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3集:新策略再优化(1/1)
客户那句“你们那个专人跟进的服务,是不是每次……”停在对话框里,光标还在闪。
刘好仃没回,也没关页面。他把这句话截下来,放进《试点反馈追踪》文档,编号25。标签打了两个字:“流程确认”。
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类似提问了。前两次是“能不能换人?”“出了问题找谁?”,这次更细,问的是“每次”。说明客户不是不信,而是怕变——怕今天说有人管,明天又没人认账。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列着三条待办:测量话术更新、返佣联动方案初稿、短视频引导路径测试。这是上一轮优化的尾巴。现在,他又添了两条:客户常见疑问标准化应答库建设;跨部门协作响应时效考核建议。
写完,他在第二条下面划了一道线,补上小字:“明确责任人+时限”。
电脑右下角时间跳到三点二十分。打印机刚吐出一张纸,是财务部发来的佣金测算表。他走过去拿回来,扫了一眼,数据不错,净收益为正,但有个细节引起注意:最近三笔高客单订单,都是设计师推荐的,且都在签约前提了“能不能提前锁定返佣比例”。
这不是偶然。说明激励机制起作用了,可也暴露新问题——规则还没固定,人心就先动了。有人想抢名额,有人怕吃亏。
得把模板做出来,不能再靠口头承诺。
他打开新建文档,标题写得平实:《新竞争应对策略优化草案(初稿)》。权限设成仅核心协作组可见。首页列出四个方向:响应提速、话术统一、返佣联动、协同机制。
然后插入表格,从“发票分开开”这个老问题开始填。
第一列写客户问题:“能否拆分开具发票?”
第二列当前处理方式:“客服记录需求→转交财务→人工核对→邮件回复,平均耗时11小时。”
第三列建议优化点:“设定标准场景白名单,如家庭装修类订单,默认支持拆分,系统自动标记。”
第四列责任模块:“财务+客服联合确认,每周更新一次白名单。”
一条一条往下填。每写一行,他就想起某个客户的原话。有位阿姨打电话来,说了十分钟才敢问出口:“我就怕你们嫌我事儿多。”其实她只是想要两张票,一张报公司,一张自己留。
制度不该让人小心翼翼。
快四点时,他调出过去七天的工单流转记录。果然,“发票拆分申请”和“佣金预核”两个环节延迟最久。尤其是后者,经常卡在“等待主管签字”这一项上,最长拖过十八小时。
他顺手画了个简易流程图,在纸上圈出三个关键接口人位置。红笔一勾,写下两条建议:每日晨会同步待办清单;异常工单超四小时未处理,自动提醒升级。
写完觉得有点重,又加了一句备注:“先小范围试运行,避免增加负担。”
办公室外传来脚步声,有人去茶水间泡面。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五点差七分。大多数人已经收拾包准备走,只有几台电脑还亮着。
他没动。屏幕上的共享文档刚保存完最后一版,通知栏弹出发送成功的提示。他轻点发布,在内部消息里留了一句:“请大家今晚抽空看一眼,明天我们简单碰一下修改意见。”
语气像提醒大家记得交日报。
桌角那包速溶咖啡还在,包装撕了一半,没再拆。热水壶凉了,杯子空着。他没去倒,也不觉得饿。
目光落回对话框,那句未完成的问题仍然挂着。他没删,也没回。就像留了个口子,等着明天有人一起商量怎么接住。
窗外天色渐暗,楼下的厂区亮起几盏灯。一辆叉车缓缓驶过装卸区,影子拉得很长。
他轻轻敲了两下桌面,手指滑动鼠标,把《优化草案》最小化。桌面背景是一张老照片,玻璃车间里几个工人站在成品架前合影,他站在边上,笑得不太自然。
这张图没人知道是他自己做的壁纸。
六点零三分,行政系统弹出本月评估报告提交提醒。他点开,上传了刚整理的阶段性观察简表,附言写得克制:“本次数据基于一线真实反馈,结论供参考。优化方向建议从客户触点响应速度切入。”
然后设为“仅核心协作组可见”。
关闭系统前,他在随身笔记本上划掉了三项已完成的任务。新增四项,字迹工整。
阳光早已移出办公室,照不到他的桌子。但他没开灯。
显示器右下角的时间跳到六点十一分。
第二天早上七点四十五分,小陈走进办公楼,手机收到一条未读消息。点开是刘好仃发来的链接,标题叫《新竞争应对策略优化草案(初稿)》。下面附了句话:“你昨天发的照片我存了,编号001,挺精神。”
小陈笑了笑,回了个“收到”。
他不知道文档里专门提了一嘴:“模拟派单实景记录应定期归档,作为服务可视化素材储备。”
八点整,刘好仃到岗,工位灯亮起。他插上U盘,拷出昨晚备份的文档副本。打开客服系统,筛选关键词“专人”“跟进”“能不能”,共跳出十七条记录,其中九条带有犹豫语气词,比如“其实我想问”“不知道方不方便”。
他一条条看过,复制粘贴进新文件夹,命名:“客户信任边界试探集”。
然后打开《优化草案》,在“应答库建设”那一栏后追加说明:“收集高频迟疑表达,提炼标准回应模板,优先覆盖‘怕麻烦’‘怕反复’‘怕落空’三类心理。”
写完,他点开视频号后台,查看上次发布的流程动画播放数据。两千三百次观看,转发一百一十七次,评论区最高赞留言是:“总算搞明白找谁了。”
他截图保存,插入文档案例页。
九点十分,销售组长路过,探头问:“今天不开会?”
“不开,”他说,“先看看大家有没有想法。”
对方点点头走了。他继续盯着屏幕,把“返佣联动”部分重新排了序,把“优质案例展示”提到前面。毕竟钱是动力,荣誉也是。
十点零五分,他接到财务部来电,说是佣金预核流程可以接入自动化审批试点,问他有没有具体场景推荐。
“有,”他说,“就用设计师推荐的订单试试,特别是那些连续合作三次以上的。”
电话挂断后,他在笔记本上记下:“自动化审批接口可用——推进节点提前。”
中午十二点,饭盒堆在桌角,他吃了两口就放下了。屏幕上是刚改完的《优化草案》终版,比早晨多了五处批注,全是自己写的补充建议。
其中一条写着:“别让客户觉得我们在进步,而是让他们觉得我们一直就很靠谱。”
下午一点十七分,他打开邮箱,找到小陈发来的最新模拟派单总结。附件里那张照片又被翻了出来:两位外聘工程师站在客户门口,穿着统一马甲,手里拿着测量工具,笑着比大拇指。
他下载,重命名:“协同服务实景记录002”。
三点零四分,客服系统弹出新消息。
一位客户写道:“我朋友昨天订了你们家玻璃,说现在有人全程跟着,挺放心。我也想装,就是不知道如果中途改尺寸,会不会又要重新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