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1集:新机遇改进速实施(1/1)
凌晨两点十七分,控制室的屏幕还亮着。刘好仃没动,盯着右下角那个倒计时框,数字从“00:02:00”跳到“00:01:59”,像有人在背后轻轻敲着节拍。他左手边摊着刚打印出来的参数调整记录,纸角被空调风吹得微微翘起。肩上的旧工装外套滑了一半下来,他也没去拉。
三号炉的测试数据包还没传上来。
王工坐在旁边的副控台前,手指搭在键盘上,眼睛盯着自己提交的代码状态。那行“待验证”已经挂了四十分钟。他搓了搓脸,低声说:“这要是再卡住,明天早班的模拟就得推迟。”
“不会。”刘好仃回了一句,声音不高,“脚本已经跑通了,就差这第一包数据落地。”
话音刚落,屏幕右上角弹出提示:【数据包接收完成,校准流程启动】。
小李从角落的工位猛地抬头,差点碰倒水杯。“来了!”他赶紧点开日志通道,调出时间戳比对界面,“这次是真对上了,毫秒级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刘好仃凑过去看了一眼。屏幕上两列时间并排滚动,绿色的“同步”标记一路到底。
“总算把这条路走通了。”他坐回位置,拿起笔在记录本上划掉“时钟校准——首测待验”这一条。
小李松了口气:“之前那问题,果然是NTP心跳和边缘设备不匹配。现在加了分段对时,还设了手动核验节点,至少不会乱帧了。”
“路子对。”刘好仃点头,“细活就得这么干,一步踩实了再迈下一步。”
王工却皱着眉:“可我这边的信号重构,还是有点悬。”
他调出代码结构图:“原以为只是改个优先级,结果发现高温模块和自学习层绑得太紧,动一处,另一处跟着抖。我刚提交的版本,虽然切掉了部分耦合,但底层判断逻辑还是有点飘。”
刘好仃没说话,把三号炉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日志调了出来,拉到上次系统震荡的时间段。
“你看这儿。”他指着一段波动曲线,“温度骤降,它第一反应不是稳住核心参数,而是立刻调权重。这不是逻辑错了,是它没主心骨。”
“所以还得拆?”王工问。
“得拆。”刘好仃转头看向陈工的位置,人不在,“陈工昨天帮了一把,今天还能来吗?”
“刚微信说了,建模那边先放半天,他回来接着拆。”小李代答,“他还说,要是需要,晚上也能远程支援。”
“好。”刘好仃点点头,“等他来了,你们俩一起上,把自学习那层彻底隔离出来。让它学,但别让它说话。”
王工笑了下:“让它当个旁听的?”
“对。”刘好仃也笑了,“开会可以听,但拍板的得是硬规则。”
正说着,陈工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两杯热豆浆。“来了。”他把一杯放在王工手边,“我路上想了个办法,用虚拟代理层把自学习输出先拦一下,相当于加个缓冲带,你们看行不行。”
他打开笔记本,画了个简图:输入信号先过“硬规则”闸门,再进“动态调节”,最后才是“自学习建议区”。
“建议区不直接连执行模块,只存档,等下次迭代再参考。”陈工解释,“这样就算它乱出主意,也伤不到主流程。”
刘好仃盯着图看了几秒,点头:“这招巧。既不伤它的功能,又管住了它的手。”
“那就按这个改。”王工喝了一口豆浆,打开编辑器,“我重新切分支,先把代理层搭起来。”
“改的时候注意留痕。”刘好仃提醒,“每一步操作都记日志,谁改的、什么时候改的、为什么改,全标清楚。咱们现在不是在修车,是在造标准。”
小李插话:“那我这边也同步更新测试用例,把‘误判恢复’和‘渐进干扰’都加进去。”
“加。”刘好仃说,“问题不怕多,就怕看不见。咱们现在多设几个坑,将来系统才能绕着走。”
陈工敲着键盘:“我先跑个模拟,看看代理层会不会拖慢响应。”
代码编译运行,进度条走到80%时,警报突然响了。
屏幕弹出红色提示:【模拟中断,冷热突变场景下判断震荡未消除】
“又来了?”王工凑过去,“明明加了护栏,怎么还抖?”
刘好仃调出三层结构的运行日志,逐帧查看动态调节层的触发记录。
“找到了。”他指着一组参数,“敏感带太宽,0.5度变化就启动调整,外面风一吹,它就以为天要变了。”
“那缩窄?”陈工问。
“不光缩。”刘好仃在纸上画了个时间轴,“加个持续判定。变化得持续三秒以上,才算真变化。短于三秒的,当噪音处理。”
小李立刻动手改测试脚本:“我加个‘持续时长’字段,再设个过滤阈值。”
“就这么办。”刘好仃站起身,活动了下肩膀,“咱们不求它多快,只求它别慌。”
凌晨三点二十六分,新版本代码提交。
模拟重启。
冷热交替场景再次加载。温度曲线从80℃骤降到45℃,系统停顿了0.8秒,随后平稳切换控制模式,未触发自学习干预。
“稳了。”陈工松了口气,“这次没乱。”
“再跑三轮。”刘好仃说,“每轮加点新变量,风速、湿度、传送节奏都变一变,看它能不能扛住。”
小李点头:“我盯着日志,确保每一帧都对时。”
王工看了眼时间:“夜班还有两小时,够跑完第一轮自测。”
“那就接着干。”刘好仃重新坐回主控台,“任务没签完,谁也别走。”
小李打开记录模板,开始撰写第一份标准化日志报告。标题写着:【新机遇改进日志001|时钟同步验证通过|信号重构首测完成】。
陈工在代码注释里写了一行:“代理层上线,学习模块转为观察模式。”
王工则在任务单上补了一句:“预计四天周期可完成,但需预留一天冗余应对突发耦合。”
刘好仃没写什么,只是把最新一版参数调整记录夹进文件夹,封面上写着“新机遇改进·实施中”。
窗外,天还是黑的。控制室的灯亮着,设备运行声低而稳定。
倒计时框重新归零,新一轮测试开始加载。
刘好仃喝了口凉掉的茶,目光落在屏幕上那条缓缓爬升的温度曲线上。
突然,小李“咦”了一声。
“怎么了?”刘好仃问。
“有个探头的时间戳……刚才跳了一下。”小李放大局部数据,“毫秒级偏移,但方向反了,像是被什么顶回来的。”
刘好仃立刻调出通信日志。
“不是脚本问题。”他指着一行记录,“边缘设备在两秒前收到一次异常心跳包,来源是备用NTP通道。”
“备用通道?”小李愣了,“那不是关了吗?”
“物理关了,但协议没彻底断。”刘好仃转头,“小李,立刻加一条规则——所有非主通道信号,一律丢弃,不响应,不记录。”
“现在就加。”
“加完之后,重新跑一遍校准。”刘好仃盯着屏幕,“咱们要的不是差不多,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对得上。”
小李飞快敲代码。
十分钟后,新脚本部署完成。
刘好仃按下启动键。
测试再次运行。
温度下降,系统稳定响应。
时间戳整齐排列,绿色同步标记一路到底。
“成了。”小李轻声说。
刘好仃没说话,只是把记录本翻到新的一页,写下:“查备用通道残留信号——防干扰。”
他合上本子,抬头看向主屏。
倒计时显示:00:02:15。
下一波数据即将上传。
陈工站起身:“我回去再检查一遍建模环境,确保明天联调不出岔子。”
王工伸了个懒腰:“我等第一轮自测报告出来再走。”
小李盯着屏幕:“我再跑一遍全链路日志,确认没有漏点。”
刘好仃坐在原位,手边是那杯凉茶,肩上的工装外套滑落在地,他没去捡。