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双河合围(1/1)
恒河与亚穆纳河交汇处的平原上,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连绵的军营。大食皇太子阿拔斯站在高台上,眯眼望向南方。十万大军铺展到天际,旌旗如林,刀枪如雪,这是大食帝国在东方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报——唐军与天竺联军已撤退至德干高原!"斥候飞马来报。
阿拔斯冷笑一声:"懦夫!传令全军南下,我要用李承乾的头骨做酒杯!"
"殿下且慢。"老将军扎伊德劝阻道,"唐军狡诈,恐有埋伏。"
"埋伏?"阿拔斯不屑地挥手,"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诡计都是徒劳!"
与此同时,德干高原南麓的唐军大营中,李承乾正与诸将推演沙盘。
"大食军已至两河交汇处。"刘仁轨指着沙盘上的小旗,"按目前速度,三日后将抵达我预设战场。"
拉贾忧心忡忡:"殿下,即便加上新到的两万水师,我军也不过六万,如何抵挡十万之众?"
"兵不在多,在精。"李承乾移动几面红色小旗,"关键在于诱敌深入,然后..."他手指一合,将代表大食军的蓝色小旗团团围住,"瓮中捉鳖!"
众将面面相觑。这计划太过冒险,一旦失败,联军将全军覆没。
"殿下。"刘仁轨忍不住道,"大食骑兵锐不可当,若被他们突破一点..."
"所以需要天竺象兵。"李承乾指向沙盘中央,"在这里构筑半月形防线,象兵居中,弓弩手两翼,唐军铁骑隐蔽在后。待大食军主力陷入阵中,水师沿河包抄后路..."
拉贾眼前一亮:"妙计!象兵皮糙肉厚,不惧骑兵冲锋,正好克制大食铁骑!"
"不仅如此。"李承乾取出一张草图,"我设计了一种新式战车,车首装有利刃,专破骑兵冲锋。已命工匠连夜赶制百辆,明日可投入使用。"
众将见太子胸有成竹,士气大振。当夜,联军秘密移营,按计划布下天罗地网。
三日后,两军在预定的平原相遇。阿拔斯见联军人数明显少于己方,更加轻敌。
"全军突击!"他拔出镶满宝石的弯刀,"真主至大!"
十万大食军如潮水般涌来,铁蹄震动大地。联军按照计划缓缓后撤,半月形阵线渐渐凹陷,看似摇摇欲坠。
"他们撑不住了!"阿拔斯兴奋大喊,"压上去!全歼敌军!"
就在大食军全部涌入阵型凹陷处时,战场形势突变。数百头披甲战象突然从联军阵中冲出,象背上的塔楼射出密集箭雨。同时,两翼树林中冲出无数唐军弩手,箭矢如飞蝗般倾泻而下。
"中计了!"扎伊德老将军大喊,"快撤!"
但为时已晚。唐军新式战车从侧翼杀出,锋利的前刃轻松切开骑兵阵型。更可怕的是,大食军后方突然传来震天喊杀声——唐军水师登陆部队从河岸杀来,彻底封死了退路!
阿拔斯这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精心设计的包围圈。联军如铁壁般从四面挤压,大食军阵型大乱,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
"保护殿下撤退!"扎伊德率领亲卫拼死突围,却被一队唐军铁骑拦住去路。
领头的将领金甲红袍,正是李承乾本人!
"阿拔斯殿下。"李承乾在马上拱手,"投降吧,何必徒增伤亡?"
"休想!"阿拔斯双目赤红,"大食皇族宁可战死,绝不投降!"
激战持续到日落。大食军伤亡过半,余部被分割包围。阿拔斯在亲卫保护下退到河边,却发现所有船只都已被唐军水师控制。
"殿下,降了吧..."扎伊德老泪纵横,"为将士们留条活路..."
阿拔斯望着尸横遍野的战场,终于崩溃地扔下弯刀。
这场被后世称为"双河会战"的战役,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李承乾以六万联军歼灭大食十万大军,俘获皇太子阿拔斯以下将领数十人,彻底粉碎了大食东进的野心。
战后,天竺诸国在恒河畔举行盛大仪式,正式奉大唐为宗主国。李承乾代表大唐皇帝接受朝拜,并宣布设立"天竺都护府",由刘仁轨兼任首任都护。
"殿下,大食使者求见。"这一日,李承乾正在营中处理军务,杜荷前来禀报。
来者是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自称大食宰相贾法尔。他恭敬地献上礼单:"尊贵的大唐太子,哈里发愿与大唐永结盟好,特献黄金十万两、骏马千匹、珍宝百箱,只求放回阿拔斯殿下。"
李承乾沉吟片刻:"结盟可以,但有三个条件。"
"殿下请讲。"
"一,大食须退出天竺全境;二,赔偿天竺各国战争损失;三,开放波斯湾港口,允许大唐商船自由通行。"
贾法尔面露难色:"这...第三条事关重大..."
"那就让阿拔斯继续做客大唐吧。"李承乾淡然道,"正好我父皇想见见他。"
贾法尔慌忙叩首:"殿下息怒!老臣这就派人快马回报,请哈里发定夺!"
半月后,大食哈里发被迫接受全部条件。两国在恒河口签订《恒河和约》,标志着大唐在印度洋霸权的确立。
消息传回长安,举国欢腾。李世民连下九道圣旨嘉奖有功将士,并命李承乾即刻班师回朝。
临行前,李承乾在德干高原立碑纪念此战,碑文用汉文、天竺文并列,上书:"大唐天竺永结盟好,共御外侮"。他又命人绘制详细的天竺地图,标注山川河流、城邦要隘,为日后治理打下基础。
"殿下,真的要走了吗?"拉贾依依不舍地问。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李承乾拍拍这位年轻盟友的肩膀,"我已奏请父皇,册封你为南天竺王,统辖诸国。刘仁轨会留下协助你处理军政要务。"
拉贾热泪盈眶,单膝跪地:"拉贾此生必不负殿下所托!"
返航的船队比来时更加庞大。除了唐军将士,还有数百名天竺学者、工匠随行,他们将把天竺的数学、天文、医学等知识传入大唐。船舱里堆满了各国赠送的珍宝和典籍,其中最珍贵的是一套完整的《吠陀》经典。
站在楼船甲板上,李承乾望着渐渐远去的天竺海岸线,心潮澎湃。这一战不仅拓展了大唐的疆域,更打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从此,大唐的影响力将越过印度洋,直达波斯湾乃至更远的西方。
"殿下,风大了,回舱吧。"杜荷轻声提醒。
李承乾摇摇头,从怀中取出一卷海图。这是根据大食俘虏提供的信息绘制的,上面标注着从波斯湾到红海的航线。他的目光停留在图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点上——霍尔木兹海峡,控制波斯湾的咽喉要道。
"总有一天..."他轻声自语,"大唐的旗帜会插在那里。"
海风猎猎,吹动他的衣袍。桅杆上的赤黄龙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如同这个正在崛起的帝国,光芒万丈,不可阻挡。
船队途经锡兰时,李承乾特意停靠视察基地建设。半年过去,亭可马里已从一个简陋的军事据点发展为繁华的港口城市。唐式建筑与当地风格融合,形成独特的"海唐"风貌。街市上汉话、天竺语、波斯语交织,各国商旅云集。
"殿下,这是基地最新建造的五艘楼船。"驻守将领自豪地介绍,"全部采用天柚木打造,比广州造的更坚固耐用。"
李承乾满意地点头:"继续保持战备,警惕大食反扑。另外..."他压低声音,"继续向当地贵族子弟教授汉话和儒家经典,要让他们以成为大唐子民为荣。"
离开锡兰后,船队一路顺风,很快抵达广州。让李承乾意外的是,广州刺史率文武百官出城三十里相迎,场面之隆重前所未有。
"殿下威震四海,下官等不胜钦仰!"刺史恭敬道,"陛下有旨,命殿下在广州休整数日,再启程返京。"
原来,李世民考虑到儿子长期征战,特意下旨让他在广州调养。这份体贴让李承乾心头一暖。
在广州期间,李承乾视察了海事学院和造船厂。看到新下水的十艘巨型楼船,他欣喜不已:"有此等战舰,何愁海疆不宁!"
这一日,他正在院中审阅奏章,忽有侍卫来报:"殿下,岭南俚人首领冼夫人求见!"
冼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领袖,年过六旬却精神矍铄。她带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殿下,老身听闻林邑国暗中勾结大食,意图在殿下返京途中设伏!"
"林邑?"李承乾眉头一皱。这个位于中南半岛的小国向来恭顺,怎会突然反叛?
冼夫人递上一封密信:"老身在林邑的耳目冒死送出此信,请殿下过目。"
信中提到,林邑国王被大食重金收买,计划在琼州海峡伏击大唐船队。更可怕的是,他们获得了一种神秘武器——希腊火!
"好个林邑!"李承乾拍案而起,"传令全军戒备,暂缓返京!"
当夜,他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刘仁轨建议道:"殿下,不如将计就计,佯装不知,诱林邑水师出击,然后..."
"不妥。"李承乾摇头,"希腊火威力巨大,一旦接战,我军必遭重创。我有一计,可兵不血刃解决此事。"
三日后,一支商船队缓缓驶入林邑国都占城港。船上满载丝绸瓷器,声称是从广州出发前往室利佛逝的商队。林邑官员检查后放行,却不知船舱内藏着五百精锐唐军!
午夜时分,这些唐军突然发难,迅速控制港口。与此同时,李承乾亲率主力舰队突袭而至,内外夹攻下,林邑水师还未及使用希腊火就全军覆没。
林邑国王从睡梦中惊醒时,唐军已经包围王宫。
"大唐太子?!"他惊恐地看着端坐殿中的年轻人,"你...你怎么会..."
"很意外?"李承乾冷笑,"勾结大食,意图谋害大唐储君,该当何罪?"
林邑国王瘫软在地,连连叩头:"殿下饶命!都是大食使者蛊惑,小王一时糊涂..."
"给你两个选择。"李承乾竖起两根手指,"一,以叛国罪论处,诛灭九族;二,退位让贤,由大唐另立新君。"
次日,林邑国王"自愿"退位,其弟——一位亲唐的王子继位,并立即与大唐签订《永久盟约》,割让两处战略港口作为唐军基地。
这场闪电般的行动震慑了整个南海。各国纷纷遣使朝贡,重申效忠。李承乾借机重组南海都护府,将辖区扩大到整个东南亚海域。
一切安排妥当后,他终于启程返京。站在船头,望着北方渐近的中原海岸线,李承乾长舒一口气。这一年来,他转战万里,为大唐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疆域。但内心深处,他知道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殿下,前面就是扬州了。"杜荷兴奋地说,"听说陛下派了魏王殿下亲自来迎!"
李承乾眉头微蹙。四弟李泰?父皇为何派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