首恶外,其余从犯皆可网开一面。至于李佑..."他叹了口气,"暂且收押,等父皇回京定夺。"
这个宽大的处理赢得了朝野赞誉。就连一向苛刻的魏征,也不得不承认太子仁德。
三日后,西北传来捷报——李世民大破吐谷浑,慕容顺投降,吐蕃军队仓皇撤退。随捷报一同到来的,还有皇帝的手谕,全权委托太子处置谋反一案。
李承乾没有立即行动,而是先去立政殿看望了母亲和妹妹们。虽然叛乱很快平息,但难免让她们受了惊吓。
"大哥!"晋阳公主扑进他怀里,"兕子不怕,兕子知道大哥会保护我们的!"
李承乾亲了亲小妹的额头,对长孙皇后道:"母后受惊了。儿臣已加强宫中守卫,绝不会再出纰漏。"
长孙皇后轻抚儿子的面颊:"你处置得很好。既维护了法度,又顾全了骨肉之情。你父皇知道后,一定会欣慰的。"
离开立政殿,李承乾遇到了等候多时的李泰。
"大哥,李佑...你准备怎么处置?"李泰犹豫地问。
李承乾望向远处的宫墙:"你觉得呢?"
"按律当诛。"李泰低声道,"但..."
"但他是我们的弟弟。"李承乾接过话头,"所以我决定将他流放岭南,永不还朝。"
李泰松了口气:"这样最好。对了,阴妃那边..."
"父皇自会处置。"李承乾摇摇头,"我们不必插手。"
十日后,李世民凯旋回朝。听闻谋反一事,勃然大怒,当即废阴妃为庶人,打入冷宫。对于李承乾对李佑的处置,他却有些意外。
"承乾,你为何不直接处死那个逆子?"私下召见时,李世民直接问道。
李承乾恭敬回答:"父皇,五弟虽有谋逆之举,但终究是儿臣手足。流放岭南,既惩戒了他的罪行,又保全了天家骨肉之情。"
李世民凝视长子良久,突然叹道:"朕不如你。"
"父皇何出此言?"
"当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痛楚,"朕至今午夜梦回,犹见建成、元吉之面。你能以德报怨,实乃大唐之福。"
李承乾心中一震。这是李世民第一次在他面前提起玄武门旧事,可见对其触动之深。
"父皇开创盛世,儿臣不过萧规曹随。"他诚恳地说,"若无父皇奠定的基业,儿臣哪有机会施展抱负?"
朝阳初升,照耀着这座伟大的城市。新的一天,新的纪元,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