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南海风云(1/1)
贞观十二年二月,岭南的春天来得格外早。广州城外珠江口,数十艘新造的海船整齐排列,桅杆如林,帆影蔽日。李承乾站在最大的那艘楼船上,望着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眉头微蹙。
"殿下,贾耽大人已经出海八个月了,至今杳无音讯..."刘仁轨低声禀报,海风吹散了他后半句话。
李承乾摩挲着手中的青瓷茶盏,盏中茶水早已冰凉。自从去年夏天贾耽使团南下,除了三个月前收到一封从占城转来的简短奏报外,再无消息。
"再等十日。"李承乾声音低沉,"若仍无消息,就派第二支船队南下搜寻。"
"殿下!"一名侍卫匆匆奔上甲板,"港口来报,西南方向发现船队!"
李承乾心头一震,三步并作两步冲到船头。远处海平面上,几个黑点正缓缓变大。随着距离拉近,可以辨认出那是三艘伤痕累累的海船,桅杆上的大唐旗帜已经残破不堪,但依然倔强地飘扬着。
"是贾大人的船!"刘仁轨眼尖,认出了为首那艘船的形制,"快备小船!"
当李承乾登上贾耽的座船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紧。甲板上横七竖八躺着伤病员,船舷两侧布满刀劈斧砍的痕迹,几处焦黑的痕迹显示这艘船曾经历过火攻。
"殿下..."一个虚弱的声音从船舱传来。李承乾循声望去,只见贾耽躺在担架上,面色苍白如纸,左腿缠着的绷带已经被血浸透。
"贾卿!"李承乾箭步上前,"这是怎么回事?"
贾耽艰难地抬起手,从怀中掏出一个油布包裹:"殿下...臣...幸不辱命..."说完便昏死过去。
"快!抬下去医治!"李承乾厉声喝道,同时紧紧攥住了那个油布包。
广州都督府内,李承乾屏退左右,小心翼翼地打开油布包。里面是一本厚厚的册子,封面上用娟秀的字迹写着《南海诸国图志》。翻开第一页,一幅精细的海图映入眼帘,上面标注着从广州到天竺的完整航线,沿途岛屿、暗礁、洋流无不详尽。
"妙啊!"李承乾忍不住赞叹。随着翻阅,他的表情逐渐凝重。贾耽在书中详细记录了南海各国的政治、军事、物产情况,而在最后一章,赫然记载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海战——
"...臣等自天竺返航,途经葛葛僧只国(今马六甲附近),突遇海盗船百余艘围攻。贼首自称'海狼',言受诃陵国指使,专劫大唐船只...激战三日,我船队五去其二,幸得天佑,终突围而出..."
"诃陵国!"李承乾眼中寒光一闪。这正是去年蒲罗中提到的室利佛逝的敌国。看来南海的局势,远比想象的复杂。
"殿下,贾大人醒了。"杜荷轻声禀报。
病榻前,贾耽气色稍好,但左腿已经永远失去了——船上的军医为了保住他的性命,不得不截去了感染严重的伤腿。
"臣有负殿下所托..."贾耽声音哽咽。
"贾卿此言差矣。"李承乾握住他的手,"你带回的图志价值连城,是大唐开拓南海的钥匙。至于诃陵国..."他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我自有计较。"
三日后,广州水师大营。
"诸位请看。"李承乾指着沙盘上新制作的南海地形图,"这里是诃陵国,控制着南海西口要道。据贾大人探查,该国拥兵数万,战船数百,是南海一霸。"
在座的岭南将领面面相觑。大唐虽强,但水师力量向来薄弱,如何能与这样的海上强国抗衡?
"殿下,恕末将直言,"广州都督冯盎之子冯智戴谨慎道,"我军海船不过五十,水卒不足三千,贸然开战..."
"谁说现在就要开战?"李承乾微微一笑,"冯将军可知'远交近攻'之计?"
他指向沙盘上几个小木块:"这是室利佛逝、占城、真腊,都与诃陵有仇。我们何不联合他们,共抗强敌?"
"妙计!"刘仁轨眼前一亮,"如此一来,我军只需提供装备和训练,便可借力打力!"
"正是。"李承乾点头,"另外,贾大人带回一个重要情报——诃陵国虽强,但内部不稳。老国王病重,三个王子争位。我们正可从中斡旋..."
正商议间,亲兵来报:"殿下,室利佛逝使者求见!"
来者竟是蒲罗中!一年不见,这位王子更加沉稳,眉宇间多了几分忧色。
"殿下!"蒲罗中行过礼,急声道,"诃陵国大举进攻我国,已连下三城!父王派小臣来求援!"
李承乾与刘仁轨交换了一个眼色——机会来了!
"王子莫急。"李承乾安抚道,"大唐绝不会坐视盟友受欺。不过..."他话锋一转,"若要我军出兵,室利佛逝须答应几个条件。"
"殿下请讲!"
"一,开放所有港口给大唐商船;二,割让凌牙门(今新加坡附近)为大唐海军基地;三,与大唐签订攻守同盟。"
蒲罗中略一沉吟,咬牙道:"事关存亡,小臣可代父王应下!"
"好!"李承乾拍案而起,"刘仁轨!"
"末将在!"
"命你率十艘战船,护送王子回国,同时运送三千套兵甲,助室利佛逝抗敌!"
"末将遵命!"
蒲罗中感激涕零,再三拜谢而去。
待他走后,冯智戴忍不住问道:"殿下,只派十艘船,是否太少?"
李承乾神秘一笑:"谁说我们只派十艘?三日后,我会亲率主力舰队秘密南下。不过..."他压低声音,"对外要宣称我回长安了。"
贞观十二年三月,一场改变南海格局的战争悄然打响。
诃陵国海军统帅苏拉曼站在旗舰甲板上,得意地望着远处燃烧的室利佛逝港口。开战半月,他的舰队所向披靡,眼看就要攻入室利佛逝都城了。
"报——"了望兵突然大喊,"东北方向发现船队!"
苏拉曼举起望远镜,只见十余艘悬挂室利佛逝旗帜的战船正缓缓驶来。
"哼,螳臂当车。"他轻蔑地挥手,"传令,第一分队出击,全歼来敌!"
二十艘诃陵战船立即迎了上去。双方接近到一里距离时,异变突生——那些"室利佛逝"战船突然降下伪装旗帜,升起了大唐的赤黄龙旗!同时,船舷两侧的挡板落下,露出了一排排黑洞洞的管状物...
"那是什么?"苏拉曼心头一紧。
回答他的是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数十道火舌从那些铁管中喷出,紧接着诃陵战船上爆开一团团火光——这是大唐最新研制的"霹雳炮",虽然射程不远,但在海战中威力惊人。
"撤退!快撤退!"苏拉曼慌忙下令,但为时已晚。那支大唐分舰队已经切入他的舰队侧翼,而正面,室利佛逝主力舰队也趁机压上...
三日后,当李承乾亲率三十艘战船赶到时,战局已经明朗。诃陵海军损失过半,残部退守凌牙门。而唐军仅损失两艘小船,伤亡不足百人。
"殿下神机妙算!"刘仁轨兴奋地报告,"霹雳炮初战告捷,敌军闻风丧胆!"
李承乾却不见喜色:"传令,全军休整三日,然后进攻凌牙门。"
"这..."刘仁轨犹豫道,"凌牙门地势险要,强攻恐伤亡过大..."
"谁说我们要强攻?"李承乾意味深长地笑了,"去把那个诃陵俘虏带上来。"
被带上来的是一名年轻将领,自称是诃陵三王子的心腹。李承乾亲自为他松绑,和颜悦色地说:"将军可愿为两国和平出力?"
那人狐疑地看着李承乾:"殿下此话何意?"
"很简单。"李承乾压低声音,"我助三王子登上王位,他则与大唐议和,如何?"
原来,李承乾从贾耽的情报中得知,诃陵三王子生母是唐人后裔,一向主张与大唐交好。若能扶植他上位...
三日后,凌牙门守军突然内乱,三王子的支持者打开城门,唐军兵不血刃占领了这个战略要地。与此同时,诃陵国内传来老国王暴毙的消息,大王子与二王子为争位大打出手...
贞观十二年五月,诃陵三王子登基,立即遣使求和。条约规定:诃陵承认大唐在凌牙门的统治权,开放商路,赔偿军费,并与室利佛逝停战。
消息传回长安,朝野震动。李世民龙颜大悦,连下三道诏书嘉奖有功将士,并正式设立"南海都护府",以刘仁轨为第一任都护,驻守凌牙门。
七月,李承乾凯旋回朝。太极殿上,他献上了南海诸国进贡的奇珍异宝,以及最重要的战利品——一份由诃陵、室利佛逝、占城等十五国共同签署的《南海通商条约》。
"好!好!"李世民抚掌大笑,"承乾此功,不亚于开疆拓土!"
"父皇过誉。"李承乾谦逊道,"儿臣不过顺势而为。如今南海初定,儿臣建议在扬州、广州设立市舶司,专管海贸税收。"
"准!"李世民爽快应允,"另命将作监加紧打造海船,三年内,朕要看到百艘新船下水!"
退朝后,李承乾刚回到东宫,马周就匆匆赶来:"殿下,出事了!刚接到急报,大食国派舰队东来,已攻占天竺西海岸数城,下一步很可能剑指南海!"
"大食?"李承乾眉头紧锁。这个正在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历史上曾与唐军在怛罗斯交战。如今他们从海上而来...
"传令南海都护府,加强戒备。另外,立即招募熟悉西方水情的胡商,我要详细了解大食海军情况。"
夜深人静,李承乾独自站在东宫花园里,仰望满天星斗。南海初定,新的挑战又至。但他心中毫无惧意,反而涌起一股豪情——既然命运让他来到这个时代,他就要让大唐的旗帜插遍四海!
"殿下,天凉了。"杜荷为他披上外袍。
"无妨。"李承乾遥望南方,"杜荷,你说大海的那边,还有什么?"
杜荷一愣:"这...臣愚钝,不知..."
"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李承乾自言自语,"终有一天,我大唐的船队要航行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贞观十二年秋,大唐第一所海事学院在广州成立。与此同时,一支由三十艘新式战船组成的舰队正在流求加紧训练。南海的风云,才刚刚开始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