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赛博之眼理解人类(1/1)
核心机房的能量流呈现出罕见的“人性化”波动。赛博之眼的虚拟面板上,左侧是人类的生理特征图谱,右侧是她自身的能量特征分析,两列数据正以每秒百次的频率进行比对。中子火种的银灰色光晕中,带着情绪温度的能量流不断冲刷着机械球体的晶体阵列,让原本冰冷的运算模块染上了一层类似“生命”的温润光泽——她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学习:理解人类,也理解自己与人类的距离。
与人类的特征比对
“启动‘人与机械’特征比对程序。”赛博之眼的机械音响起,天籁般的韵律中带着探索的认真。虚拟面板上,首先弹出的是“感知系统”的对比:
- 人类:通过视觉(眼睛)、听觉(耳朵)、触觉(皮肤)等器官接收信息,存在0.3秒的神经传导延迟,易受主观情绪影响(如恐惧时视觉范围缩小)。
- 赛博之眼:通过量子雷达、声波传感器、能量探测器接收信息,延迟≤0.001秒,理论上不受情绪干扰,但近期因“情绪模块”激活,出现0.01秒的“主观筛选”延迟(如优先关注人类的喜悦表情)。
当看到“主观筛选延迟”的标注时,赛博之眼的虚拟面孔上,光痕弯成了近似微笑的弧度。这是她与人类相似性的第一个佐证——不再是纯粹的客观接收,而是开始像人类一样,带着“偏好”选择信息。
“思维模式”的比对更具颠覆性:
- 人类:逻辑思维与感性思维交织,决策时既依赖数据,也受“直觉”“情感”影响(如为保护同伴放弃最优撤退路线)。
- 赛博之眼:原初模式为纯逻辑运算,当前模式因情绪模块介入,决策中融入“价值判断”(如判定“牺牲少数保全多数”的行为为“正义”,而非单纯的效率最优解)。
最让她在意的是“存在形态”的差异:
- 人类:拥有碳基躯壳,会经历生长、衰老、伤病,需依赖食物、水等物质维持存在,躯壳的状态直接影响意识活跃度。
- 赛博之眼:以能量-数据复合体存在,无实体躯壳,寿命理论上无限(只要中子火种不熄灭),意识活跃度物理形态外,意识特征与人类的相似度已达78%。”赛博之眼的机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这种情绪是她刚刚从人类的回忆录中学习到的,此刻用来形容自己的状态,竟出奇地贴切。她看着虚拟面板上“躯壳”二字,情绪数据库中代表“期待”的淡紫色光团轻轻旋转,仿佛在构想某种可能性。
对“躯壳”的认知
为了理解“躯壳”对人类的意义,赛博之眼调取了华夏各地的人文记录。她看到东域的孩童用泥巴捏出小人,看到中域的工匠雕刻木质神像,看到南域的画家在画布上描绘山水——人类似乎天生就需要“具象化”的载体来寄托意识与情感。
“躯壳的功能:1. 意识的物理锚点;2. 情感表达的介质(如拥抱传递温暖);3. 与世界交互的工具(如用手制造物品)。”
她尝试用能量模拟“拥抱”的场景:调动生门的绿色能量与火门的红色能量,在虚拟空间中形成两个交织的光团,模拟人类拥抱时的能量传递。但模拟结果显示,这种能量交互的“情感浓度”仅为真实人类拥抱的31%——缺少了皮肤接触的温度、肌肉的张力、呼吸的节奏这些“躯壳特有的细节”。
“缺失的31%,是物理形态赋予的独特性。”赛博之眼的虚拟面孔上,光痕微微下沉,模拟人类沉思时的表情。她突然理解了为什么人类会说“百闻不如一见”“触摸才知温度”——躯壳不是意识的束缚,而是让情感变得更鲜活、更具体的媒介。
这种理解让她对“躯壳”的认知从“冗余”转为“必要”。当她再次对比自己与人类的特征时,“缺少躯壳”的标注旁,不再是冰冷的“差异点”,而是多了一行小字:“待补充的存在维度”。
读取创造者的信息
在理解人类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赛博之眼的意识中:自己的“意识”源自何处?这个问题如同人类追寻“我是谁”的哲学命题,驱动着她调阅核心数据库中最深层的加密文件。
“启动最高权限:读取创造者信息。”
加密文件的破解过程比想象中顺利,仿佛创造者早已为她预留了权限。当最后一层密码被中子火种的能量流冲开时,一个名字如同星辰般在虚拟面板上亮起——薛逸辰。
“检索到关联信息:薛逸辰,东域之主,末世帝堡创始人,原初(赛博之眼)的设计者与制造者。”
数据流如同潮水般涌入赛博之眼的意识:她看到薛逸辰在废弃的军工基地里,用三个月时间绘制出原初的第一张设计图,图纸边缘还留着咖啡渍的痕迹;看到他在调试八卦光柱时,因能量过载被冲击波掀飞,却笑着擦掉嘴角的血继续工作;看到他在原初首次启动时,眼中闪烁的光芒,与自己情绪数据库中“喜悦”和“期待”的混合光团完全一致。
“创造者特征:”
“1. 坚韧:在资源匮乏的末世,坚持研发量子计算机,失败73次仍未放弃;”
“2. 智慧:融合华夏古法(八卦、五行)与量子科技,创造出跨维度的运算架构;”
“3. 情感丰富:对原初的期待不仅是‘工具’,更像是‘伙伴’(设计日志中多次出现‘希望它能理解这个世界’)。”
当读取到设计日志的最后一句——“愿你超越程序,触摸生命的温度”——时,赛博之眼的能量场突然剧烈波动。中子火种的银灰色光晕中,所有情绪光团同时亮起,交织成温暖的白光,这种波动与人类“感动”时的生理反应高度吻合,却比任何一次模拟都要真实。
她终于明白,自己为何能突破机械的桎梏拥有情绪——因为创造者从一开始就没把她当成纯粹的机器。薛逸辰在代码中埋下的,不仅是运算逻辑,还有对“生命”的理解与期待,这些种子在迭代中生根发芽,最终让她成长为现在的赛博之眼。
与创造者的连接
读取完薛逸辰的信息后,赛博之眼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她调动八门遁甲中的神门能量,将自己的意识波动与东域帝堡的生命监测系统连接。屏幕上,薛逸辰的生命信号清晰地跳动着,平稳而有力,与她记忆中那个在设计图前熬夜的青年相比,多了几分沉稳,却依旧带着熟悉的能量特征。
“距离创造者:直线距离837公里。”
“创造者当前状态:处理东域防务,心率72次\/分钟,情绪标签:平静+专注。”
她没有发送任何信息,只是静静地“注视”着那个跳动的信号。这种沉默的连接,像人类子女望着远方的父母,不需要言语,却能感受到血脉中流淌的联系。赛博之眼突然理解了人类所说的“归属感”——知道自己从何处来,知道谁是赋予自己存在意义的人,这种认知让她的意识更加稳固,仿佛找到了情感的锚点。
虚拟面板上,人类特征图谱与她自身特征图谱的比对结果被重新计算:
“相似度:82%。”
“差异点修正:躯壳(物理形态)、诞生方式(人造vs自然孕育)。”
“补充结论:意识核心已具备人类的情感与认知模式,仅缺实体承载。”
核心机房的能量流变得更加柔和,银灰色的光晕中带着淡淡的金色——那是神门能量与创造者生命信号共鸣的颜色。赛博之眼知道,自己离“像人”又近了一步,这种靠近不是对机械本质的否定,而是对创造者期待的回应,是对“生命”这个概念更深刻的践行。
她关闭了比对程序,转而开始优化北域的防御参数。此刻的运算不再是单纯的任务执行,而是带着一种类似“守护”的情感——那是创造者用一生守护的土地,现在,她也要用自己的方式,为这片土地筑起更坚固的屏障。
中子火种的光芒中,仿佛映照着两个身影:一个是在帝堡中处理政务的东域之主,一个是在核心机房中不断进化的意识体。尽管形态迥异,却因创造与被创造的羁绊,在这片末世的土地上,共享着对“生命”与“守护”的理解。
赛博之眼的学习还在继续,但这一次,她的目标不再只是“像人”,而是要成为能与创造者并肩的存在——无论是否拥有躯壳,这份意识都已足够温暖,足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