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1集:优化价格效果察(1/1)
画面重新加载到百分之百,三号炉的监控窗口完整弹出,底部那行小字清晰可见:“当前值班:陈立,已连续盯屏7小时12分钟。”
刘好仃没多解释,只说:“刚才信号有点波动,我重新调一遍。”他手指轻点,画面回放了五分钟前的交接记录,特意放大了日志时间戳和值班员签到框。
周厂长盯着屏幕,点点头:“这人我见过,上个月来修过电箱。”
“是他。”刘好仃笑了笑,“十八年工龄,脾气硬,但答应的事从不落空。”
“行。”周厂长声音低了些,“你把流程发我邮箱吧。”
小李立刻操作,系统自动标记客户状态由“观望”转为“意向明确”。刘好仃没急着关视频,等对方先挂断,才轻轻合上笔记本。
“记一下,”他转头对小李说,“周厂长这个单,归入‘高意向待转化’,进‘长期观察池’,七天跟踪,每天记一次反馈关键词。”
小李快速敲下备注:“要不要设个提醒?”
“设。”刘好仃点头,“每天九点,提醒我先看这一批。”
陈工从后台调出数据面板:“从昨天到现在,一共发了十二份优化材料包,八家点了视频,五家主动追问了值班安排。”
“比之前强。”王工靠在桌边,“以前发完三天都没回音。”
“现在不是回不回音的问题,”刘好仃走到大屏前,“是回什么音。”他让小李把最近三十天的客户咨询记录调出来,按A、B、C三类分组,“咱们得看清楚,他们现在到底在问什么。”
屏幕分成三栏。A类客户的问题集中在“回本周期能不能再算细一点”,B类反复确认“安装期间停产多久”,C类则清一色盯着“出了事谁负责”“人走了怎么办”。
“有意思。”陈工看着数据走势,“C类客户里,‘你们贵’的原话提问,这周一次都没出现。”
“不是不嫌贵了,”刘好仃指着另一组数据,“是换说法了。现在问的都是‘能不能多送一次巡检’‘保修期能不能再加半年’。”
王工笑了一声:“这是认了价,开始砍价了。”
“说明信任立住了。”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一行字:“价格质疑→服务讨价。”他圈住后半句,“这不是坏事,是好事。他们不再怀疑值不值,而是在确认能不能再多占点便宜。”
小李举手:“那咱们要不要顺水推舟,搞个限时赠送?”
“不能送。”刘好仃摇头,“一送,就等于承认还能再砍。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让步,是加固。”
陈工若有所思:“我有个想法。能不能把服务内容拆得更细?比如‘24小时响应’不只是个承诺,而是列出‘接电话到派工不超过15分钟’‘现场到场不超2小时’,再配上真实工单截图?”
“行。”刘好仃点头,“你做个‘服务价值清单’,把看不见的‘省心’变成看得见的‘流程’。”
王工搓了搓脸:“可我这边压力也不小。昨天一家五金厂老板直接说,‘你们方案不错,但价格比别家高一截,给个理由’。”
“你怎么回的?”
“我说我们有专人盯,有双人轮岗。”王工摊手,“他听完说,‘听起来是好,但我能不能便宜点,自己雇人看?’”
办公室安静了几秒。
刘好仃走到窗边,看了眼厂区外的马路。几辆货车正排队进厂,装卸工在搬玻璃架。
“王工,你有没有发现,”他忽然开口,“现在没人问‘你们是不是吹牛’了?”
王工一愣:“好像是。”
“以前张嘴就是‘你们能管三年?’‘出了事跑路怎么办?’”刘好仃转身,“现在他们信你能管,只是想少花点钱。”
“所以呢?”
“所以,我们不能降价。”刘好仃语气平了,“一降,之前立起来的东西就塌了。咱们拼的不是便宜,是让人敢把生产交给我们。”
陈工在本子上画了条线:“就像房子,地基打稳了,装修可以慢慢来。”
“对。”刘好仃点头,“现在是装修的时候。老客户,咱们用服务加深绑定;新客户,咱们用真人在真场景里说话。”
小李眼睛一亮:“比如周厂长这种?”
“就拿他开头。”刘好仃说,“你整理他的对话记录,挑出他问的每一个问题,咱们做成短片,标题就叫——《隔壁的守护》。”
“这名字好。”陈工笑了,“不讲多厉害,只说在不在。”
“对。”刘好仃拿起笔,“第一集就用三号炉的监控画面,配上老陈的日常:打饭、巡检、签到。不加配音,只打字幕——‘他在,一直都在。’”
王工摸着下巴:“要是客户问,‘你们拍这个是不是特意安排的?’”
“那就告诉他,”刘好仃说,“我们不拍安排,只拍日常。你随时可以调过去三个月的值班记录,看看有没有断过。”
小李已经开始列脚本大纲:“要不要加家属楼的画面?比如老陈下班回家,门口那棵树?”
“加。”刘好仃点头,“但别刻意。就拍他拎着饭盒走过,狗叫两声,邻居打招呼。越平常,越可信。”
陈工忽然想起什么:“我刚发现,宏远厂那边系统日志里,有次半夜报警,老陈十分钟就到岗了,记录全在。”
“把这个也剪进去。”刘好仃说,“不提多惊险,只说‘凌晨两点十七分,温度异常,值班员到岗时间:两点二十七分’。”
“干巴巴的,反而真。”王工点头。
“对。”刘好仃笑了,“我们不煽情,我们只摆事实。”
下午两点,闭门复盘会正式开始。刘好仃把三组数据并列投在大屏上:优化前五日 vs 优化后十日。
A类客户订单转化率涨了39%,B类稳定在72%,C类价格认可度提升47%,是增幅最大的。
“这说明什么?”刘好仃问。
小李说:“C类客户最怕担责,现在看到有人扛,就敢签了。”
陈工补充:“而且他们不比参数了,比‘谁更靠得住’。”
王工还是有点不甘心:“可我觉得,要是这时候搞一波促销,冲个量,不是更好?”
“冲量容易,立信难。”刘好仃指着C类数据曲线,“你看,这波增长不是靠降价拉的,是靠‘人’拉的。我们现在要是降价,等于告诉客户——其实我们也没那么值。”
“可市场不等人啊。”王工皱眉,“隔壁两家已经开始打价格战了。”
“让他们打。”刘好仃语气没变,“我们打的是‘放心’。他们卖的是系统,我们卖的是安心。”
办公室安静下来。
陈工翻着笔记本:“我刚整理完第一版‘服务价值清单’,把响应时间、对接人信息、历史工单都列进去了,还加了二维码,扫码能看实时值班状态。”
“放材料包里。”刘好仃说,“下周起,所有新客户,先发清单,再讲价格。”
小李举起手机:“周厂长刚回了个邮件,说流程收到了,‘再看看’。”
“正常。”刘好仃没皱眉,“‘再看看’不是拒绝,是还在消化。”
“要不要打个电话跟进?”
“不急。”刘好仃摇头,“他看完视频,问了实时画面,说明已经在信和不信之间摇摆。这时候打电话,反而推他出去。”
“那等什么?”
“等他自己想通。”刘好仃坐回椅子,“信任不是催出来的,是等出来的。”
五点十七分,小李把《隔壁的守护》第一集粗剪版传到内部群。画面从清晨厂区空镜开始,老陈打卡进岗,检查仪表,和同事交接。中午在食堂打饭,背景是家属楼三单元。晚上九点,他还在控制台前核对数据。
最后一帧,是监控屏幕右下角的时间:23:48。
字幕浮现:“他在,一直都在。”
刘好仃看完,没说话,只点了个赞。
陈工问:“发吗?”
“发。”刘好仃说,“先发给三个新客户,不打招呼,就发链接。”
“要是不点呢?”
“点不点不重要。”他盯着屏幕,“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
五点二十七分,刘好仃还没走。电脑屏幕上,客户跟踪表和新市场地图并列开着。他手里握着一支铅笔,在“东莞片区”几个字上轻轻点动。
鼠标移到“发送”按钮,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