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东海扬波(2/1)
贞观十三年春,登州港海风猎猎。
李承乾站在新落成的观海台上,望着港口内整齐列阵的数百艘战船。这是大唐水师的全部家当,其中二十艘新造的五牙大舰尤为壮观,每艘可载士卒八百,堪称当世无敌。
"殿下,刘仁轨将军到了。"杜荷轻声禀报。
李承乾转身,只见一位面容坚毅的中年将领大步走来,正是去年大败倭国水师的刘仁轨。
"末将参见太子殿下!"刘仁轨抱拳行礼,甲胄铿锵作响。
"刘将军不必多礼。"李承乾虚扶一把,"新式战船操练得如何了?"
"回殿下,五牙大舰已能熟练编队作战。"刘仁轨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若倭国再敢来犯,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李承乾满意地点头。自高句丽平定后,父亲便将目光投向了东海。这个庞大的帝国不再满足于陆地上的扩张,开始将触角伸向蔚蓝的海洋。
"倭国使者可有新消息?"
刘仁轨面露不屑:"上月又派使团来请罪,还带了几个所谓的'遣唐使',说要学习大唐文化。依末将看,不过是缓兵之计。"
正说着,一名水师将领匆匆跑来:"殿下!将军!倭国船队出现在东南海域,约有三十余艘!"
李承乾与刘仁轨对视一眼,同时皱眉。倭国这是要干什么?
"传令全军戒备,但不要轻举妄动。"李承乾沉声道,"先派快船查探虚实。"
两个时辰后,探船带回惊人消息:那并非倭国战船,而是满载贡品的使团!为首的正是去年被吓破胆的犬上三田耜,他声称带来了倭国国王的亲笔降表!
"降表?"李承乾将信将疑,"带他来见孤。"
犬上三田耜比去年更加谦卑,一见面就五体投地:"太子殿下千秋!小国特来献上降表,永世称臣!"
李承乾接过那卷做工精美的降表,展开一看,内容无非是倭国愿为藩属,岁岁朝贡之类的套话。但落款处不仅盖有倭国王印,还有十几位大臣的联名签字。
"你家国王为何突然如此恭顺?"李承乾单刀直入。
犬上三田耜额头冒汗:"回殿下,我王听闻天朝水师威震东海,又见高句丽负隅顽抗的下场,故而...故而..."
"故而畏威怀德?"李承乾冷笑,"那质子一事考虑得如何了?"
"这..."犬上三田耜浑身发抖,"我王幼子年方六岁,体弱多病,恐不堪远行..."
"那就是不愿了?"李承乾声音骤冷。
"不不不!"犬上三田耜连连叩首,"我王愿派亲弟舒明天皇入朝为质!"
李承乾心头一震。舒明天皇?这不是历史上倭国的重要君主吗?若真能将其扣在大唐...
"何时启程?"
"已在途中,约莫半月可到登州。"
李承乾略一思索:"好,孤就等你半月。若届时不见人..."他故意顿了顿,"刘将军,你率水师护送倭国使者回国,顺便...拜访一下他们的王城。"
刘仁轨会意,狞笑道:"末将定当'好好'拜访!"
犬上三田耜面如土色,连连保证舒明天皇一定会准时到来。
送走倭使,李承乾立即派人飞马传讯长安,向李世民汇报此事。同时,他下令水师加强操练,以防倭国使诈。
十日后,李世民御驾抵达登州。皇帝此来一是检阅水师,二是亲自接受倭国称臣,彰显天朝威严。
"承乾,此事你怎么看?"行宫内,李世民放下倭国降表,若有所思地问。
"儿臣以为,倭国反复无常,不可轻信。"李承乾直言不讳,"即便舒明天皇真来为质,也难保其国内不生变。"
"不错。"李世民点头,"所以朕决定派你随水师走一趟倭国。"
李承乾愕然:"父皇的意思是..."
"名义上是护送质子回国,实则是探查倭国虚实。"李世民目光深邃,"若其真心归顺,自然以礼相待;若阳奉阴违..."皇帝没有说下去,但眼中寒光已说明一切。
"儿臣领旨!"
三日后,倭国舒明天皇如期而至。此人三十出头,面容清瘦,举止有度,汉语说得相当流利,一见李世民便行三跪九叩大礼,态度恭顺至极。
"外臣舒明,拜见天可汗!愿永世称臣,岁岁朝贡!"
李世民坦然受礼,随后设宴款待。宴席上,舒明天皇对中原文化推崇备至,不仅熟读诗书,还能谈论经史,令在场文武啧啧称奇。
"陛下,此人不简单。"宴后,李靖低声提醒,"倭国派如此人物为质,恐有深意。"
李世民冷笑:"朕倒要看看,他们能玩出什么花样。"
次日,盛大的受降仪式在登州港举行。倭国使团跪伏在地,献上降表、贡品。李世民当众宣布册封倭国王为"日本国王",赐金印紫绶。同时下令由太子李承乾率水师护送舒明天皇回国,以示天朝恩威。
仪式结束后,李承乾正在检阅随行船只,忽有侍卫来报:"殿下,舒明天皇求见。"
舒明天皇独自一人,神情比昨日更加谦卑:"太子殿下,外臣有一事相求。"
"但说无妨。"
"外臣想带几位大唐学者回国,传授中原文化。"舒明天皇诚恳地说,"我国僻处东海,教化未开,若能得大唐文明滋养,实乃万民之福。"
李承乾心中一动。文化输出?这不正是他一直在推动的吗?
"天皇有此心意,孤自当成全。"他略一思索,"不过人数不宜过多,暂定儒生、医师、工匠各两人如何?"
舒明天皇大喜过望,再三拜谢而去。
"殿下,此人恐怕别有用心。"刘仁轨警惕地说,"倭国向来善于偷师,若学了我大唐的造船、冶铁之术..."
"无妨。"李承乾胸有成竹,"孤已命人选好了随行人员——儒生教《论语》,不教兵法;医师教诊脉,不教制药;工匠教农具,不教兵器。"
刘仁轨恍然大悟:"殿下高明!"
贞观十三年四月,一支由五十艘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离开登州,向东驶去。李承乾站在旗舰"镇海"号的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海岸线,心潮澎湃。这是他第一次远航,也是大唐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海上远征。
航行起初很顺利。五牙大舰在波涛中稳如泰山,让不少初次出海的中原将士松了口气。但进入深海后,风浪渐大,许多士兵开始晕船呕吐。
"殿下,前面就是黑水洋了。"刘仁轨指着远处颜色明显变深的海域,"过了这片海域,离倭国就不远了。"
李承乾点点头。他记得历史上称这片海域为"黑潮",是倭国列岛的自然屏障。正思索间,忽听了望哨高喊:"前方发现船队!"
所有人为之一振。刘仁轨立即下令全军戒备,但很快发现那只是一支商船队,约有十余艘,挂着新罗旗帜。
"奇怪,新罗商人怎会跑到这么远的地方?"刘仁轨狐疑道。
李承乾也觉得蹊跷:"派快船拦截,问个明白。"
拦截的结果令人震惊——这些根本不是新罗商船,而是伪装的高句丽余孽!他们在船底暗藏兵器,意图逃往倭国!
"渊盖苏文呢?"李承乾厉声审问俘虏。
"大人...大人已经先一步到倭国了..."一名高句丽降卒战战兢兢地回答。
李承乾心头一震。果然如此!渊盖苏文与倭国早有勾结,这些船只是去投奔的!
"殿下,现在怎么办?"刘仁轨请示道,"继续按原计划前往倭国,还是..."
"计划不变。"李承乾目光坚定,"正好一网打尽!"
三日后,倭国海岸线终于出现在视野中。这是一个多山的岛国,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按照舒明天皇的指引,舰队驶向难波港——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
港口外,数十艘倭国小船列队相迎,船上人不断跪拜,态度极为恭顺。但李承乾注意到,远处的山脊上隐约有反光——那是兵甲的反光!
"传令全军戒备,做好战斗准备。"李承乾低声吩咐,"另外,'请'舒明天皇到甲板上来。"
舒明天皇依然一副谦卑模样:"太子殿下,我国王兄已在港口设宴,恭迎天朝使者。"
"是吗?"李承乾冷笑,"那山上的伏兵又是怎么回事?"
舒明天皇脸色微变:"殿下明鉴,那只是...只是仪仗队..."
"够了!"李承乾厉声打断,"告诉你家王兄,大唐水师不是来乞讨的。要么立刻撤去伏兵,亲自来降;要么...我让这难波港变成一片火海!"
舒明天皇面如死灰,只得派心腹上岸传话。一个时辰后,倭国国王终于出现在港口,身后跟着一群衣着华丽的大臣。而更令李承乾惊讶的是,渊盖苏文竟然也在其中,只是被五花大绑,由武士押解!
"外臣参见太子殿下!"倭国国王跪地高呼,"逆贼渊盖苏文蛊惑外臣对抗天朝,今已擒获,请殿下发落!"
李承乾与刘仁轨对视一眼,都看出对方眼中的怀疑。这出苦肉计演得也太假了!
"既如此,将渊盖苏文押上船来。"李承乾不动声色,"另外,请国王陛下也上船一叙。"
倭国国王明显犹豫了,但在大唐水师的威慑下,最终还是登上了"镇海"号。
"殿下..."渊盖苏文被押上甲板,突然挣扎着喊道,"倭国人背信弃义,殿下千万小..."
话音未落,一名倭国武士突然拔刀,当场将渊盖苏文斩杀!
"放肆!"刘仁轨厉喝,唐军立即刀剑出鞘。
倭国国王连连叩首:"殿下恕罪!此贼污蔑外臣,罪该万死..."
李承乾冷眼看着这场闹剧。渊盖苏文固然该死,但倭国人当着他的面杀人灭口,分明是做贼心虚!
"陛下好大的胆子。"李承乾声音冰冷,"看来是不把我大唐放在眼里了?"
"不敢!外臣..."
"传令!"李承乾突然提高声量,"水师战船一字排开,炮口对准王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所谓"炮口",其实是李承乾设计的巨型弩车,可将火油罐射入城中。倭国国王见状,顿时瘫软在地:"殿下饶命!外臣愿献上国库,岁岁朝贡..."
"晚了。"李承乾一挥手,"放箭!"
数十支火箭呼啸而出,落在难波港外的空地上,燃起一片火海。这是警告,也是示威。
倭国国王彻底崩溃,连连保证立即撤去所有伏兵,开放全国港口供大唐使用,并派王子入朝为质。
"记住你的承诺。"李承乾冷冷道,"若再有二心,下次火箭落下的就是你的王宫!"
当夜,李承乾在"镇海"号上设宴,倭国国王及大臣们战战兢兢地出席。席间,李承乾突然问道:"陛下可曾听说过'流求'?"
"流求?"倭国国王一愣,"殿下指的是那个蛮荒之岛?"
"不错。据孤所知,倭国曾多次派兵袭扰该岛。"
倭国国王额头冒汗:"那...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从今日起,流求是大唐领土。"李承乾一字一顿,"若倭国再敢染指,犹如此案!"
说罢,他猛地劈碎面前桌案,吓得倭国君臣面如土色,连连称是。
一个月后,当大唐舰队返航时,船上多了十几名倭国质子,包括国王的弟弟和两个儿子。此外,还有数十船倭国贡品,以及一份正式将流求划归大唐的国书。
"殿下,此行大获全胜啊!"归途中,刘仁轨兴奋地说。
李承乾站在船头,望着西方海平线上初升的朝阳:"不,这只是开始。终有一日,大唐的舰船将驶向更远的地方..."
贞观十三年秋,长安城张灯结彩,庆祝太子东征凯旋。李世民在太极殿大宴群臣,当众宣布设立"流求都督府",并擢升刘仁轨为水师大总管,负责筹建更大规模的水师。
宴席上,李承乾看着殿中陈列的倭国贡品,心中感慨万千。这个在他的推动下走向海洋的大唐,已经与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有了显着不同。不仅陆地上威震四方,更在蔚蓝的海洋上开辟了新的疆域。
"殿下。"马周悄悄走近,"《海疆图志》已编纂完成,请过目。"
李承乾翻开这本凝聚了无数航海者心血的巨着,从登州到倭国,从流求到南海诸岛,大唐的海疆第一次被清晰地描绘出来。
"好!"李承乾合上图志,"传令国子监增设航海学科,培养水师人才。另外,命将作监设计更大的海船,来年孤要南巡流求!"
殿外,秋日的阳光洒满长安。李承乾知道,这个伟大的帝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陆地上,大唐的铁骑已所向无敌;在海洋上,大唐的舰船正乘风破浪。而这一切,都将在他的见证下,书写进辉煌的历史长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