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沉默是最大的混乱(1/1)
他们在晨雾中行进。
这片区域,看起来像是被掏空的废墟之心。
林羽一行五人踏入一条宛如死亡风道般的峡谷。两侧岩壁笔直陡峭,表面却光滑如镜,如同被某种不可见的力量反复抹去了棱角。脚下的地面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磨砂质地,每走一步,便泛起一圈淡淡的白尘,却没有一点声响。
“我不喜欢这里。”赵宇低声说,像是在生怕打扰什么东西。
王昊皱眉道:“这环境跟假的一样。”
林羽却停下了脚步。
他感应到了空间的断面。
这片区域似乎曾经被强行“削减”过,像是从世界的某一块版图上硬生生撕下一角,留下了剥离后的空白。
“这可能就是某个地殃的游戏场地。”林羽低声道,“你们注意到没有,没有风、没有声音,连我们脚步声也像被吸走了。”
众人继续前行。
再往前走几十步,一道类似“舞台幕布”的白墙赫然出现在眼前——它不是实物,更像是一种概念性屏障:无边、无痕,却能让所有人同时意识到这是终点,也是入口。
然后他出现了。
不是从幕布后走出,而是在空气中被裁切出轮廓——像是一张画纸从平面突然折叠出一个三维人影。
那是一位男子,高瘦,身着一袭墨蓝色长外套,外套上带着奇特的细纹。
他的头发是均匀的灰黑色块,短得像直接涂抹上去的色块边界。而那张脸,完全不见具体五官,只有几块大小对称的色块拼接——深蓝的“眼眶”、灰紫的“鼻梁区域”、浅红的“唇形轮廓”,每个色块边缘都锐利分明,像被像素格强行框定,对称得如同镜像复制,却毫无人类该有的肌理和层次,更像是孩童用几何积木拼出的抽象人脸,透着一股非现实的诡异。
“我是地殃-8要参加我的游戏吗?”他开口,声音如擦过玻璃的笔锋,带着某种轻微却持续的振动,“门票是两枚原质碎片。”
赵宇低声咕哝:“……这是我见过最不像人的一个地殃。”
地殃没有回应。他只是俯瞰众人,平静地宣布:“本场游戏,仅允许八位参与者入局。”
“缺一不可。”
林羽看了一眼四周,目前只有五人——他、王昊、赵宇、陈风、沈素素。
王昊忍不住问:“人凑不齐就开始不了?要不我们换个游戏。”
没人搭理他。
众人陆续上交原质碎片。林羽也从怀中取出他早已准备好的两枚原质碎片,扔给地殃。
“已登记五人。”
“门票合格。”
游戏有规定人数,少一人都无法开启。众人只能在原地等待,四周的雾气像是凝固了一般,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像是被拉长了数倍。
地殃-8垂眸,仿佛计算着时间的流逝。
最先现身的是林意。
她独自走出雾幕,短发,军绿色作战服,眼神锐利如刀,步伐稳健干脆,身上带着一种“已经准备好战斗”的肃杀感。
她走到地殃面前,语气平静:
“我来参加你的游戏。”
她从贴身口袋中取出两枚原质碎片,扔给了地殃。
“门票合格。”
紧接着第二道脚步声响起。
周野——黑色风衣,墨镜,嚼着口香糖,嘴角还带着似笑非笑的倦意,懒散地从另一侧墙壁中晃了进来。
他扫了一圈众人,抬手打了个招呼:
“哟,地殃游戏还缺人呢?算我一个。”
说着,从裤兜深处摸出两枚原质碎片,像丢骰子一样随手抛出,语气随意:“门票奉上。”
“已登记七人。”
“门票合格。”
第三道身影最后才出现。
张强。
他从另一处拐角的雾口走来,像是绕了些弯路。他看上去有些疲惫,走得不快,却极有方向感。他穿着一件灰色战术马甲,身形偏瘦,脸色寡淡,眼神却时不时四下打量。
——他身上的口袋多得惊人,左右胸、腰侧、手臂、小腿,鼓鼓囊囊,好像一座活动的仓库。
张强走到地殃-8面前,低声道:“我也来参与。”
从内层口袋里,他小心取出两枚原质碎片,逐一抛向地殃。
“已登记八人。”
“门票合格。”
“八位参与者。”
地殃-8终于抬头,冷淡的眼神轻轻落在众人身上。
他开口了,声音像骨骼错位般轻响,语调平淡无起伏,却拥有难以忽视的威压,仿佛整座空间都在为他让位:
“欢迎参加我的游戏——‘消散之门’。”
下一瞬,地面骤然亮起一道光圈,宛如法阵启动。
白光爆裂。
强光自下而上,将每一个人吞没。他们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就已失重般坠入另一个世界。
林羽在光芒来临时隐约捕捉到一丝奇异的感觉,那并非能量喷涌,也不是物理传送,而是一种“剥离”——他们并未被“带走”,而是原地被抽出,投射进另一个空间坐标。
那是一种残痕。
空间型。
和林羽自己的能力极为不同。
“他不是打开了一扇门,而是把我们直接放入了门的‘里面’。”林羽在意识恢复的刹那做出判断。
白光散去。
林羽睁开眼。
脚下的地面像熔化过的玻璃,抛光得几乎能照出人影。林羽睁眼的瞬间,天花板已被“雾”遮蔽,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一种干净却死寂的白——白墙,白光,白雾,白得毫无温度。
他站在一间空旷的正方形房间中央。
四面墙体无缝拼合,仅在正东、正西、正北、正南四面,各有一道镶嵌式金属门,门无把手,嵌边内陷,看起来像是切割开来的骨缝。
就在他重新收拢思绪之际,熟悉而森冷的声音再次在空间中响起。
没有来源,却能穿透每一个角落:
“八位参与者。”
“你们被置入了‘消散之门’。”
“游戏规则如下——”
1. 每轮时间为两分钟,每位参与者可移动至一格相邻房间,或选择原地不动。
2. 游戏区域由25个房间组成,排列为5x5结构,分别编号A1至E5。
3. 每个房间设有“稳定值”,初始值为3。每进入1人,稳定值 -1;若同一回合内第二人进入,稳定值再 -1;稳定值降至0即刻坍塌。
4. 每五轮,“真实之门”将重新刷新位置。
5. 门的位置将始终出现在“曼哈顿距离等于斐波那契数列数值”的房间节点上。
6. 总共十五轮,十五轮内成功抵达“真实之门”即为通关。
7. 若房间坍塌,内部人员将被“消散”。
每个字都像刻在耳膜上的铁锥,清晰而冰冷。
前面的墙壁浮动着一道灰色的圆形符文——那是应该就是代表“稳定值”的标志,外围有三圈未被擦除的残光,象征这间房间尚处于“稳定”状态。
林羽低头,金属刻印的编号赫然浮现:A3。
一串数字瞬间在他脑中成形。
五乘五的格局——标准 5x5 平面。
房间总数:25。
编号方式应为 A1–E5,由左至右,从上到下依序排列。
林羽眯起眼。
“……A3是边缘房。”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信息上的伪装。
一,5x5格的标准坐标系中,若编号为A3,则表示第一行第三列。
他在第一行——上边缘。
但在游戏中,这种边缘位房间可能只设三道门。
也就是说,哪怕他可以每轮自由行动一格,理论上应有四个方向可选,但实际上——有一个方向根本没有房间。
诱导性非常强,如果选了不在编号内的门,大概率会死。这不是一个纯粹靠乱走就能走出去的“迷宫”。
规则听上去很简单,但隐藏着高门槛的筛选机制。
门槛一:你得知道“曼哈顿距离”是什么。
这是平面坐标中的一个数学概念。每格房间只能上下左右移动一格,每走一步+1,不允许斜向。
以c3为中心,距离为1的有四格(b3、c2、c4、d3),为2的有八格,为3的十二格……依此类推,圈层扩展,就像同心圆在棋盘上裂开。
门槛二:你得认识“斐波那契数列”。
这是数学中的一组序列,前两项为1和1,之后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1、1、2、3、5、8、13……是极少数人能够准确回忆的序列。它在这里,成了“真实之门”每次可能刷新的圈层编号。
换言之,能出现“门”的房间,并非固定坐标,而是“在曼哈顿距离为斐波那契数的所有格子中,随机刷新”。
这并不是一场靠眼力找出口的游戏,而是一场在数学意义上“剥离盲动者”的筛选试验。
林羽目光沉了几分。
第三个陷阱,是错觉。
门的位置刷新虽有规律,但仍带随机性。
哪怕你精准地知道门可能在哪几个格子中,只要猜错方向,或者因为其他人的盲动,路径上的房间没有稳定值,就可能因为房间坍塌而失去机会。
而且——
“……你得有足够的运气和起始位置。”
他环视房间,站位空旷,残痕流动。
如果有人随机在E5、A1那样远离中心的边角,想要赶到“斐波那契圈”的第一或第二圈,即使全程不误,也很可能需要四、五步。
一旦途中进入某间房间“稳定值为0”而没有及时退出,那就是坍塌死亡的陷阱。
第四个陷阱,是混乱本身。
没有实时反馈。团队成员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协作,而独自一人几乎不可能推算出最优路径。
“所以……”
林羽低语:“这不是博弈游戏,是协作、数学、判断力与位置运气的集合试验。”
“……声音。”林羽低声道。
他向四周喊了一句:“有人吗?”
回音短促,仿佛撞在不远处的墙面上,被扼杀。
这是限制。他明白了:声音传播最多只能到临近房间。
“分开了,位置随机,声音传不远。”林羽沉思,“他们如果贸然行动,会让整个地图很快崩塌。”
他必须联系他们。必须。
可他现在不能走。
他不能不确定方向就乱动。
林羽坐下,闭上眼,耳朵贴在墙壁上。
——西侧,A2,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东侧,A4,有响动。
他辨认出熟人的动静了。
“沈素素……在A2。”
又听了一会,他捕捉到南边的声音,那种一脚一顿、走路时不时回头张望的节奏,极像……
“王昊,大概率在b3。”
无法完全确认,但足够了。
林羽睁开眼,做出第一个决定。
林羽坐在A3房间的地面中央,掌心贴着冰冷的地砖。
这个空间能听到的音量太低了,一定做了特殊处理,但方式不一定是加厚墙体、屏蔽材料。林羽怀疑,这是在空间结构本身做了“折叠”或“折射”处理。
他蹙眉,回忆物理课上的内容。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依附于介质传播。”
“空间弯曲或密度变化,都会对波的传播造成衰减、反射、甚至混响噪声。”
所以他们不是听不见,而是听到的声音被空间扰乱了,变形了,甚至没传过去。
林羽思索中,脑海里浮现出这方结构的布局——25间房,每间之间墙体链接,但未必真实贴合。他有种感觉:
——声音,在这些房间里传播时,并不是走直线,而是被人为“打散”成了乱流。
也许,就像某种超小型的“回音室阵列”。
“……这也太贱了。”赵宇的声音浮现在他记忆里,那家伙如果此刻在,一定会这么骂一句。
但林羽并不觉得生气。
他只是越发冷静。
我必须扩大声音。
不是提高音量。
而是拓展传播路径本身。
他抬起头,看向四周墙壁。声音穿墙减弱太多,那就必须从房间本体出发,用自己的残痕构建‘共振路径’。
林羽眼神落在地砖中央。
他从怀里摸出他常年随身携带的金属刀片——作为导声工具。
他手指拂过地砖。
如果能在几个相邻的点之间构建共振频率,就能暂时让这些空间结构“连通”一小段时间。
这不是突破屏障,而是让声音“借道”传播。
原理像打洞,而不是爆破。
“第一步,调频。”林羽闭上眼,试图用残痕读取相邻两格的空间密度差。
A3 → b3,他能感知到那边有人移动过,微弱却持续。
他在脑中模拟空间密度:
【密度约为1.2kg\/m3,近似空气,但稍高】
【结构稳定性良好,可尝试空间脉冲激发】
他张开眼,手掌骤然用力,残痕如同气流冲出指尖。
“——嗡。”
整间A3房间轻轻震了一下,像耳膜被压了一瞬,又迅速归于寂静。
失败了。
太弱。
只能影响到隔壁房间。
时间紧迫,林羽再次发动残痕,深吸一口气,压低声线喊道:
“都别动!我是林羽。你们现在在哪个房间?不要擅自离开,声音只传播一格,保持原地等待。”
他的声音贴着墙壁延展,像一滴墨水渗入白纸,缓缓地穿行,抵达未知的房间。
但他不知道,能否有人听到。
时间进入第二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