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4集:预案进展勤跟进(1/1)
电话那头的声音还在继续:“刘师傅,客户说他梦见机器会说话,提醒他换滤网。”
刘好仃握着听筒,没打断,只轻轻“嗯”了一声。等对方说完,他低头在笔记本上写下“梦境反馈”四个字,又在旁边画了个小括号,注明:南区客户,夜间来电,情绪平稳。
挂了电话,他没急着关本子,而是把这句话和昨晚系统标记的那条“预判操作习惯”并列写在最上面,盯着看了几秒。
然后打开工作群,敲字:“明早九点,第一轮预案进展会。请各位准备三项内容:当前进展、卡点问题、下一步建议。”
消息发出去,他顺手把桌上的简报样张重新对齐,茶杯换了个方向,让把手朝右。这个动作像是某种启动信号——他知道,从今天起,那些零散的发现不能再靠偶然捕捉了。
第二天上午八点五十七分,会议室门被推开。小李拎着笔记本第一个进来,看见白板上已经写了两栏标题:左边是“客户原声关键词”,右边是“竞品技术动向”,中间空着一大片。
“这布局……像考试填空。”他笑着把电脑放在桌上。
王工紧跟着进来,手里捏着半杯凉掉的豆浆。“又要开会?我刚修完三台报警器。”他坐下时看了眼白板,“中间那块留着干嘛?等我们填标准答案?”
陈工最后一个到,进门就递出一份打印页:“深玻科昨天又更新了招聘信息,算法岗要求里新增了‘用户行为建模经验’。”
刘好仃接过纸,点点头:“看来他们不是随便招人。”
九点整,他站在白板前,手里拿着记号笔:“昨晚接到一个电话,客户说他梦见我们的设备能主动提醒换滤网。”
屋里静了一瞬。
小李眨眨眼:“梦也算信号?”
“不算常规信号,但算情绪信号。”刘好仃把“梦境反馈”写进左侧栏目,“当客户开始用梦来表达期待,说明他在现实里已经觉得这事该发生了。”
王工嘬了口豆浆:“可咱们连正常提醒都还没做出来呢。”
“所以我们今天不是来决定做什么,而是确认哪些事不能再忽略。”刘好仃转向小李,“你先说说,这一周的简报里,有没有类似苗头?”
小李翻开文件:“‘能不能自己判断什么时候该校准’这条,过去七天出现了五次,涉及四家客户。其中有两家是新客户,之前没提过这类需求。”
“而且语气不一样。”陈工接话,“以前是问‘能不能加个功能’,现在变成‘你们是不是该考虑一下’,像是默认这本该是标配。”
王工皱眉:“照这么说,客户已经觉得我们落后了?”
“不是觉得,是正在形成共识。”刘好仃在白板中间写下一行字:“客户需求前置化,竞品布局显性化。”写完顿了顿,“我们以前是等客户说‘不行’才改,现在他们还没说‘行’,就已经开始设想下一个版本了。”
会议室安静下来。
小李忽然举手:“那我们现在算不算……被牵着走?”
“目前还没。”刘好仃摇头,“但我们不能再靠被动跟进。今天这个会,目的就是把每个人看到的一角拼成一幅图。客户声音、售后反馈、技术动态,哪一块缺了,我们都可能错过转折点。”
王工放下杯子:“可拼图也得有人拼啊。售后每天跑现场,哪有时间整理这些?”
“不需要你天天整理。”刘好仃翻开会议记录本,“我们定个节奏:每周一例会,每日一简报,每项任务明确责任人。小李负责语义数据汇总,陈工盯竞品技术变化,王工这边,只需要在回访时多问一句,回来记三个要点就行。”
“三点?”王工挑眉。
“说了啥,谁说的,还有没有别人也这么说。”刘好仃笑,“不难记,但能救命。”
小李笑出声:“合着我们这是成立了个情报站?”
“叫‘信息哨点’。”刘好仃在白板角落写下这个词,“不是要大家加班,而是让每个岗位都成为预警的眼睛。你看不到的,我看到;我听不清的,你听清。这才是系统反应力。”
陈工点头:“我同意。但技术评估必须前置。不能客户一提,我们就慌。”
“当然。”刘好仃在右侧栏写下“智能调度算法工程师”几个字,“他们招人,我们不一定要立刻对标,但得知道人家往哪走。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比客户更早察觉趋势?”
小李翻着记录本:“其实有个细节。上周宏达厂张工说‘省得我自己记’的时候,语气特别自然,就像这事本来就应该由我们做。”
王工接话:“新联车间那边也是。我问他们操作有没有变复杂,他们说‘倒也不难,就是得记的东西多了’。”
刘好仃把这两句抄到白板上,用箭头连向“参数自主提醒”。
“记的东西多了——这句话有意思。”他轻敲白板,“不是机器复杂了,是管理逻辑变了。以前我们教客户怎么用,现在他们希望机器能懂他们怎么用。”
陈工忽然开口:“技术组昨天做了个初步拆解。如果要做行为预判模型,核心难点不在算法,而在数据积累。我们现在没用户操作习惯的长期记录。”
“那就从现在开始记。”刘好仃说,“不一定要马上用,但不能没有。数据就像存钱,花的时候才不会抓瞎。”
王工叹了口气:“又要改系统?又要增功能?售后压力不小。”
“不是改系统,是改思路。”刘好仃看着他,“以前我们修机器,现在我们也在修服务的节奏。客户提的每句话,哪怕听着像玩笑,都可能是未来需求的雏形。”
小李举手:“那我建议把‘梦境反馈’也纳入观察项。虽然不靠谱,但能反映心理预期。”
“加进去。”刘好仃在左侧栏补上这一条,“标注为‘非常规信号,情绪权重高’。”
会议节奏渐渐清晰起来。
刘好仃收起笔:“接下来三天,我们先做三件事。小李整理五条高置信度客户原声,做成案例集;王工下周三前完成十家客户回访,重点问操作记忆负担问题;陈工牵头技术组,五天内出个可行性初评框架,不用详细设计,只要路径和节点。”
王工点头:“行,那我得调整排班。”
“支持。”刘好仃说,“人力紧张的地方,我可以协调临时顶岗。”
陈工合上笔记本:“我会和技术组今晚开个短会。”
“好。”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圈,把三项任务围进去,“七天后同一时间,我们再碰一次。不追求速效,但必须保持节奏。”
散会后,办公室恢复安静。
刘好仃回到工位,打开共享文档,开始录入会议纪要。屏幕上,三项任务逐条填入表格,责任人一一对应。
他刚保存完,邮箱弹出新通知——系统自动生成的《客户语义监测日报|第2期》到了。
点开附件,新版简报只有一页,五项指标清晰排列。其中“超前需求条数”一项,数值从1升到了3。
他往下拉,看到新增的两条记录:
“你们能不能记住我上次调的参数?”
“要是机器能猜到我要做什么就好了。”
刘好仃把这两句复制进预案附件,在“潜在需求信号”下方新增两行。
然后打开倒计时浮窗,确认时间:下次数据更新,06:29:17。
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是刚泡的,有点烫。
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他新建一条监测规则:
“当客户使用‘猜’‘记住’‘应该会’等预判性词汇时,自动提升语义权重一级。”
点击保存,系统提示“规则已生效”。
他靠回椅背,目光落在屏幕右下角的倒计时上。
楼道里传来锁门的声音,有人在喊“走了啊”,脚步声渐远。
办公室只剩他一人。
打印机吐出一张纸,轻轻落在托盘上,是刚生成的《任务清单》打印稿。
他起身走过去拿,手指刚碰到纸边——
电话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